刘桂珍:肩挑四担 引领村民走向小康
2020-07-27马骏
马骏
刘桂珍(左二)正在和村名们一起查看庄家幼苗生长情况
57岁的刘桂珍,这辈子给公家挑了四副担子:42年的乡村医生,32年的代课老师,23年的村支书和17年的村主任。她以一位共产党员的强烈责任感坚守着这“四块责任田”,为村民撑起一片天。“一肩挑四担,工龄加起来,足够别人干两辈子。”
7月1日下午,《科学导报》记者采访刘桂珍时,她正在段家湾村巡查防洪防汛坝工作。一旁的村民告诉记者,她每天要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有病人来她是医生,拿起课本她是老师,还要见缝插针处理繁忙的村务工作。
刘桂珍的包里每天都装有四件东西:段家湾的村务本、村“两委”印章、上课的教案、听诊器和药箱。这些不同品类的东西,每天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每天工作中往往都会用到。
段家湾村位于代县南山深处、峪河上游,贫穷落后,山大沟深,坡陡地瘠,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段家湾村及所属的自然村,都是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的山庄窝铺。村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黎谷、土豆等作物勉强度日,产量不高,收入一般,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离脱贫致富达小康的目标相差甚远。
面对段家湾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的贫穷状况。刘桂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深知,要想让村民过上幸福的日子,就必须增加收入。前些年,她多次外出考察,了解市场信息,决定发动群众在河滩地搞油松育苗。
“刚开始很不好弄,村民害怕搞不好赔钱,谁也不敢上手干。我就想着不管赔赚,都得为乡亲们蹚出一条路来。”刘桂珍与丈夫商量后,在自家最好的三分河滩地里种上了营养袋油松苗。经过两年的边学边干,精心管护,小树苗长势喜人。第三年春天一出圃,三分地的树苗竟然卖了7.5万元,收入相当于种庄稼的近百倍。
“天上掉下金饭碗!”这事在村里引起轰动,她便又当起了技术指导员,给村民传授育苗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短短几年,在刘桂珍的带动下,全村育苗面积迅速发展到80多亩,每亩平均收入都在6万~7万元,最高的竟达到10多万元,村民们的收入实现了跳跃式增长,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如今,段家湾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已达8000多元。村民杨锁文告诉记者:“过去一家生活十分贫困,在刘桂珍的带领下,我家种了6亩树苗,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收入近30万元,不仅还清了多年的欠债,还在县城买了新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2006年初,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新农合制度,有的村民觉得自己身体好,用不上,不愿交费,刘桂珍就拿自己的钱替他们垫上。村民陈智良告诉记者:“2007年,我得了一场重病,住院花了3万多元,可我自己没交过合作医疗费,正愁没办法报销时,刘桂珍打电话让我去办理报销手续。原来是刘桂珍垫钱代我办理了合作医疗,一下子帮我节省了1万多元。”刘桂珍的“雪中送炭”,村民们很受感动,大多主动参加了新农合。有些生活困难的村民一时拿不出钱来,刘桂珍继续为他们垫上,全村村民的参合率达到了100%。
为根除“贫困根源”,踏上致富之路、幸福之路,移民搬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刘桂珍常常去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鼓励村民在实现脱贫致富后,出去开阔眼界,闯荡市场搞创业。目前,段家湾本村的11户村民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搬出了大山。段家湾所辖的5个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苦,群众的生活更加艰难,被县里列为移民搬迁的对象。刘桂珍便积极鼓励、支持他们搬迁下山。现在,这些村的群众已全部搬迁到平川地区,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刘桂珍的带领下,段家湾村干部群众积极探索改变现状、脱贫增收,确立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新思路,带领大家实现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刘桂珍说,“我没有当过兵,但是觉得村干部应该有阵地意识。这个阵地就是我们的村庄。既然上了这个阵地,再苦再难也要守好它。”
刘桂珍回想自己走过的这些年,无论是在为村里办实事上,还是在生活中,自己都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只有“大家”发展了,“小家”才能幸福安康;只有得到“小家”的理解支持,“大家”才能挑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