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学现场剧场化
2020-07-27冯峰林楠李杰李叶
冯峰 林楠 李杰 李叶
冯峰,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面向未来艺术发展的学院,2018年由实验艺术系、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摄影与数字艺术专业整合而成。其中,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前身——实验艺术系成立于2011年,是继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之后在国内第二个成立、并且在华南六省唯一以实验艺术专业招生的系别。跨媒体艺术学院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的成长而生,是艺术界和产业界交流沟通的高端教育平台,秉持“立足当下、实验创新,整合公共知识、运用前沿技术”的理念,以培养艺术领域“导演型”高水平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为目标。
实验艺术是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根,最初的7个专业老师就像一颗小树苗逐渐长大分叉,所以目前学院的很多特点和行为方式也是在实验艺术系这8年教学实践形成的。冯峰表示,学院会继续推进和实践跨学科的教学探索,并尝试做一些实验空间,把教学现场当作一种剧场化的空间,把阶段性的教学过程作为展览的一部分,把实验室教学和展览合为一体。
《设计》冯峰
《设计》:请您介绍下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
冯峰:2004年广州美院的设计学院委派我去组建基础教学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实验性的教学带入了设计的基础教学当中。中国在8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初期的设计基础教学沿用了美术的基础教学,包括素描、色彩,后来引进了三大构成。但是不能满足关于设计的需求和复杂性,以及观念的宽度,设计是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的。因此我们就做了一套新的系统,从源头去探讨设计以及泛艺术专业需要怎样的基础教学来支撑。设计艺术的基础问题就是关于“表达”的,因此我们把基础教学设定在“表达”这个核心问题上。大家都说艺术创意很难去教,当他没有想法的时候,我们不能给他一个想法,但如果他有想法想要表达,就涉及表达方式和语法问题,这个我们是可以探讨的。
我们树立了4大板块的基础教学。第一个是关于徒手绘,第二个是图像表达,第3个是空间的形态和材料,第4个是媒体的表达。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一张桌子的4条腿,而桌面就是表达。徒手绘部分的课程有两个,一个是观察记录,一个是思维表达,很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图像的表达包括了摄影、动态影像以及图形图案的规则。照相技术诞生100多年来,我们每个人捕捉图像和阅读图像,处理图像的概率要比手绘大很多。这前两个部分都是关于视觉方面的思辨,第三个部分是关于空间形态和材料搭建,涉及触觉,用手去处理材料和结构的基础。前面三个都是非常有现场感的,第四个媒体的表达是要对媒体的逻辑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然后才能去表达和传播。掌握了4个基础之后,学生就像学会了生词和语法,可以造句、写短文了。从2004年到2009年我们出版过6本书,都是关于基础教学的,也做过一个系统的展览。这种梳理基础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过程,让我清晰了很多东西。
从二战之后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当代艺术成为国际的主流,在一些国际的当代艺术大展中,像威尼斯双年展,我们几乎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和雕塑,都是基于新兴的媒体或者观念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是从80年代开始,2000年之后开始在国内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比如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中国的美术学院也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陆陆续续有一些美术学院开始有这方面的教学。2010年我开始组建广美的实验艺术系,也是基于之前积累的系统和经验。最初建系的时候有七八个老师,每个老师的专业背景都不一样,一半是设计专业的,一半是艺术专业的。2018年学科再次整合,把实验艺术系扩大,将实验艺术、摄影、影视戏剧、数字媒体几个专业整合到一起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这是一个真正跨学科的学院,整个构建的过程,我们也做了详细的架构和模型。不断引进了不同学科的人才,比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目前学院有近40个专业老师,每个老师的专业背景都不一样,也都非常年轻,他们构成了整个学院的学科结构。
《设计》:您在当代艺术、实验设计、小说等多个领域进行艺术创作,这中间有哪些地方是共通的吗?
冯峰:我的创作和工作是分不开的。最初是学传统绘画,后来又从事设计教学,又做当代艺术。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也比较庞杂,从观念艺术到绘画、装置、雕塑、陶瓷、影像、摄影,还有小说。每一个作品都尝试了不同的语言,柔和了很多关于设计的观念和方法,这些都是20多年的基础教学带给我的。以前很多孤立的东西也开始变得相互关联彼此开阔。
2015年我开始兼任深圳华美术馆的执行馆长。华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我在做发展规划的时候,给了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实验,一个是设计,我们始终关注跨学科的创新力量,做实验性和探索性的研究,美术馆有公共教育的功能,我们希望这种专业化的研究能被公众接受,展览的轴线围绕着“衣食住行+未来”而展开,探讨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整体来说,我的工作中有三个部分,第一我是一名职业教师,第二我是一个创作者,第三我从事美术馆的工作。这三个部分像是从一棵树干生长出来的三个枝权,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也相互滋养。这也是我对于艺术思考与实践的三种不同表达和认知途径。
《设计》:广州美院在跨媒体艺术方向上有哪些特色?
冯峰:首先是我们的9币资团队,近四十位融合了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老师。1/4是美术背景,1/4是设计领域,1/4是来自影视戏剧,1/4是跨学科的,比如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这样的师资构成,让学校有了一个整体的发展方向。
此外,摄影合并到跨媒体艺术学院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是一个最古老的新媒体艺术类型,是从最初的静态摄影,到动态摄影,到影像装置,把人和表演加进去,就构成了一个剧场化的空间,这是一种非常综合的艺术形式。在一年级,所有的学生都会合在一起上课,每个学科之间并不是隔绝的,而是互通的。这保证了跨媒体学院跨学科的特质。虽然只成立了两年,但假以时日就会有一些清晰的特点和结果显现出来。
实验艺术是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根,最初的7个专业老师就像一颗小树苗逐渐长大分叉,所以目前学院的很多特点和行为方式也是在实验艺术系这8年教学实践形成的。整个学院就像一棵树,教学系统和师资结构就是我们的树根和树干,上面的果实就是每一位学生的脸,这可能是对跨媒体学院一种形象的想象。
《设计》:从建系开始就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这样持续下来有哪些意义?
冯峰:从实验艺术系第一届21位学生开始,我们就为每个学生创建视觉档案,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拍摄一张照片和一段视频,这就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游戏,我们要拍摄一个3-5分钟保持微笑的视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持微笑,就会有很多心理变化流露出来。这也是我的一个艺术理念,我希望在我们这里读过书的学生,任何时候回来都可以找到他当年的样子。我们目前在做一个网站,希望把每个学生的视觉档案都放到网站上慢慢积累起来。
另外我们在做实验艺术系的时候,每一场讲座的海报左上角都会有一个数字,到现在左上角的数字已经到了200多。这样从开始—直到延续到现在就会形成一种积累。
第1届实验艺术系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们在海报上放了21个学生的照片和名字,这形成了我们的一种传统,每一届的毕业海报都只有学生的脸。这也是实验艺术系的基因和形象,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当海报上只呈现学生的时候,教学的理念和结构就隐退到后面。这种方式影响了学校的其它学院,也开始用学生的脸来做海报。
《设计》: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规划?
冯峰:我们会推进和实践跨学科的教学探索,另外要嘗试做一些实验空间。把实验室教学和展览合为一体。把教学空间剧场化,而不是像以往的教学展做完以后才去展览,而是把整个教学空间像实验室一样进行教学现场的展示,阶段性地看成一个展览。这也是基于工作和艺术创作的混合,生活和工作的混合,学科与教学、展览、剧场的混合。以往的教学和美术馆里的展览是完全割裂的,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生。我们也是在通过这样的空间改造去做实践和尝试,把教学现场当作一种剧场化的空间,把阶段性的教学过程作为展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