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0-07-27刘晓红黄东英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项目驱动本科生培养模式

刘晓红 黄东英

摘要:分析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构建了一整套涵盖“教学模块—研究平台—激励机制—评价体系—团队建设”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制定出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基金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的激励措施和规范化管理规定,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设计“在校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工作潜力”三位一体考核指标的长效、全程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在校学术水平表现到就业竞争力再到工作岗位综合能力的体现,动态追踪评价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项目驱动;培养模式;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6-10

作者简介:刘晓红(1980-),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结构强度学、材料加工工程,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发展,社会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科研创新水平高、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探索出一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模式,对学生个人发展、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对社会人才的输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对机械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的基础上[3],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整套涵盖“教学模块—研究平台—激励机制—评价体系—团队建设”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制定出本科生参与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基金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三类项目的激励措施和规范化管理规定,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建立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确保本科生顺利参与项目研究并且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1 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状与研究思路

1.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急需大批有科研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能培养出大批量符合要求的人才,不过,我国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缺点制约着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的培养与发展[4]。

(1)学科壁垒化和专业藩篱。由于本科教育中专业的细分和过于严格的学科目录,使得我国各类人才的本科教育环节存在所学知识限于狭窄的单一学科领域、通识教育不足等弊端,因此学生缺乏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容易走进自己专业领域的胡同,影响了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与探索,进而限制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5]。

(2)本科生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规模小、范围窄。在校所学知识重理论轻实践,并且学校教授的工艺、方法和理论往往落后于现阶段企业所应用的。因此,培养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要鼓励较多的本科生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然而,目前很多院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大多是老师、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参与的规模和深度不够[6]。

(3)缺少有效的师生科研创新交流渠道。目前,由于高校教师聘用与考核制度的严格与规范,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难以静下心来和本科生进行沟通与互动,老师不了解学生科研创新基础和能力,学生也不了解老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缺少有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师生科研创新交流平台[7]。

这些现存问题影响着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在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急需探索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此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8]。

1.2 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9],研究思路图如下图1所示: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本科生申请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促进校内科研资源共享。制定实验室使用管理规定,对本科生开放各类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平台,支持本科生申请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工作,使本科生確实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再学习。

(2)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基金项目研究,实现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研究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导师结合项目明确指出研究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并指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去自行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新知识并在思考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此增强学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

(3)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本科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机会。校内大部分导师常年从事教学与基础研究工作,对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敏感,然而从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过程管理规定,提供本科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机会,对本科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10]。

(4)制定出本科生参与三类项目的激励措施和规范化管理规定,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建立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确保本科生顺利参与项目研究并且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三类项目分别是: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基金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根据三类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规范化管理规定,确保本科生顺利参与项目研究,部分学科和专业的师生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在校学术水平表现到就业竞争力再到工作岗位综合能力的体现,动态追踪评价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 形成有新工科特色的基于項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和老师参与的兴趣、解决专业特长各异等问题,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构建一整套涵盖“教学模块—研究平台—激励机制—评价体系—团队建设”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对学生的高效率、规模化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图2。

2.1 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模块

为提升本科生专业技术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从多个已有各类科技创新俱乐部入手,结合专业实践课、创新实践课、就业创业指导课三大课程教学模块,给学生提供全程创新实践指导,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就业竞争力。

2.2 搭建多学科、交互式、开放性的项目合作研究平台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的部分专业试点开展多学科、交互式、开放性的项目合作研究平台的搭建,组织不同专业、年级与水平的同学一起开展课外学习交流,学生和导师可以自由双向选择,同学们的个人优点和专业特长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挥,开展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专业性课题的研究。

2.3 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为了确保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第一,完善的规章制度:完善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聚力创新工作室等俱乐部章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第二,充足的经费保障: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课题、学校学院支持和企业合作等多渠道筹集经费;第三,为导师选择适合参与研究工作的学生:由科技创新俱乐部负责人按照导师的要求,选拔积极性高的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提高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

2.4 设计“在校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工作潜力”三位一体考核指标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在校科研能力考核、就业竞争力和工作潜力三个方面来考核:比如在校期间的评价指标根据参与项目、发表论文、获得学科竞赛奖励和专利等方面考核;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从保研、考研情况、签约单位情况等方面考核;工作潜力的评价指标从工作提升空间、创业成功率等方面考核。建立一个长效的、全程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评价。

2.5 打造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及导师团队

在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由组建的俱乐部创新创业平台学生负责人招募学生进入创新团队,成员加入创新团队直到毕业都一直活跃在团队中,实现新老成员、各专业、各年级的团队梯队培养。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与学生讨论问题,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参与项目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团队建设方面,选择由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程类专业教师和专职教辅人员组建稳定而精简的指导老师团队,利用指导教师的岗位特长与能力优势,实现对学生团队的“专业+高效”管理。

3 结论

近几年,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与探索,通过研究与实践,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许多可行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1)制定了本科生参与三类项目的激励措施和规范化管理规定,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根据三类项目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分别制定本科生参与的激励措施和相关管理规定,鼓励和确保本科生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根据本科生参与项目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在校学术水平表现到就业竞争力再到工作岗位综合能力的体现,动态追踪评价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形成有新工科专业特色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培养,经过评价体系的评价,从在校培养环节贯穿到社会工作,实现新型培养模式规范化、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2]高瑞苑,张海容.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6):180-182+186.

[3]刘晓红,蔡敢为,曾冬梅等.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114-117.

[4]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刘月红.基于就读经验理论 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42-43.

[6]曾蔚,游达明,刘爱东.“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C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63-70.

[7]张冰融,宋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71-75.

[8]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08):41-42+65.

[9]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0-26.

[10]李琳,陈京京,王杰.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1):66-7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idea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project driv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s a set of cultivation mo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project driving, which includes "teaching module research platform incentive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team building". Taking the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Guangxi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have formulated incentive measures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regulations for under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mentoring fund projects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realized cross profess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exchanges, and designed a long-term and whole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hich is a trin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school + competitiveness in employment + potential in work" The Department dynamically tracks and evaluat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from the academic level of the university to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then to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job.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Project driven; Training mode; Undergraduate

猜你喜欢

项目驱动本科生培养模式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