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真的了解儿童吗

2020-07-27徐璋莉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木箱小班经验

徐璋莉

某小班正在开展有关汽车的主题活动,教师为幼儿设置了“洗车保养”游戏区,墙上贴着“洗车一次3元,保养一次8元”的告示……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问教师们:“你们认为这样的区域设置合理吗?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吗?”不料,大家一致认为其中的数数要求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点难,而没有发现“洗车保养”这个区域的设置本身有问题。试想,不开车、不去汽车4S店的成人尚且缺乏汽车保养方面的经验,何况幼儿?无疑,这样的区域设置超出了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幼儿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这个游戏怎么玩?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了解幼儿当下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吗?我们是否常常仅凭自己的经验、想象来设计并组织幼儿的游戏?

某中班一些幼儿把脚踏车当作快递车,把积木和其他玩具当作各种各样的快递,玩起了“送快递”的游戏。看到幼儿玩得那么开心,教师便产生了引导幼儿玩开快递公司游戏的想法,由此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给公司起名、设计公司标志、绘制宣传单、制作邀请函、举行开业典礼,等等。虽然网购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中班幼儿模仿快递员送快递并无不可,但玩开快递公司的游戏是中班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能达到的吗?他们理解什么是开业典礼吗?无疑,这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是否常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幼儿的想法,最后“绑架”幼儿,使游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我园某教师的女儿在其他幼儿园上大班。一天晚上,她说:“妈妈,明天我不想去我的幼儿园了,我还是去您的幼儿园吧。”妈妈问为什么,女儿说:“今天早上老师叫我去玩卖糖葫芦的游戏,可是我不喜欢啊,今天我本来是想去搭恐龙园里的恐龙头的,可老师非要我去卖糖葫芦,说那边没人。唉……”从孩子的叹息声中,我联想到实践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教师为了追求区域之间人数的平衡,常常忽视或无视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安排幼儿去无人或人少的区域,使幼儿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

以上这些案例说明了什么?我们把幼儿视作游戏的主体了吗?我们把幼儿的经验、兴趣、需求等作为教育的基点了吗?我们真的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吗?我们真的在努力了解每一个幼儿吗?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某教师观察到几个大班男孩在用一层酸奶瓶、一层KT板间隔的方式搭建高楼,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首先,教师发现幼儿数楼层的方式不同,比如,有的是从地板那层数起的,有的是数每一层楼的“天花板”(KT板)的,有的是数两层楼板(KT板)间的“房间”的。这说明幼儿对“楼层”的理解是基于自身已有经验的。其次,教师发现幼儿数出来的结果不同,原来他们是基于实用性来计算的,比如,认为楼高为9层的幼儿是把最上面一层KT板当作屋顶的,而认为楼高为10层的幼儿则是把最上面一层KT板视作一层,原因是这一层可以用来停直升机。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与幼儿展开了讨论,请他们结合实物说说各自的理由,从中感受和理解同伴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可以想见,如果教师没有观察和倾听,就不了解幼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知道幼儿是怎么参与的、怎么交往的,又是怎么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想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就要潜心研究儿童。

联想到某个早晨,我看到几个小班男孩正在玩拖木箱的游戏,他们试图拉着载有同伴的木箱走上斜坡。只见男孩甲坐在一个底下有四个轮子的木箱中,男孩乙使劲拉着木箱上的绳子,但怎么也拉不动,原来地上有一处凹陷。这时,男孩乙迅速走到木箱后面推,但无济于事。男孩丙赶忙跑到前面拉,但木箱依然没动,于是他又跑到后面与男孩乙一起推,一下,两下……木箱始终没有动。见此情景,男孩丁也跑过来一起用力,三人终于把坐在木箱里的男孩甲拉上了斜坡。当时我就站在两米之外,但孩子們自始至终没有向我求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幼儿的合作,这改变了我对“小班幼儿不会合作”的“刻板印象”。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幼儿的一些固有认识究竟从何而来?我们真的了解幼儿吗?我们真正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了吗?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确实需要在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此,我们要把研究儿童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大事,时常思考儿童在哪里、儿童的发展在哪里,真正去了解、支持每一个儿童。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北港幼儿园)

猜你喜欢

木箱小班经验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冠军诞生记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把木箱换成纸箱
2009年高考理综试卷(I)第25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