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感”体验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2020-07-27钟蕙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五感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古典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作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以小学文言文学习的首篇课文《司马光》为例,从“新鲜感”的激发、“体验感”的营造、“认同感”的培植等方面就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钟蕙,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广西青年岗位能手,南宁市教坛明星。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凝结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承载着丰盈的民族精神。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的统编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目由原来的4篇增加到17篇,并且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从原来的五年级提前到了三年级。学习篇目的增加和学习时间的前移,表明了国家层面对文言文教育价值的认可,希望学生能尽早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传》,讲述的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教材选取的部分只有30字,且大部分字词与今意相同,学生理解难度不大,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首篇文言文,足见编者良苦用心。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本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追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基于以上认识,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葆有热情,笔者从“五感”体验出发,激发学生读文言文、学文言文的兴趣。

一、发现文体特点,激发新鲜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司马光》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只有短短的30字,却把故事描写得引人入胜,这样的文本形式对学生而言充满了新鲜感。课堂伊始,笔者就激趣提问:“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很短。”借助学生的回答,笔者告知学生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这样的文章叫文言文,文章精练,字数不多却能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简短而不简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基于学情和文本特点,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二、多层次朗读,重视体验感读,是阅读教学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文言文更是如此。文言文大多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的特点,而且篇幅短小,特别适合学生朗读。古人诵诗吟文或焚香抚琴,弦动而辞发;或竹林长啸,风摇而神明。歌咏至动情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吟咏诗文之乐可见一斑。书越读越明,诗愈诵愈晓,学生若也能快乐地诵读文言文,甚至读得津津有味,必然也能体验到文言文的无穷韵味,这就是体验感。

1读得对

三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还比较弱,面对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教师的诵读示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初读的难度,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单音韵长的特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时,教师应遵循从整体感受到分解练习的学习规律:先完整地读一遍课文;接着逐句带学生读,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词句间的停顿;然后让学生对照教师的示范,自由练习朗读;最后学生尝试自行朗读,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注意词句间“声断气连”的停顿方式。层层推进的朗读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文言断句规律,体会文言语言形式的节奏、韵律之美,体味诵读文言文的乐趣。

2读出味

在学生反复诵读,且读得对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情境,有梯度地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韵味,这样既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也能激起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司马光》教学中,使用“想象体验读”和“设境排比读”的情境创设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味道。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一句,学生凭借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可以体会到“群儿戏于庭”的快乐和“足跌没水中”的恐慌。教师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心情放到句子中,通过语气的变化读出句中不同的情绪。在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众皆弃去”,只有司马光一人冷静思考,镇定救人的品质,教师让学生想象当时情景后,趁热打铁设境引读,以“当众人都放弃离开的時候,……;当众人吓得四处逃散的时候,……;当众人都惊慌失措地去找大人的时候,……”一组排比句为开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在一浪高于一浪的读书声中,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达到了以情激情,以读悟语的教学效果,课文也就越读越有味道了。

三、适度点拨,培植认同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比单纯学会一篇课文更有价值。虽然本课并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但笔者认为大致了解文本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品质。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适当教以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大致内容,并从中传递一个信息:文言文其实和现代文差不多,读懂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拉近与文言文的距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就悄然而生了。

1借助文本注释

借助注释是理解古诗文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古诗三首》一课,学生初步尝试了借助注释阅读。因此在教学第八单元《司马光》时,教师只需顺势迁移,把之前教过的方法与现下的文言文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譬如可以询问学生对“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一句的理解,然后相机追问“什么是‘瓮?”并引导学生查看注释,学生就知道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这时若能再辅以图片做补充,学生的认识就更直观了。

2词语扩充成句

由于文言文的句子多数由单音节词构成,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将课文中的单音节词扩充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再把词语串联起来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如在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句时,先分别理解“群”指一群,“儿”指儿童,“戏”指做游戏,然后再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多次尝试后学生就能掌握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文的表达方式,达到对整个文本内容的理解。

3引导想象画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1]我们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其中许多绘声绘色的描写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在头脑中唤起相关的形象,以丰富的想象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力得到发展[2]。

如“群儿戏于庭”中的“戏”就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孩子的天性是“玩”,课间和周末都会与朋友游戏,“戏”这个字眼很容易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其中。通过想象,我们拉近了学生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故事的高潮处“光持石击瓮破之”可以让学生围绕司马光的心理、语言和动作进行想象,思考司马光这样做的背景、原因,从而进一步体会司马光的人物特点,为后面串讲故事的学习任务做好铺垫。

四、串讲故事,增强代入感

听故事、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自己讲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语文,让语文课堂实现真正的生活教育[3]。教师可以通过列表格、画思维导图、抓关键词、列举事件发生顺序等方式教导学生讲故事。课文《司马光》的故事性很强,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依顺序讲故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到讲故事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讲述时会把自己代入到故事情境中,情绪很激动;有的在讲述中添加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有的在讲述中增添了各种细节,表现了学生对故事的喜爱。讲故事的过程中,文言文简短的文本内容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课文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变得快乐起来。

五、拓展阅读,获得成就感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阅读课外文本既是对教材做出的补充和延伸,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举一反三的练兵场,学生由此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采用了“1+X”模式,从阅读的“深度”和“宽度”两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1往“深”里读

阅读的“深度”起于学生的质疑。当教到“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一句时,总有学生会问“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跑了,只有司马光留下来想办法?”。笔者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补充了这样一则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自己读一读。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4]通过补充阅读材料,学生对司马光有了更深的认识。司马光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惊慌失措,是因为他从小性格稳重,爱思考也爱看书,所以他能临危不乱,没有跑走而是想办法救人。笔者在讲解补充材料后也不忘激励学生:“同学们能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读懂教材外的文言文,解决自己的问题,你们真是阅读小达人啊!”

2往“宽”处读

为了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在最后的教学环节,笔者又补充了以下材料。

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5]

学生尝试阅读补充材料,笔者伺机发问:“这段材料你读懂了多少?从这段材料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孔融?”同时,笔者还在课后推荐学生自主阅读《黄香温席》。这两个文本的补充,是要引导学生往“宽”处读。学生需要在多次的尝试中才能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也能在多次阅读中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落实本单元“美好的品质”这一人文主题。

随着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前移,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保护好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初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会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葛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文教资料,2008(9):124-125.

[3]雷杰凤.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9(14):73-75.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五感文言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五感”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性研究
试论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与应用
景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