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教学精微设计
2020-07-27薛城
【摘 要】文章运用三层级解读理论,对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任务一“新闻阅读”进行互文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策略,进而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明晰新闻的结构特点,把握新闻的表达方式,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闻阅读;阅读策略;三层级解读理论
【作者简介】薛城,正高级教师,江苏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兼职导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兼职导师,江苏省中语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教学内容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任务一“新闻阅读”。
二、教学目标
1用新闻要素导读课文,梳理并理解课文内容。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厘清新闻语篇的结构。
3揣摩新闻作品中用词的倾向性,评鉴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三、三层级设计
(一)释义: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大部分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请快速浏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说出该文的六要素,并告诉同学从文章的哪一部分可以找到。【思考路径】1学生讨论:发生了某个事件时,人们通常会关注哪些因素?
2学生阅读课文:圈画语句,寻找答案。示例:
何时:1901年12月10日。
何地:斯德哥尔摩。
何事:首届诺贝尔奖颁奖。
何人:瑞典国王、诺贝尔基金会成员、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何故:获奖者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如何: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段。
上述六要素中,前五项可在文章的标题、电头和导语中找到相应信息,最后一项则需要对第二、第三、第四段进行概括。
【设计意图】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共有三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新闻阅读”。
面对一個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人们会关注哪些因素?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会抓住最主要、最突出的事件,继而寻求事件的内部逻辑。新闻六要素正好反映了事件发生的逻辑链,同时解决了人们心中的疑问,这些正是人们阅读时关注的焦点。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基于人们的认知规律来编排的。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消息的结构规范,有章可循,主要依照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六要素,由主到次交代事件或人物。消息的标题一般高度概括主题和内容;电头则一般包含了时间和地点,以说明新闻的来源与时效;导语呈现的则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学生在明确了消息的结构特点后,则可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文本的释义,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结构来呈现内容的,其艺术结构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建构匠心[1]。
(二)解码:本单元的课文涵盖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在叙述事件时,不同的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思考路径】1分析研讨课文安排材料的方式。
示例:在本单元中,三篇消息均按照倒金字塔的形式安排材料,即把最重要的事实(常常是结果)放在导语里,然后是次要的、再次要的材料,有时加入背景资料的介绍,多呈现出倒金字塔的结构(如图1)。
提示:新闻这一体裁必须考虑阅读对象。通常,新闻要及时、准确地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关键信息,进行选择性阅读。基于此,作者根据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来确定材料的先后顺序,其安排顺序一般有三种。一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层层推进,便于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就是按时间顺序来介绍渡江战役的,从“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再到“二十二日”。二是按照逻辑顺序,作者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由因到果、由主到次安排内容。例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就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先介绍获奖情况,再交代背景。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按时间的顺序来介绍渡江战役的——二十日夜到二十二日;有按逻辑顺序介绍的——先写抵抗较弱的西路军,再写抵抗较为顽强的东路军。
2讨论四篇课文的表达方式。
示例:消息主要采用概括叙述,关键处夹杂议论,一般不用描写和抒情;新闻特写主要是叙述和描写;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议论与抒情。
提示:作者在选择表达方式时一般有两个依据,一是从内容的实际出发,二是根据读者阅读的需求。
【设计意图】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和通讯等,都是对最近发生、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的事件进行报道,都要求客观真实地对事件进行报道。在内容上,消息要求精练、篇幅短小,侧重于概括叙述,一般不作描写,尽量避免抒情、议论,如《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新闻特写通常抓住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新闻画面,对其予以放大,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多借助叙述和描写,以体现其新闻性和文学性,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通讯是新闻报道的另一种主要体裁,在内容上,通讯的容量大,可以作详细、深入的报道;技巧上,可以综合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描写人物与场景,进行说理、抒情。
“只有关注单元统整教学,以教材单元为阅读单位进行整体的设计,才能更好地开发教材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形成单元课程知识的链条。”“这种教学形态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度思考等重要的阅读能力。在这种互文性阅读的教学形态中关注略读、浏览、比较阅读等阅读方法的培养,可以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定基础。”[2](三)评鉴: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揣摩作者的主观态度与情感倾向。【思考路径】1新闻的标题能否改为“人民解放军渡长江”?
示例:不可以。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战役。“百万”,说明渡江兵力之多、气势磅礴,让读者直观感知我军渡江时的壮阔场面;“横渡”,气势恢宏,表现了我军锐不可当,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概,“横”字有气势地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之情,也表现了作为战役总指挥的作者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形象。
提示: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将“一百万”“纵渡”“渡”等词语与原标题的用词进行比较,反复朗读,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2文章在对西路军战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示例:“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等词语都是贬义词,形象地表达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特点,作者对敌军的嘲讽和轻视可见一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褒义词,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两者对比,突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形象。
提示: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感情色彩的词语,如“英勇”“歼灭”等,属于褒义词;“战犯”“泄气”等,属于贬义词;汉语中还有大量的中性词,如“实现”“计划”等,可用以客观描述。
【设计意图】客观、公正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由于文化背景和阶级立场不同,作者的态度与情感倾向也不同。对于同一事件,在保证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作者往往通过叙述视角、叙述详略的安排及词语的选用,将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文章之中,这是学习新闻时需注意的地方。通过评鉴作者选取的叙述视角、叙述详略的安排及词语的选用,学生便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主观态度。
新闻中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如在散文中表现得充分。由于作者的情感较为隐蔽,加之新闻这一文体有客观、公正的特点,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新闻中的叙述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在评鉴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作者隐含的情感态度,带领学生在阅读新闻时学会独立思考,筛选有真正价值意义的元素,以更接近事件的真实,对客观事件进行反思,并做出全面、公正的评判。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活动·探究”单元最能体现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这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统编教材在原来综合性实践学习的基础上,新增四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探究”单元必须以阅读为基础,同时以阅读为抓手,进而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阅读是后续活动开展的前提性、奠基性工作,只有很好地完成了“新闻阅读”这一任务,才能很好地完成后续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因此,在这一单元,我们对阅读的要求,就不能停留在读懂上,还要会读并通向运用。
黄伟教授的阅读教学三层级解读理论,同样适合“活动·探究”单元,释义、解码、评鉴均可通过活动来完成,还可相应地开展探究活动。
在这个单元,“新闻阅读”是基础任务,必须首先完成。运用阅读教学三层级解读理论,通过单元互文阅读方式,学生在一节课内就能高效地了解新闻体式的基本要求和结构特征,掌握阅读这类文本的阅读策略。评鉴环节,特别是对隐含在文本中作者情感、態度的评鉴,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在比较研读中建立自己的价值维度和评判框架,为正确把握、准确判断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活动·探究”单元适合互文阅读教学,通过释义、解码,学生能够形成“图式”,便于在阅读类似文体时构建事物间联系,推论隐含的或未知的信息,搜索更多信息,整合新信息[3]。这节课的学习,为后续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个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新闻的结构框架后,把采访的事件、人物放入框架内,从而连缀成篇,同时也会牢牢把握新闻的客观性,尽量避免片面、主观地表现事件或人物。
参考文献:
[1]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2]梅培军,黄伟.互文性阅读的教学形态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11):99-103.
[3]白学军,闫国利.阅读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