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阅读教学精微设计

2020-07-27申煜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 要】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作者紧扣关键词、句、段,对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进行微课设计,对课文的结构、内容与情感进行释义后,与《济南的冬天》一文进行对比阅读以完成解码,在评议、质疑、比较、借鉴中把握写作技巧,进而有效达成读写迁移。

【关键词】《春》;三层级解读理论;对比阅读;模仿创作

【作者简介】申煜,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

二、教学目标

1紧扣关键词、句、段,在朗读中了解《春》的结构、内容和情感。

2品赏《春》中使用修辞、侧面烘托、叠字叠词与长短句来写景抒情的技巧。

3在与《济南的冬天》的对比阅读中,深度学习写景抒情的技巧并尝试用于写作。

三、三层级设计

(一)释义:朱自清的《春》展示了哪几幅春景图?圈画出各段的关键词、句,了解这几幅图画各有何特点。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感情?

【思考路径】1抓住中心段落,疏通文章结构

全文为“总—分—总”结构,按“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推进:首段开门见山,直言盼春之意;第二至第七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段先用“一切”勾勒出春的总体轮廓,接着选取了季节特点鲜明的景物,描绘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春景图,再由景及人描绘了一幅透着蓬勃朝气的迎春图,这五幅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动态地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进程;第八至第十段透过娃娃、小姑娘、青年三个个性化形象,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

2扣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征

课文第三至第六段是全文主要的写景段。在赏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扣住各段的修饰性词语(如形容詞、数量词、副词等)、动词来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如第三段“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概括出了小草的嫩绿、柔软,第四段的“满”“红的、粉的、白的”“甜”等词语直言花儿的繁茂、色彩缤纷与香甜,第五段“不寒”“母亲的”“微微润湿的”传递出了春风的柔和、温润,第六段“细”“密密地”皆表现了雨的细密。所有景物都透出一股勃勃生机,作者也被熏染了,精神抖擞,其欢欣、激昂之情不言而喻。

3结合抒情句,感受作者情感

首段“盼望着”的反复吟咏,足见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脚步近了”的拟人手法又极言作者内心的向往、欣喜;结尾三段用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物形象做比喻,生动再现了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彰显出春天的生命力,作者心中对春天的赞美、振奋自是难掩。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便要读出此情。根据作者情感不断升华的特点,笔者将文章的总体结构归纳如下(如图1)。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就是释义。这一层的设计围绕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段来疏通文本的结构,并在反复诵读中初步体会作者心中的赞美、振奋之情。如此一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引导学生在释义的过程中习得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二)解码:在阅读《春》时能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传达的?【思考路径】1在形象可感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欣喜、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1)在拟人手法中感受作者的欣喜。拟人是一种使物具有了人的情态、动作等的修辞手法。作者善于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中,辅以多种技巧表情达意。一是巧妙地转换词性,使物的情态化静为动,如第二段“脸红起来了”一句中,“红起来”就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蓬勃朝气。二是常在动作之前加以表情态的词语修饰,如第二段用“欣欣然”修饰“张开眼”以及第三段“钻出来”前用“偷偷”修饰以表现小草的顽皮。三是通过连续的、不同的动作来突出景物的特征,比如第二段“刚睡醒”“张开了眼”两个动作前后相继,共同传递出春天万物复苏的特征,第五段“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三个连续动作表现了春风中动物歌唱时的热闹,也流露出作者的愉悦。

(2)在比喻中感受作者的情趣与向往。作者善于从不同的感官角度选择喻体来突出春景的不同特征,比如第三段“像火、像霞、像雪”从视觉角度选择的喻体,突出了春花的艳丽缤纷,第五段“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选择的喻体,表现出春风的柔和。另外,作者还常联合拟人手法增强比喻的形象性,如第三段“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在比喻的基础上叠加拟人,更突出了野花的无限活力。文中比喻的运用还常借助排比增势,如第六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借助排比句式突出春雨的细密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传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3)在侧面烘托中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借助侧面描写来突出景物的特征、增强画面感。如春草图中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等活动侧面烘托出春草的软;春花图中“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表现出春花的繁茂、香甜;春风图中鸟儿唱曲、牧童吹笛与春雨图中树叶绿、小草青、人慢走、农夫工作等场景描写赋予了风、雨以具体的声、形。这些声情并茂的画面衬托出春风化物、春雨润物的生命力,也表现了春天振奋人心的力量,呼唤着人们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2在叠字叠词、句式变化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的情调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词,且擅长调整句式。欣欣然、偷偷、嫩嫩、绿绿、一大片一大片、轻悄悄、软绵绵、嗡嗡、星星、微微、密密点点……这些叠字叠词读来令人轻快、愉悦。句式上善于化长为短、多用短句,如第三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是倒装句,将“嫩嫩的,绿绿的”后置,化长句为短句,加快了行文的节奏;句式上还多用整句,这些整句均由几个结构相似、形式匀称的短句构成,如第二段“山朗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第三段“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第四段“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等。这些整句读来节奏轻快、语调昂扬,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春天的感召下心底迸发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设计意图】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叠字叠词的批量使用、长短句结合等写作技巧在文中随处可见,都是作者表达内心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的有效媒介,也是本文传递丰富情感的艺术奥秘。学生在探索这一奥秘的过程中,既能领悟文章的言语智慧与艺术手法,又能促成读通文本与模仿创作的联通,这便是解码的价值所在。

(三)评鉴:将《春》与《济南的冬天》对比阅读,深入体会、习得写景抒情的技巧,尝试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写景单元,第一课是《春》,第二课是《济南的冬天》。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带有家乡、地域特色景物的文章更能拉近其与本单元的距离;此外,较之于《春》的激情涌动,《济南的冬天》则是采用聊天谈话的方式,显得稳重含蓄、温情内敛,更易于师生、生生对话的展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安排上,笔者将《春》与《济南的冬天》教学顺序进行调换。如此,学生在学习《春》时便已具备了从选材、写景顺序、句式等角度对两篇写景课文对比分析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思考路径】1对比阅读

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散文的典范之作,两篇文章均多用修辞,使所描之景形神毕肖,涂抹着作者浓厚的主观情感,但同中也有异(见表1)。

两篇文章选材的不同使其写景顺序不同,决定了前者站在大众的角度较为客观地描述春天的特征以表达作者对春季的爱恋,后者用饱含深情的方式(巧借反问句、感叹句)来抒发作者对第二故乡——济南及其冬季的热爱;两者修辞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正是基于春冬两季特征及其对作者意义的不同,流淌的情感色彩也随之相异。

2写作提示

首先,明确选材是一般意义的季节还是具体地点的季节,确定所要表现的季节特征,如《济南的冬天》选择特定地点,即作者第二故乡——济南,其主观情感尤为浓烈。其次,抓住季节特征,并精选能够准确表现其特征的景物,如《春》选择极富春季特点的草、花、风、雨,同时侧重表现其在春天独有的嫩绿、缤纷、温和、细密等特征。再次,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合理安排写景顺序,如《春》要整体表现春季的勃勃生机,作者便结合季节的特点按自然生长顺序,一一呈现春天的特色景物;而《济南的冬天》除了传达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也表达对济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作者便结合济南这一地区独特的地势,按先山后水的顺序写景。最后,选择合适的修辞、句式来抒发情感,如《春》中的比喻、拟人透出动感,句式上短句与整句结合,彰显春天的活力,表达作者的欣喜、振奋,而《济南的冬天》常用女性形象作为喻体或拟人对象,句式上偶用反问句、感叹句来强化情感,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情、温柔,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爱恋。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在互文阅读中深度学习写景抒情的技巧,比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将写景抒情技巧这一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成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同是写景文章,不同的选材、不同的季节特征使得写景抒情技巧的选择有所不同。接着,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完成仿作,达成以读促写的目的,这也是评鉴的价值所在。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春》是一篇兼具情与理的写景散文,作者用纯熟的写景技巧创设出了蓬勃有力的独特意境。释义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要解决“读懂什么”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1]4。因此,这一层的教学设计蕴含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引导,启发学生在关键字、句、段的分析中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情感。随后进入教学解读的第二层——解码: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1]5。而本文要解开的密码便是作者如何借助写景技巧不露声色地表现春天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通过层层解码,打开了读写联通的关卡。

评鉴的实质是深化解码成果,因此,这一层主要分设了对比阅读與学写仿作两个模块。对比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写景抒情技巧使用的条件性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此基础上的学写仿作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法可循、有章可依,让学生在评议、质疑、比较、借鉴中有效达成读写迁移。

三级教学解读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既有助于学生感知力与理解力、欣赏力与分析力、评审力与迁移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发展[1]7,又有利于真正落实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