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后三十三回“伪作说”
2020-07-27万方林尉晋梁田
万方林 尉晋 梁田
摘 要: 《西游记》存在多种版本,现在通行版本是在世德堂本的基础上完善的。但是,以世德堂本为蓝本的百回本《西游记》中,后三十三回与前六十七回存在脱节和矛盾,包括情节、细节、伏笔的不照应和行文习惯、具体细节的处理方式前后不一致。通过分析和对比,认为百回本《西游记》的后三十三回非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应是后人伪著。
关键词: 西游记 后三十三回 伪作 朱紫国
现行的百回本《西游记》①是在明朝世德堂本的基础上补充后流传的。但是,通过对该小说的详细分析,我们却发现,小说的前六十七回结构严密,行文习惯一致;从第六十八回到第一百回的后三十三回内容却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同,包括伏笔不对照、行文习惯的变化和细节处理方式前后不同等。这些前后的不一致,使《西游记》后三十三回与前六十七回的内容脱节。这说明《西游记》后三十三回或非原作者所著,而是后人伪作的。
对《西游记》前后内容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西游记》的起源、版本和作者,有助于对《西游记》主旨的探究。确定《西游记》后三十三回并非原作者所著,能够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避开后三十三回带来的研究误区,有助于精准地研究《西游记》。
一、前人对《西游记》内容的质疑
民国时期胡适、鲁迅开始对《西游记》的版本进行探究。曹炳建基于前人的研究,花费了大量的功夫证实,《西游记》存在很多版本。“《取经诗话》、平话本《西游记》及杂剧本《西游记》和世德堂本、朱鼎臣本等《西游记》版本相提并论们都称之为‘《西游记》古本”②(21)。可见,即使到现代,《西游记》版本是存在很大争议的。
不同版本的差异和变迁,自然使《西游记》真实版本和内容变得扑朔迷离,也使现存百回本《西游记》内容的真伪饱受争议。如《明代小说丛稿》提到明朝盛于斯在《西游记误》中提到的说法:“予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③(150)程毅中先生认为,盛于斯看的《西游记》“可能是早于世德堂本的旧本,但也有‘木仙庵三藏谈诗的情节。因此他说它是‘后人之伪笔,只是怀疑和猜想”③(151)。
可见,早在明清时期,关于《西游记》真伪的质疑就已经存在了。以世德堂本为蓝本的百回本《西游记》,也受到了今人的质疑。“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早在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中冒充过乌鸡国王,后来又在第七十四回至七十七回里和象妖、大鹏一起出场占据了狮驼山,前后重出。曾引起不少研究者的怀疑,认为这是《西游记》编著中的漏洞”③(103)。可见,对《西游记》内容的质疑,早已有之。
实际上,百回本《西游记》中后三十三回存在的问题并不止于青毛狮子的重复出场,还有更多的前后不一致之处,值得怀疑。本文就后三十三回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西游记》后三十三回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伏笔的前后不对应
在《西游记》后三十三回的内容中,很多设定都与前六十七回所设的伏笔不对应。伏笔前后的不对应,是后三十三回存在的普遍问题。
1.朱紫国出场的错误
在《西游记》第六十二回,取经队伍离开了火焰山,到达祭赛国。在祭赛国,作者为下一个出场的国家设下了伏笔——众僧跪告:“爷爷,此城名唤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①(762)
取经团队自东向西行进,出了西梁国,途经火焰山,自然应到达祭赛国。按照此处设定的地理顺序,下一个出场的国度,自然应该是祭赛国西面的本缽国。在《西游记》中,离开祭赛国的取经团队,途径荆棘岭之后,并没有到达本钵国,更没有到达高昌国或月陀国,而是到了压根没有提到的朱紫国。可见第六十八回出场的朱紫国,应该是违背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的,也是违背前文设好的伏笔的。
有三条证据证明朱紫国的出场是一个错误。
第一,地理顺序的设置,说明取经团队离开祭赛国之后应该到达西面的本钵国,而非从未出场的朱紫国。
第二,前文众僧提到的祭赛国四夷朝贡的内容,具有很明确的对应:
月陀国——美玉
高昌国——明珠
西梁国——娇妃
本钵国——骏马
西梁国被称为女儿国,进贡的自然是娇妃了;女儿国的情节,也与女人和女色有着莫大的关系。可见,作者并不是随意设定四夷朝贡的内容的,而是根据情节需要设定的。按照这样的对照关系,不难推出本钵国的情节是与骏马有关系的。联系到孙悟空曾经在天上做过弼马温,小白龙又化身为白龙马,与马有关的本钵国的出场更加合情合理。
第三,明朝的开国皇帝为朱姓,而诞生于明朝的《西游记》怎么可能如此明目张胆地使用“朱紫国”这样的国名呢?不仅如此,在朱紫国一篇出现了很多只有明朝才有的职位和宫殿名称,比如锦衣校尉、司礼监内臣、文渊阁等。这些名称的设定,已经是赤裸裸地指向了明朝。在封建社会,这样的行文方式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更不可能流传下去。唯一的解释是,朱紫国的内容,是明朝之后的人伪造的,而非明人所著。
由此三点,可以推断《西游记》从第六十八回开始的朱紫国的内容,恐非明朝人著述,应是后人伪作的。
2.狮驼国内容错误
《西游记》后三十三回中的狮驼国一篇中,存在很多值得质疑之处。这几处分别包括:
第一,狮子的身份错误。
在狮驼国出场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青毛狮。但是,这样的设定与前文是相矛盾的。
首先,时间上相矛盾。青毛狮子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的乌鸡国出场阻拦取经队伍;而后到了《西游记》第七十四回的狮驼国,青毛狮子竟然以狮驼国三怪物的大哥身份出场。狮驼国有四万多的妖怪,占领了整个城郭。这样的规模是需要时日的。单从时间上看,青毛狮子是没有时间参与狮驼国的发展的。
其次,整部《西游记》中,除了青毛狮子,不存在第二个重复出场阻拦取经队伍的妖怪。作为佛教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两次出场阻拦取经队伍的行为,从情理上,也是讲不通的。
最后,青毛狮子前后形象不一致。在乌鸡国,青毛狮子的表现是非常糟糕的,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能耐,见了孙悟空就跑。可是到了狮驼国,青毛狮子竟然曾经跟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过,还一口吞了天兵天将。前后矛盾,可见续书者书写之随意。
由此三点可以看出,此间出场的青毛狮子是值得质疑的。
实际上,在《西游记》前文中,作者早已经在乌巢禅师的预言诗中,为“狮象尽称王”①(239)中狮子的身份设下了伏笔。在《西游记》中,作者早就设了一个称王的狮子,那就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移山大圣狮驼王。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位狮驼王更符合“狮象尽称王”中“称王”的条件。孙悟空的结拜兄弟狮驼王出场,使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更加丰满。
第二,大鹏身份与处理方式的错误。
在狮驼国出场的大鹏,身份与处理方式与前文设下的两处伏笔不对照。
第一个伏笔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中有一个鹏魔王。既然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之一牛魔王已经出场了,那其他五个人应该逐次出场。可是,在百回本《西游记》中,除了牛魔王之外,孙悟空的其他结拜兄弟根本没有正式登场。可见,百回本《西游记》中有些人物被后续者丢掉了。第二个伏笔是在观世音菩萨介绍锦镧袈裟的功能时提到的:“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①(146)
两处伏笔对照可以确定,取经团队将会在后面的取经之路上遇到孙悟空的结拜兄弟鹏魔王;在对付鹏魔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送给唐三藏的锦镧袈裟将保护唐三藏等人免受大鹏吞噬之灾。
但是,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大鹏只是草草出场,最后被如来带领众神收伏。出场的大鹏既非孙悟空的结拜兄弟鹏魔王,收伏的过程又完全忽略锦镧袈裟的功能。可见,狮驼国大鹏的身份与处理方式,都是与前文设好的伏笔不符合的。
3.乌巢禅师预言诗内容的不对应
乌巢禅师的预言诗,是《西游记》中一首极其重要的预言诗。在《西游记》第十九回,唐三藏等人要离开高老庄时,遇到了附近的乌巢禅师。在唐三藏的反复央求下,乌巢禅师为唐三藏等人做了一首关于西去路上会遇到的磨难的预言诗: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分咐。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①(239)。
在这首预言诗中,除了第一、二句和最后一句之外,其余的八句诗分别对应着八个情节。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却仅仅有四个情节能够对得上: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奎木狼篇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狮驼国情节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流沙河收沙和尚篇
多年老石猴,那里懷嗔怒。——真假美猴王篇
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其他四句预言诗并没有在小说中照应上。这四句包括: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这四句话提到接天崖、摩耳岩、黑松林和盈山四个地名和相应的情节预言。在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了重复出场或者没有出场的照应错误。
第一,接天崖、摩耳岩和盈山所对应的情节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完全没有出场。
关于摩耳岩,作者又在其他两处设下伏笔,但是摩耳岩仍然没有正式出场。这两处伏笔分别是《西游记》第六十一回提到的“须弥山摩尔崖毘卢沙门大力金刚”①(756)、《西游记》第三十三回银角大王用须弥山将孙悟空压住。从两处伏笔就可以看出,“行来摩耳岩”应该是指唐三藏等人到了须弥山摩耳崖,在毘卢沙门大力金刚的帮助下,同摩耳岩的妖怪做斗争的故事。但是,即使作者又在两处再次设下伏笔,百回本《西游记》中,乌巢禅师预言诗中提及的“行来摩耳岩,放心休恐怖”依旧没有在后文出现。至于接天崖、盈山这两个地点,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压根就没有出现在取经之路上。
由此可知,接天崖、摩耳岩、盈山这三个设好的伏笔,在后文并没有按照原作者的设定而出场,而是缺席了。
第二,“仔细黑松林”中提到的黑松林,在小说中两个情节中重复出场。其一为《西游记》第二十八回的“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中,唐三藏在黑松林被奎木狼的手下捉去;其二是在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众寻师”中,唐三藏在第二个黑松林被老鼠精抓去。乌巢禅师预言诗中提到“仔细黑松林”,可见作者严格按照自己设下的伏笔设定故事情节。第八十一回黑松林的重复出场可以看出,后续作者忽视前文已经出现过黑松林的事实,单纯根据乌巢禅师的预言诗肆意设定情节。
乌巢禅师预言诗在小说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对应,或可证明,《西游记》后三十三回并非原作者所著,而是后人伪作。
(二)行文习惯的前后变化
1.孙悟空性格的变化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①(46)。作为《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是善用智慧的人物,比如他能很快地理解菩提祖师敲他头三下的含义,能够一路上使用各种计谋降妖除魔,其精神核心是斗战不息的抗争精神,但是,到后三十三回,孙悟空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勇敢又聪明的孙悟空,不但胆子变小了,而且明显没有前文那么聪明。这种前后变化,或可说明《西游记》后三十三回是后人伪作的。
在《西游记》第七回,众神请如来出手降伏孙悟空时,神仙就是到达“宝莲台下启知”的;在如来降伏孙悟空后,众神仙则“请如来高坐七宝灵台”;随后作者又提到“七宝莲台山样稳”,再次证明如来的座位是“七宝莲台”。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作者有提到: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①(719)。
从这几处都可以看出,在原作者的笔下,如来的座位名称是“七宝莲台”无疑。但是,到了第六十八回之后的狮驼国(第七十七回),如来座位的名称变成了“九品宝莲台”:如来佛祖正端坐在九品宝莲台上,与十八尊轮世的阿罗汉讲经①(954)。
由前后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前后作者的细节之处设定是不一致的。说明《西游记》后面的章节是值得质疑的。
2.孙悟空法术的变化
在前六十七回,孙悟空使用的法术大多是念个“变”字或者“捻诀”为主。而在后三十三回,孙悟空使用法术的方式与前文完全不同。这也说明,后三十三回处理细节的方式与前文是不同的。
第七回: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①(79);第二十二回:水里勾当,老孙不大十熟悉。若是空走,还要捻诀,又念念“避水咒”,方才走得;不然,就要变化做甚么鱼虾蟹鳖之类,我才去得①(26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前六十七回中,孙悟空在使用变化时,要说一个“变”字;在孙悟空进入水中或者火中时,他需要捻着避水诀或者避火诀;至于孙悟空与人战斗时,则不需要使用法术。这也是前文中作者的行文习惯。
但是,在朱紫国后的三十三回内,孙悟空使用法术的方式完全变了。
第七十三回:好大圣,按落云头,捻着诀,念声“唵”字真言,把个土地老儿又拘来了①(898)。
第七十七回:好行者,在空中捻着诀,念一声“唵蓝净法界,乾元亨利贞”的咒语,拘唤得北海龙王早至①(948)。
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在后三十三回中,孙悟空使用法术时,在捻诀之后,还要念“唵”或者“唵蓝净法界,乾元亨利贞”这样的咒语。这样的咒语,在《西游记》前七十七回中是从未出现过的。
三、伪著定位于第六十八回的原因
虽然后三十三回存在大量的问题和矛盾,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论断,《西游记》前六十七回是原作者所著,后三十三回是他人伪著。因为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前六十七回也有可能是他人伪著。但是,经过研究就会发现,《西游记》前六十七回在小说情节上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在行文习惯上具有一致性。
首先,从第一回到第六十七回,作者都是比照《周易参同契》炼丹的流程设计小说的情节发展的,具有极强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周易参同契》是一部著名的道家丹道典籍,讲述道家炼丹之道。《西游记》中孙悟空成长修行之道,跟这部典籍的炼丹之道有着微妙的、大量的关联;《西游记》中的其他人物也跟这部典籍的炼丹设施或原料有着众多对应;《西游记》的情节发展,更是比照着《周易参同契》炼制还丹的流程设定的④(1)。比如关于孙悟空的出生“作者正是将《周易参同契》所认为的炼丹开始时间设定为孕育孙悟空的石头出场的时间”④(1)。而后小说的情节发展,正是比照《周易参同契》中炼制还丹的理论设定的。这个对照关系,一直延续到了第六十七回的七绝山篇——《西游记》第六十七回七绝山篇的内容,是比照《周易参同契》中描述炼丹的“耘耕宿污秽”的说法设计的④(1)。可见,前六十七回在情节上具有强烈的连贯性。
其次,在行文习惯上,前六十七回也保持一致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记录里程的习惯上。在前六十七回,作者在很多篇章中都精确地记录了该的里程。在第六十七回的七绝山篇,作者还延续了这个行文习惯:“这山径过有八百里”。但是,从六十八回之后,再也不曾见到作者记录所经之处的里程。可见前六十七回和后三十三回在行文习惯上出现了分裂。这也说明,前六十七回是一个行文风格一致的整体,而后三十三回则与前六十七回不一致。
前六十七回的连贯且一致,可以让我们断定,开始出问题的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应是后人伪作的开始。即现存百回本《西游记》前六十七回的内容應该是原作者所著述的,而后三十三回是他人伪著的。
四、结语
《西游记》前六十七回在小说情节上具有连贯性,在行文风格上具有一致性;到了后三十三回,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包括伏笔未对应、内容前后不一致、行文习惯不一致、人物形象前后发生很大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说明,基于世德堂本的百回本《西游记》并非原作者之完整意图。从第六十八回到第一百回,总计三十三回,绝非前文作者所著。
注释:
①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01).
②曹炳建.《西游记》版本源流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③程毅中.明代小说丛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01).
④万方林.还丹流程与意蕴[J].文教资料,2019(33).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01).
[2]曹炳建.《西游记》版本源流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刘一鸣.西游原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7.
[4]万方林.还丹流程与意蕴[J].文教资料,2019(33).
[5]程毅中.明代小说丛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01.
[6]胡适.中国旧小说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