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诗达:“醉”里行路不曾息

2020-07-27顾玉雪杨科

齐鲁周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麻醉科山东低温

顾玉雪 杨科

应诗达与夫人。

山东“麻醉第一人”:始于1952

1952年7月3日,上海中山医院。教导处处长陈化东教授面前摆了6张专业志愿表。

医院新分来的6名毕业生,需要做出他们从医路上的第一个选择:选专业。

陈化东一一看下去: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科、骨科……唯独没有人选择当时刚刚建立的麻醉科,也唯独第六张表上没有填专业选择,只有一句话:服从组织安排。这张表来自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应诗达。

应诗达成了中山医院唯一一名麻醉专业医师,师从我国麻醉学科的奠基人吴珏。

“我对麻醉的兴趣,得益于吴珏教授。他当时在美国已经拿到医师营业执照,新中国成立后,不顾美方阻挠回国创建麻醉学科。他是一个专门做学问的人,告诉我搞科学要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应诗达记得他的第一个病人是肺结核空洞做肺切除,从发病原理到症状到咳痰里面结核菌状况,吴珏教授都要求他认真掌握,“当时非常累,但印象深刻”。

“当年我们俩穿着白大褂带着听诊器转病房,一转就是一个上午。麻醉看似简单,事实上很复杂,生理病理状态都要了解透彻。现在的住院医师也应该走出麻醉科,在各个科室轮转,这样才能对病人作出全面的正确判断。”

1953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安排上海医学院支援山东老解放区卫生建设,拟派一名麻醉专业医师前往山东医学院工作,这个人选只能是应诗达。

上海人应诗达就这样来到了山东。当时的齐鲁医院还没有麻醉科,他回忆:“以现在的眼光看,齐鲁医院那时候很小,就像县医院一样,但是人才很多。”

1952年到1957年,应诗达当了六年住院医师,也六年没有回过家。“所有人都知道医院里就我一个麻醉医生,我是外科编制,也要看门诊、动手术,所以基本是住在医院里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

这期间,最让应诗达兴奋的事,是两篇关于低温麻醉的论文顺利发表。

在1950年代,“低溫麻醉”之于国内医学界,是个陌生词汇,只有少量零星不全的苏联译作中偶有提及。应诗达在《柳叶刀》杂志上看到一段低温麻醉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报道,“低温麻醉具有抗休克的功效,对临床上休克性强的复杂大手术,可以充分显示其优点,值得一试。”

1956年9月,他提交了低温麻醉的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案,2个月后,犬体表降温低温麻醉实验获得成功。

同年12月,一例严重的肺脓疡,把“柳叶刀”从纸端带到指端。手术前一天下午,一只庞大笨重的搪瓷浴缸搬来现场,大块冰块也已购回——准备工作就绪。

经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手控控制呼吸、乙醚循环紧闭全麻,进入Ⅲ期3级麻醉深度后,置入4℃冰水浴缸内施行体表降温,肛温降至33℃后移出冰水浴缸,体温继续下降,最后固定在肛温26.5℃,开始手术。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显著减少。术毕在适当的体表复温下,体温慢慢升回至36℃后送回病房,全程用了10个多小时。最后,病人如期顺利康复出院。

这意味着山东省第一例低温麻醉手术的成功。此后,低温麻醉被推广到宫颈癌广泛根治术、门脉高压分流术、直肠癌根治术、房间隔心内直视手术等。到1959年,应诗达已积累了44例临床病例。

事实上,在山东开展的麻醉新技术“第一例”,应诗达握有77项。

1958年,应诗达创建山东省第一个麻醉科建制,促成了山东省麻醉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完整体系,桃李满山东的他也被戏称为“山东麻醉界的祖师爷”。

从“手抄本”著作到山东麻醉论坛掌门人

1979年,应诗达把70多万字的《实用麻醉》书稿交到山东科技出版社编辑部。他已记不得之前改过多少遍,能算出来的是先后誊清6遍——为此,他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跑到医院储藏室写书,直到天亮上班。

书稿的雏形是应诗达的一部“手抄本”。

在那个年代,学习资料匮乏,科里的麻醉师和进修生没有麻醉书刊可读。应诗达将手术室废用的手术登记表订成笔记本,随时记下实用新知识和工作心得,供大家浏览学习。

“这本笔记本是中英文图解都有的,我让学生在医院里把这本书练透,比如说大拇指坏了应该组织哪个神经,小拇指坏了应该组织哪个神经,解剖位置、解剖中心、附近有什么血管都要了解到。”

笔记本被争相抄录,大家纷纷提议:能否正式出版,让更多同行受益。

当时,山东科技出版社在组织一套各科手册的系列工程。应诗达又经过近半年的闻鸡起舞,将70多万字的书稿全面改编,缩减为40多万字的《麻醉手册》。

一本学科专著,被出版社列为畅销书。

应诗达的学生、齐鲁医院麻醉科原主任类维富回忆:“在一次搬家时,我有幸得到了他自己持有的这本书。书上的角角落落都有应老补充的最新内容、未写全的条款、对于药物剂量的应用心得等;有些地方由于内容比较多,就另用一张纸写完后粘上去;在书中还夹有很多从报纸上剪下的与麻醉有关的新信息。有人多次劝我捐赠给麻醉博物馆,但到现在我也没舍得。”

据了解,《现代麻醉学》是我国麻醉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专业“参考书”,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列为优先出版的“部头书”。应诗达在该书前三版的编写中也担任了重要角色。

2002年,“斑竹”是个网络热词。那年,山东医学会麻醉学会创办了山东麻醉论坛,73岁的应诗达就是该论坛的“总斑竹”。

应诗达天天看论坛,即使是年三十晚上也不落下,为的是及时回复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同行发来的主题帖——不管是想知道初级的麻醉知识ABC,还是遇到深奥的麻醉专业问题——几乎每个问题的跟帖里都有应诗达的回复,常来这里的人都尊称他为“应老”,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甚至不开心的事情都愿意来这里找应老聊一聊。

一位从事了6年半麻醉工作的大夫在论坛上发帖说:“现在我总是感到压力很大,只要手术科室电话一打进来,马上就觉得全身不舒服,做麻醉的时候也提心吊胆。为什么我没有再继续麻醉工作的勇气?”

应诗达教授在回复中谈到:“……明了麻醉风险的年轻麻醉医师,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轻或重、或长或短的都有过这种不安、困惑与烦恼,我曾经也有过。而这些都是上课时老师不曾讲过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很多人现在只注重授业,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传道,道有了,路明了,信心、目标就都有了。”

1994年卸任科主任时,应诗达仍是山东省政协常委,根据政策规定不办退休手续。2005年12月,应诗达正式退休。曾有人在论坛上留言说,与其他专业相比,麻醉科的老医生多数退休就只能回家颐养天年了。

应诗达回复:“我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直工作到现在,体会到麻醉科的工作不能仅仅是‘上麻醉‘镇痛门诊‘ICU几项工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麻醉科高级专业人员去做,现在是‘全面缺档状态。例如:麻醉科的建设、麻醉科的发展等等,这就比‘上一个麻醉的难度大得多。”

“……老朽不才,但衷心乐意为广大同行服务!各抒己见,深入讨论,充分发挥,友情相照。众人拾柴火焰高!自勉之。”

91岁的应诗达,“醉”里行路不曾息,应是,老骥诗情达万里。

应诗达青年时期笔记。

猜你喜欢

麻醉科山东低温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麻醉科特色教学查房模式探讨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修饰的PET/PVC浮选分离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低温休眠不是梦
浅谈二级医院麻醉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