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曼哈顿之外,大纽约里的小烟火人间

2020-07-27许君达

海峡旅游 2020年5期
关键词:皇后区牙买加纽约

许君达

不论你是第几次来到纽约,似乎都很容易被这座“世界之都”的声色犬马所送惑人们带着多元文化从全球各个角落汇集在这里,交流、碰撞,不停地制造着活力与惊奇。除了符号般的曼哈顿式摩登外“市井和烟火气息也是纽约永远的主题。

当肯尼迪机场的移民官在你的护照上盖上蓝色的印章、潦草地写上入境许可的有效期后,恭喜,你已经顺利来到了全世界最精彩的城市。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纽约,那么直接前往曼哈顿就好,那里有你想要的一切,旅行指南也会告诉你不少于一万种享受曼哈顿的方式。如果你希望能从更多角度领略这座城市,那么且慢,这座“世界之都”的摩登光环背后,还有一个更加丰满的市井人间。

纽约由5个拥有独立议会的政区构成,除了辉煌的曼哈顿外,还有嘻哈音乐的发源地布朗克斯、文化艺术气息浓厚的布鲁克林、种族多元的皇后区以及孤悬在港口之外的斯塔腾岛。其中面积最大的皇后区是一个以平民阶层为主的居住区,也是我在纽约生活的地方。作为皇后区的新居民,如果问我对这个第二故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会回答:它有种略带土味的烟火气息,令我着迷。

皇后区与曼哈顿的距离较远,所以城市化进程也略晚,因此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纽约的新移民也更多落户于此。此间最为集中进入美国的移民群体多数都来自亚洲,包括华裔、韩裔、南亚裔、西亚裔等,加上流动性更强的传统非裔和拉美裔移民,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浓缩的小世界。我的语言课老师就曾提到过:皇后区200多万居民共说着超过700种母语。

每个生活在他乡的人都会有乡愁,即使是移民们的美籍后代,也很难完全脱离原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纽约,你可以在一个城市的空间里遇见一个浓缩的地球村。对于行色匆匆的游客来说,这句话说起来其实是有点虚无的,如果与各种肤色的人坐在同一个车厢或者偶然间在酒吧里听到了来自异域的音乐就算是遇见了世界,那么这种相遇也着实廉价了些。此时,不妨转过身来看看日常生活:在我刚刚尝试烹调成功的一碗咖喱汤中,翻滚着购自华人超市的青菜和豆制品,佐餐的饮料来自韩国,面包由附近的犹太社区食品厂烘焙,而核心原料咖喱粉则是社区旁一家巴基斯坦人开的小食品店自家生产和包装的。一日三餐是生活之本,在纽约,不需要走出社区,你就可以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正宗风味摆上餐桌,而且这些日常商品的价格并不会因为它们的进口身份或者面向特定的消费群体而变得很高一这才是日常。

在异域经营原乡日常

从大范围,上看,纽约的各种族裔混居在这个共享的城市空间里。不过把镜头拉近后,各族裔向心力十足的聚居社区是更有趣味的存在。皇后区有两个最大的交通和商业中心,它们就被两个最大的移民社群改造成了各自故乡的模样。

牙买加街区是一个几乎完全由南亚穆斯林构成的孟加拉社区。这里的“孟加拉人”并非仅仅来自今天的孟加拉国,而是对聚居在整个恒河下游地区的南亚穆斯林人群的统称,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就是孟加拉地区的一个中心。因此,在牙买加街区,你不仅能看到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为名的店铺,也能看到很多旅行社争相宣传自家能够出售“纽约一德里”直飞航班的机票。与更安土重迁、看重等级制度的印度教教众比起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孟加拉人相对更加自由。与华人相似,历史,上出海打拼的孟加拉,人同样数量可观,形成了众多海外同乡社群。

在这里,浓郁的南亚风情裹挟着隐约的香料味道和路边海报上穿着莎丽的美女形象一同扑面而来。几乎一切南亚人家里常见的料理原材都能在这里的超市买到:热带特有的长粒籼米、摆满整排货架的各种烹饪香料、高甜度的面点零食、印度生产的小包装泡面、巨大包装的袋泡红茶……然而在结账的时候,带着头巾或面纱的南亚裔女收银员却会操着标准的纽约式英语与你对话。这种反差很有趣味,因为我们都知道,原汁原味的南亚英语是有一种自成一派的独特口音的,这里的居民很少操持“印度英语”,说明他们在美国土生土长,而且至少都是第二或第三代移民后裔,完全没有受过故士的语言文化影响。然而时间并没有稀释掉他们的种族身份,或者让其发酵、走样。

初到纽约,我曾在牙买加附近的社区里暂住,当时做饭不便,日常多食冷餐,每当垂涎重口味食物的时候,我就到附近的南亚餐厅,在半开放的展示柜里点选一种看着顺眼的咖喱菜。作为一个挑食的人,这种行为会带有一点豪赌的乐趣正宗的南亚咖喱菜一般从外表是看不出所用食材的,合口与否,很难提前判断。直到掌柜把舀菜的大勺一点一点倾斜,将浓稠的姜黄色汤汁淋在米饭上,被汤汁裹着的食材才会露出真容,可能是茄子、秋葵或豆类,更多时候则是根本叫不上名的奇怪蔬菜。此时,菜已落盘,不能反悔,若是好吃就算赚到了,若不好吃也算积累了一种人生经验。我在旅行中常常期待这种小小博彩,在牙买加寻觅美食的经历也让我常常回忆起曾经的印度之行一除了寒冷的气候以外,这里似乎与真实的印度没有什么不同。

相对于牙买加街区,法拉盛街区更靠北一些。朋友们经常戏称这里是“中国经济人口百强县”,它确实太像一个中国县城了:菜场、超市、手机店、奶茶店、美发店、KTV、小商品批发,以及中英双语服务的房产中介、驾校、补习学校和旅行社,构成了这个街区的主要商业业态。各家店门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宣传贴进一步模糊着本土和异域的区隔,与店门外高大魁梧、荷枪实弹的美国警察形成有趣的反差對比。在这个地方,英文似乎可有可无,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用中文沟通,连政府所属的公共服务部门都全部配备中文服务。唯一能清晰提示你“这里是美国”的应该就是为数众多的移民律师事务所和提供报税服务的会计事务所了,这些机构拥挤在唐楼风格的二层小楼里,像神经元一样,担负着为中美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体系提供沟通和传导的职能。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得以让英文水平不高、不易融入主流社会的客居者也能为自己做主,继而有尊严地在陌生的异乡生活下去。

吃不惯异乡口味的你,可不要试图去法拉盛寻找“中餐馆”。这里的酒家食肆是按照风味和菜系分类的:粤菜酒楼、川湘炒菜、港式烧腊、西北面食、东北水饺、自助火锅、烧烤排档、台湾牛肉面、贵州羊肉粉、西安肉夹馍*……绝不仅以“中餐、日餐、意大利餐、法式西餐”这样简单贫瘠的方式分类。在美国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的那种更加照顾本地人口味的老派美式中餐馆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华人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近20年内刚刚移入的第一代移民,他们的经营方式与老辈华人不同的是:并不堆砌时间胶囊般怀旧的“中国元素”以迎合美国消费者的刻板印象,也不再精雕细琢那些你在中国根本闻所未闻的“经典美式中餐”——左宗棠鸡、甜酸鸡、芝麻鸡、芥兰鸡、炒杂碎、炒面,而是把中国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以及正宗的家乡风味全部原原本本地搬到美国来,在异乡把生活过成原样。

文化大锅烩中的众生相

在皇后区,市井和烟火气息是永远的主题,你无法从这种“县城式”的日常琐碎中找出伍迪.艾伦的世界。对于背负着沉重的梦想和希望来到异乡安家立业的新移民来说,高端深奥的艺术与美感有些太过奢侈。相比起故乡,美国能给予新来者们更加平等的机会、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这反过来也迫使他们更加刻苦耐劳、更加看重实用主义。不管是在牙买加街区还是法拉盛街区,或者皇后区其他新移民聚居的主要街道上,廉价的二层小楼或者单体店铺是最常见的临街建筑形式,不大的门脸与缺乏设计感的招牌拥挤在一起,看起来土味十足,好像置身于家乡的地级市市郊,或者亚非拉某个边缘的中小城市里。在没有充足的资金建造摩天大厦的情况下,这种朴素的建筑形式能像蜂窝一样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工商业单元,但也正因如此,在当下这场意料之外的灾难突然袭来时,这里高度密集且勤奋工作的人群自然成了最危险的存在:公开通报出的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疫情“震中”在纽约,纽约疫情最严重的是皇后区,而在皇后区内,新移民聚居的杰克逊高地、森林小丘、埃尔姆赫斯特、牙买加等几个社区则是惨烈之最一众所周知,川普总统的性格极为刚硬古怪,但即使是这样一个自负冷峻的人,在提到家乡皇后区的疫情时,都曾一度当众哽咽。

在纽约这个多元人种的大集合里,不同人群对待瘟疫以及未知危险的态度迥异,这种迥异除了来自经济上的权衡外,似乎也体现着不同族裔文化传统中的哲学根基。在我居住的社区里,白人和东亚裔居民还谨小慎微地躲在家里,对偶尔经过的救护车警笛感到风声鹤唳,而在牙买加的商业街上,绝大多数餐厅、超市、零售店、路边快餐车已经恢复了营业,勤奋的孟加拉人在瘟疫大洪水过后的一片狼藉中,率先按下了生活的重启键。在我外出拍照的时候,清真食品店的几个店员隔着六车道的大马路大声招呼我,开心地对着镜头摆出各种姿势,那种发自内心的简单快乐和表现欲望唤起了我的旅行记忆一简直像他们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同胞一样!而聚居在牙買加商业中心附近的加勒比群岛移民有着另一种乐观,很多加勒比人像平静的往日一样,无所事事地一人占据一张公园长椅晒着太阳发呆。在这些虔诚的天主教徒看来,没有什么比上帝更能决定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所以,无论是勤劳邻居早出晚归的忙碌生活还是医院里的生死劫难,似乎都很难吸弓到他们的关注。我在牙买加街区终于买到了消杀物品,眼下瘟疫的恶潮显露出褪去的迹象,被封印的生活也在逐渐解冻,期待烟火早日重新回到纽约人间。

猜你喜欢

皇后区牙买加纽约
成为纽约人
我把纽约搬走了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纽约往事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牙买加“惊喜”千名中国游客到访
牙买加出口芒果到美国
纽约公立初级中学音乐课堂实录——以纽约市皇后区J.H.S157学校为例
牙买加不想再让英女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