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航道碍航分析及整治措施

2020-07-27刘临雄李俊娜黄文辉

水运工程 2020年7期
关键词:界首长洲鸡笼

刘临雄,李俊娜,黄文辉

(1.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航道养护中心,广西 梧州 543002;2.中铁建港航局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42)

近年来,长洲枢纽坝下河段由于河床下切水位下降,枯水期航道水深不足,运输船舶需要减载航行,已经成为西江航运发展的瓶颈。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对航道进行扩能升级。长江中游近坝段采取减淤、防冲、加糙的整治措施[1],广东北江白石窑枢纽下游采用挖槽为主、辅以筑坝、优化整治线型和稳定边滩、稳定航槽的措施[2]。工程技术人员根据2013年前的资料对长洲水利枢纽近坝段河床下切问题进行研究[3-5],对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进行分析[6-7]。本文在收集2013年前及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2010—2019年实测的水文、地形等资料对工程河段进行水文特性和河床演变分析,结合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航道整治方案进行研究,提出疏浚炸礁、回填深槽、调顺航线相结合的整治措施,工程实施后改善了航道通航条件。

1 滩险概况

1.1 自然条件

西江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长约24 km,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龙圩水道、洗马滩、鸡笼洲滩和界首滩,在洗马滩尾有支流桂江汇入。龙圩水道自船闸下引航道出口起至长洲尾,全长约7.8 km,在龙圩水道河段,长洲岛和泗化洲将浔江分为外江、中江和内江,长洲水利枢纽一~四线船闸位于外江的右岸,下引航道出口与外江主航道连接。进入泗化洲尾以后,中江与外江汇合,河面放宽到900 m,再往下游航道左侧有瓦窑沙边滩,河面逐步收缩,枯水期河面宽度400~500 m;上段有西江三桥,下段有西江大桥。洗马滩从长洲尾至桂江河口,全长约4.0 km,外江进入长洲尾后与内江汇合形成单一河槽,河面宽度为800~900 m,中段有西江四桥。桂江河口以下有鸡笼洲滩和界首滩,长度约11 km,河面宽度550~1 100 m,在鸡笼洲滩上段有云龙大桥,右岸有中储粮码头、紫金村综合码头,在中段的左岸有李家庄码头,在尾段有环城高速公路桥。长洲枢纽至界首河段两岸为丘陵,河岸主要由黏土、石灰岩、沙岩组成,具有较强的抗冲能力。河床面为厚度不一的砂卵石覆盖,基床为砂岩或花岗岩,个别河段床面上基岩露出,多年观测表明河岸稳定。

1.2 来水

长洲水利枢纽至桂江河口河段为浔江,浔江到梧州与桂江支流汇合后称西江,在桂江河口下游1.74 km的西江河段有梧州水文站,是本河段的控制性水文站。梧州水文站集雨面积32.70万km2,根据梧州水文站1980—201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历史最大流量为5.39万 m3/s(2005年),最小流量为656 m3/s(2009年),多年年平均流量为6 473 m3/s。最高水位27.48 m(2005年),最低水位1.38 m(2012年)。

1.3 来沙

西江干流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为少沙河段,以悬移质输沙为主。泥沙主要由上游径流挟带而来,一般情况下输沙量的大小由径流量和含沙量决定,总体上呈现出流量大泥沙量也大的特点。

根据梧州水文站1954—2011年的统计资料,年输沙量最大为1.4亿t/a(1968、1983年),最小为0.13亿t/a(2003年),平均含沙量最大为0.57 kg/m3(1983年),最小为0.091 kg/m3(2009年),含沙量大小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1954—1992年都在0.25~0.57 kg/m3(1963年除外),1993—2002年在0.15~0.25 kg/m3(1999年除外),2003年以后都在0.15 kg/m3以下,并且呈下降趋势。

2 航道现状及主要碍航情况

2.1 航道现状

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Ⅱ级航道工程已于2009年底建成并交付运行,设计航道尺寸为80 m×3.5 m×550 m(宽×水深×弯曲半径),按照通航2 000吨级内河船舶标准进行建设。长洲枢纽至界首河段航道整治,设计航道线总体上按枯水期主流进行布置,在原来1 000吨级航道的基础上拓宽浚深,疏浚和炸除航道内水深不足3.8 m的区域,同时在西江大桥上、下游龙圩水道航道左侧新建5条丁坝,集中水流束水冲沙,在长洲尾筑1条顺坝,调顺长洲尾河段水流,改善了航道通航条件。

2.2 当前主要碍航情况

近年来,由于长洲坝下河段出现河床下切、水位下降,枯水期航道水深不足,运输船舶需要减载航行,船舶配载吃水一般为2.0~2.5 m,减载量40%~50%;另一方面,由于航运发展迅速,船舶航行密度大,原有的航道宽度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运输船舶容易在西江大桥至长洲尾河段、鸡笼洲滩李家庄码头对开河段发生偏航触礁搁浅,给航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碍航分析

3.1 河床冲淤变化

根据对2010年3月、2013年5月、2018年3月、2019年3月测量的水下地形图的分析结果可知,河道以冲刷下切为主。

3.1.1过水断面的变化

龙圩水道入口至桂江河口河段呈现普遍冲刷的情况,其中长洲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西江三桥和西江四桥桥区河床变化比较明显,冲刷深度为2.0~3.0 m,应为船闸工程、桥梁工程建设疏浚所致;在长洲尾至西江四桥河段,平均冲刷深度0.78~1.40 m,河道右岸的高旺沙至火山渡口一带边滩普遍下切,原来的沙滩基本消失;其他大部分河段平均冲刷深度在1.0 m以内。桂江河口至界首河段总体呈现普遍冲刷的情况,其中桂江河口至鸡笼洲头河段以及界首滩河段冲刷明显,冲刷深度2.0~3.0 m,云龙桥桥区河段最大冲刷深度超过5.0 m;鸡笼洲头航道右侧局部出现淤积,应为Ⅱ级航道施工时抛卸废碴所致;界首滩航道右侧的边滩,上段范围略有缩小,下段边滩略有淤积,高程有所增加;其他大部分河段平均冲刷深度在1.0 m以内。总体来说,龙圩水道、洗马滩、鸡笼洲滩和界首滩,大部分区域冲深幅度都在1.0 m以内,表明河床抗冲能力较强。

3.1.2航槽的冲淤变化

从龙圩水道入口至西江大桥河段,除西江三桥下游航槽右侧有少量淤积外,其余航槽普遍冲刷,航道平均冲刷深度为0.07~0.94 m;西江大桥至长洲尾河段,由于2008年在航道左侧的长洲边建了丁坝并且在洲尾建了一条顺坝,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西江大桥至长洲尾河段航槽平均冲刷深度1.21~1.87 m,洗马滩中段由于水流动力减弱,平均冲刷深度为0.86 m。桂江河口至云龙桥河段,航槽冲刷明显,冲刷深度为1.92~ 3.94 m,应为长洲三、四线船闸下游锚地开挖扰动与洪水冲刷所致;鸡笼洲滩河段,从鸡笼洲滩头至扶典冲口,航槽平均冲深0.29~0.98 m;界首河段航槽平均冲刷深度2.07~2.11 m。总体上来说,航槽冲刷深度沿程呈起伏变化且差异较大,其中西江大桥至长洲尾河段航槽冲刷深度1.2~1.9 m,桂江河口至云龙桥和界首滩河段冲刷变化较大,冲刷深度在1.90 m以上,最大的达到3.94 m,龙圩水道、洗马滩中段、鸡笼洲河段大部分航槽冲刷变化较小,冲刷深度在1.0 m以内。

3.2 水位下降明显

前文分析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河床以下切为主,同时界首以下西江广东段完成大规模航道升级整治后水深大幅改善,造成相同流量下,研究河段水位下降明显。根据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对梧州水文站每天8:00的流量和水位资料以及各特征断面水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特征断面水尺与梧州水文站水位相关关系,推算梧州水文站流量1 140 m3/s时相应水位。各特征断面推算水位与贵梧2 000吨级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比较见表1。

表1 特征断面推算水位与贵梧2 000吨级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m

从表1可知,当梧州水文站流量为1 140 m3/s时,各特征断面水位下降值为1.51~1.76 m。由于水位下降的幅度大于部分浅滩航槽的冲刷深度,枯水期龙圩水道、洗马滩中段、鸡笼洲滩局部的航道水深仅为2.0~2.3 m。

3.3 局部流态不良

近年来,该河段船舶偏航搁浅大部分发生在西江大桥下游至长洲尾、鸡笼洲航道转弯处。根据2019年2—3月该河段表面流速和流向线实测资料分析,在西江大桥下游转弯段和鸡笼洲河段,航道内存在横流情况,西江大桥下游段航道内横向流速为0.3~0.4 m/s,鸡笼洲河段航道内横向流速为0.2~0.3 m/s,这是运输船舶航行容易发生偏航的主要原因。

3.4 航道宽度不能满足船舶通航需要

除桥区航道以外,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航道宽度为80~160 m,航道外有零星礁石。在龙圩水道下段西江大桥至长洲尾段,航道宽度仅为80 m;在鸡笼洲滩河段航道宽度为120 m。由于靠近长洲船闸,船舶集中进出闸,经常出现3艘甚至4艘船舶对遇的情况,航道宽度不足。

3.5 部分码头距离主航道比较近影响通航

在该河段内有龙圩新港码头,鸡笼洲河段左岸有李家庄码头,右岸有中储粮码头和紫金村码头。特别是李家庄码头距离主航道比较近,等待装卸的船舶有时靠近航道或占用航道停泊,迫使船舶靠航道右边航行,因而容易偏航而发生触礁搁浅事故。

3.6 电站发电调峰极大地影响坝下航道水深

长洲水利枢纽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的水利枢纽,具有日调节功能,发电下泄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坝下航道水深。根据龙圩航道站和梧州航道站水位观测资料统计,枯水期坝下航道水位日变幅一般为0.3~0.6 m,有时日变幅超过1.0 m,对坝下航道水深影响较大。

4 整治思路和措施

4.1 整治标准

按满足通航3 000吨级内河船舶、两排一列式一顶2×3 000吨级及一顶2×2 000吨级顶推船队通航,设计最小航道尺寸为90 m×4.1 m×670 m,富裕水深为0.4 m。

4.2 整治思路

1)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航道船舶航行密度大,港区船舶进出港靠泊频繁。为使船舶有足够的水域会船,航道走向总体按2 000吨级航线布置并适当加宽,对容易发生船舶偏航的航段进行优化和拓宽。

2)该段经过1 000吨级和2 000吨级航道整治,目前已有较多的整治丁坝,再通过建丁坝提高水位效果不明显,因而在该河段实施3 000吨级航道整治时综合考虑航道总体布置、水流流态等因素,主要对局部碍航丁坝的长度进行调整,改善水流流态。

3)根据该段河流的碍航特点和水文特性,采取疏浚与炸礁为主的整治措施浚深拓宽航道。

4)航道线布置以原有的2 000吨级航道为基础,在满足通航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断面开挖工程量,减少因航道疏浚引起的降水对长洲水利枢纽船闸门槛水深的影响。

4.3 技术参数

4.3.1设计水位

由于研究河段水位一直处于下降中,且近年西江流量较大,梧州站没有录得设计流量及以下的水位数据。根据下游德庆水文站设计水位和设计最小通航流量,采用工程后地形,推算沿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根据西江梧州水文站1999—2018年日均流量资料、桂江京南水文站2000—2008年的日均流量资料,按保证率为98%、重现期为5 a,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进行分析,得知桂江河口设计最小通航流量为28 m3/s,梧州水文站设计最小通航流量为1 126 m3/s;考虑枢纽不稳定下泄、潮汐影响和下切可能的富裕后,梧州站水文站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1.53 m。

4.3.2航道线调整

除桥区航道需要加宽并与通航孔衔接外,龙圩水道—桂江河口河段航道宽度为160 m,西江大桥—长洲尾河段为弯曲河段。为防止出现船舶偏航现象,对该段航道航线进行调顺,航道中心线向右移动53 m,航道右边线向右侧加宽。桂江河口—鸡笼洲滩河段航道宽度为135 m,对李家庄码头对开航段航道线进行调顺,航道线向右偏移63 m,航道右边线向右侧加宽。界首滩河段航道顺直,水流条件较好,航道线宽度按120 m布置。

4.4 整治措施

4.4.1疏浚与炸礁

对设计航槽内水深不足4.5 m的区域进行疏浚和炸礁,并清除航道边线以外附近的碍航礁石。清除龙圩水道航道左边的粪参石、龙船石;清除长洲尾至桂江河口段航道左边的洲尾石、虾山石、洗码石、欢喜石和航道右边的大鱼湾石;清除鸡笼洲滩河段航道右边的锁链头石、趸足口石、狗仔石、镬耳石、肠督石和航道左边的香炉石等。

4.4.2丁坝清障

数学模型计算流场图反映:受丁坝影响,中水期水流与航道线交角较大,形成了不利航行的斜流,对通航影响较大。枯水期主要碍航表现为纵向流速较大,丁坝碍航特性不明显。部分丁坝深入本次设计的航道范围内。

因此,根据数模计算分析成果,对长洲枢纽坝下11#丁坝按照丁坝与航道线距离3倍船宽范围内的坝身块石进行拆除;对12#、13#丁坝按照丁坝与航道线距离1倍单船宽范围内的坝身块石进行拆除。同时缩短西江大桥以下左岸6#、7#丁坝的长度20~30 m,减弱丁坝的挑流作用,以减少水流对西江大桥—西江四桥河段右岸的冲刷。

4.4.3局部回填

利用清礁石碴回填鸡笼洲河段、界首河段深槽,防止河床进一步下切,减少水位下降对航道水深的影响。工程河段航道整治情况见图1。

图1 工程河段航道整治

5 整治效果

采用开源的Delft3D软件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整治效果进行分析。数学模型范围上游边界为长洲水利枢纽船闸下引航道出口,下游断面为德庆水文站断面。计算区域布置网格2 388×100,网格分辨率在河宽方向网格步长为12~15 m,沿河道方向网格步长为15~50 m。根据2019年2月9—10日(枯水),2月27日—3月1日(中水)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

5.1 比降改善

根据数学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实施航道整治以后,沿程水面线变化如表2所示。表2数据表明,工程后水位出现下降,最大为0.705 m,沿程最大水面比降由0.218‰降低为0.105‰。

表2 实施航道整治前后沿程水面线变化

5.2 水深改善

根据数学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工程后水位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小于开挖深度,航道水深最终增加,实施航道整治前后设计水位工况下沿程水深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工程前在设计最小通航流量条件下航道水深多处在3.0 m左右,局部小于2.0 m;工程后水深超过4.5 m,满足3 000吨级船舶的设计通航要求并留有富裕。

图2 工程前后研究河段水深变化对比(桩号起点为龙圩水道起点)

5.3 流态改善

5.3.1枯水期流速变化

根据采样点结果,最大流速由1.36 m/s降低为1.02 m/s,最大横向流速由0.21 m/s降低为0.13 m/s。

5.3.2中水整治前后各浅滩水位、流速变化

水位下降最多为0.261 m,沿程水面比降由0.196‰降为0.145‰;最大流速由1.63 m/s降低为1.55 m/s,最大横向流速为0.22 m/s,基本无变化。

5.3.3洪水整治前后各浅滩水位、流速变化

水位下降最多为0.037 m,整治前后的最大比降分别为0.282‰和0.284‰;最大流速由2.70 m/s降为2.69 m/s,最大横向流速为0.66 m/s,基本无变化。

可见,整治以后水面线在设计最低通航水面线以上,航道水深基本达到设计要求;纵向流速和横向流速比整治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6 结语

1)研究河段河床以冲刷为主,适于采用疏浚炸礁方式改善河道通航条件,通过选取合理的设计水位,对设计航道内水深不足的区域进行疏浚和炸礁,航道水深有所改善;回填深槽,比降减缓,纵向流速有所减小,船舶通航条件得到改善。

2)根据实测资料进行计算和现场调查,对近年来容易发生船舶偏航的河段部分航道线进行调顺并适当加宽,流态有所改善。

3)长洲电站下泄流量大小对近坝段航道水深影响很大,应与营运公司协调,防止或减小枯水期电站发电调峰对下游航道水位的影响。

4)研究河段桥梁多、码头多、锚地多、制约的因素多,通航环境和技术条件复杂,工程完成以后,应加强整治效果观测,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猜你喜欢

界首长洲鸡笼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在泰国体验鸡笼SPA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赞船工
大连海逸长洲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给鸡洗澡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太平清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