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训练系统对孤独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2020-07-27苏红娜苏红梅席音音
苏红娜,苏红梅,席音音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儿童孤独症,即儿童自闭症,属于儿科或精神心理科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多见于男童,相关调查统计孤独症患儿发病率>1%[1]。儿童孤独症致病因素有多种,包含遗传、围生期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以及环境等因素。儿童孤独症会影响患儿日常交往能力,并对自身发展和家庭造成影响[2]。因此,应及早使用适合的训练方式,缓解儿童在社会中的不适应性,改善情感障碍,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本研究探讨多感官训练系统对孤独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例孤独症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3~5岁,平均(3.98±0.23)岁。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3~6岁,平均(4.01±0.2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诊断确诊为孤独症;2)年龄3~6岁;3)无精神和意识功能障碍;4)家属可与患儿正常交流;5)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基本资料不完整;2)患有心脏病等严重先天性疾病;3)合并严重恶性肿瘤;4)患有癫痫;5)患有严重慢性、传染性疾病;6)严重发育迟缓;7)神经系统疾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训练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训练方式,即先对患儿进行心理评估,并制定训练计划,根据计划及逆行感知、模仿、触觉、表达、运动、认知和交谈等多方面训练,5 d·周-1,2课时·d-1,40 min·课时-1[3]。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感官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具体措施:1)利用现代化高科技设备,建立多感官刺激训练教室,利用训练空间中不同颜色、不同强度的灯光以及不同声音,对患儿进行视听、本体、前庭和触觉等方面刺激训练[4-5]。2)为患儿提供操作简单的工具和器材,让其通过自行控制,改变周边环境,并进行感知,利用不断变化的周边环境刺激、影响其感官。训练中要求训练方式可由患儿自行控制,并且无需运用太高智力,并适当为患儿提供简单的团体游戏,指导其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不断锻炼沟通交流与人际交往能力。3)日常游戏活动中,应注意设计游戏的综合性,尽可能同时包含听觉、视觉、味觉和前庭功能训练,必要时可增加全身抚触训练以及增敏治疗。5 d·周-1,2课时·d-1,40 min·课时-1[6-7]。
1.3 观察指标和评分标准
1)观察2组患儿人际关系、情感反应、视听反应和智力状况四项指标评分,评分标准参考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c,CARS),评分越低交往能力训练效果越理想。2)观察2组患儿交往、语言、感觉以及自理四项指标评分,评分标准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分越低交往能力训练效果越理想。3)统计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根据主观印象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分为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89分)和不满意(<70分),总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训练前后CARS评分比较
2组训练前C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A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2组训练前后CARS评分比较 分
2.2 2组训练前后ABC评分比较
2组训练前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AB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2组训练前后ABC评分比较 分
2.3 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3.02%比76.74%,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孤独症属于儿童阶段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疾病,患病后儿童常见语言功能障碍、发育迟缓、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刻板、兴趣狭窄以及情感缺失等,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属于最常见表现,发生率约为75%,部分患儿会表现为智力问题,但通常患儿某一方面能力表现良好[8]。孤独症是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若长期未得到有效改善,社交障碍问题会伴随患者终身,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会给儿童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因此,必须早期采用适合的训练方式,缓解其病情,提升其交往能力。
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早期干预,通过教育训练和心理行为干预,可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能力。近年来,有研究[9]对儿童孤独症病情控制方式进行探索,发现常用且可改善效果的训练方式有多种,如感觉统合训练法和结构化教学法等,均对儿童孤独症有一定缓解效果,但在情感和交往行为方面干预效果不理想。有研究[9-10]表明,多感官训练系统可通过营造多感官刺激环境,让患儿通过探索、体验和实践,逐渐消除不适应行为,帮助其逐渐丰富表情信息,应用于儿童孤独症训练中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训练前CARS和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ARS和AB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方式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3.02%比76.74%,P<0.05)。可见对孤独症患儿实施常规训练联合多感官训练系统训练,有利于提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减轻孤独症严重程度,可促使其快速回归正常生活,相比于常规训练方式,对患儿病情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对孤独症患儿实施常规训练与多感官训练,可增强康复训练效果,帮助患儿快速恢复人际交往、情感、智力、语言和感觉等方面能力,利于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