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士无双”梁启超

2020-07-24金子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咸鱼梁启超日本

金子

1889年8月,广州进行乡试,正考官为内阁学士李端菜,副主考为翰林院修撰王仁堪,试后,他们对这次中举的年纪最小、才16岁的一位考生的试卷非常欣赏。他们从他的文章中看出这个考生的才华、见识及胆略非比寻常。李端菜甚至说他是“国士无双”,也就是说他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获得这个特殊评价的考生,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梁启超。

咸鱼翻生

1882年11月的一天,刚满10岁的梁启超在家乡新会上了一条船,他要到广州赶考秀才。

梁启超坐在一条船上,西江的河水犹如一张起皱的大图纸,铺向船的前方,浪花欢乐地拍击着凹凸分明的堤岸。第一次离开家乡去省城广州的他眼里充满了新鲜感,身边滔滔的河水,载着他一切的憧憬,滚滚向前奔流。

当时,广东的内河客轮还未通航,这条船是新会一班要去广州参加乡试的考生合资租的。船上坐着的赶考者都是40来岁的大人,梁启超在这群考生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考生。

那时从新会到广州的水路要走三天。有一天,大家在船上吃午饭。当一碟香气四溢的蒸咸鱼摆到饭桌上时,大家眉飞色舞。蒸咸鱼可是广东人饭桌上的家常菜,梁启超正要举起筷子去夹,这时,有个年纪大的考生指着那碟蒸咸鱼对他说:“小朋友,听说你很聪明,咸鱼可是从来没有人用它来吟诗或者作对的,你来试试怎么样?”

众人呵呵大笑了起来,都想看梁启超的笑话。因为咸鱼虽然常见,但却是粗鄙的东西,是难登诗词歌赋的大雅之堂的。

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梁启超突然朗声地应对说:“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

大家思考了一会,细细品味这两句诗。“妙句!妙句啊!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得出来?是抄哪个古人的?”有一个人好奇地问梁启超。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对“胶鬲”这个人物,了解的就不多了。原来,“胶鬲”是商朝纣王时的大臣。他遇到商纣之乱,就隐遁起来去贩卖盐,是历史上第一位盐商。将姜太公钓上来的“鱼”加上“胶鬲”的盐,合起来不就是“咸鱼”了吗?这样既风格典雅,又适当地运用典故的贴题诗句,怎么可能是眼前这个小孩能想得出来的?所以有人怀疑梁启超是抄来的。

梁启超急得满脸通红地辩解说:“胶鬲的事迹是我从书中读到的,我没抄古人的诗,再说,写‘咸鱼诗,也没得抄啊!”

梁启超最怕别人说他说谎。6岁那年,梁启超因为一件事说了一次谎话,不久就被妈妈知道了。晚饭过后,妈妈叫他入了她的卧室,对他严加盘查。看着妈妈严肃的脸,他刹那间不认识自己的妈妈了。原来,他的妈妈的温良性格在乡里是出名的好,她整天含笑待人,现在忽然变脸,吓得他赶忙认错。妈妈在确认梁启超是说谎后,勃然大怒,把他翻伏在她的膝上,用鸡毛掸子狠狠地抽击他的屁股。这十几下“藤条焖猪肉”,让他终身牢记住妈妈说的话:“你以后再说谎,你将来就做窃贼,就做乞丐!”从此梁启超发誓不再说谎。

“我是不说谎的!”梁启超还一脸认真地在嘀咕。

“好啦!好啦!”一位年长的考生安慰梁启超,“我们知道你没有说谎,也没有抄袭!不过这么好的诗句,也只有神童才能写得出来!来,小神童,吃咸鱼吧!再不吃就被人吃光了!哈哈哈……”

梁启超听了这话,咧着嘴笑了。

这次去广州考试,结果梁启超名落孙山了。在回程的船上,许多也没考上的考生都显得很沮丧,梁启超却显得很平静:“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啊!”他又想起之前自己吟誦过的“咸鱼”诗句。广东人嘴里说的“咸鱼”,其实是指死了的鱼。但广东人又有一句话叫作“咸鱼翻生”,翻生是“重生”的意思。

“‘咸鱼翻生是多么好的形容词啊!”梁启超思考起来。在他读过的书中,里面很多伟大的人物都和眼前的大江一样,是习惯走曲折的路的。所以他不相信人生有“绝处”,“即使有绝处,也能重生,就像‘咸鱼翻生一样!”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一定有名越孙山的时候。

果然,1884年梁启超卷土重来,他第二次到广州应考,就中了秀才,那年他才12岁,是名副其实的“童子秀才”。1885年,梁启超以秀才的资格,跨进了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5年苦读,梁启超年年大考都是考第一。

梁启超10岁那年跟父亲去秀才李兆镜家做客,李兆镜听说梁启超聪明过人,吟诗作对一点也难不倒他,便想考考他。

李兆镜随口说出上联:“‘推车出小陌,你试试对一个,怎么样?”

“好啊!”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

“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他对梁启超的父亲说:“你这个儿子真是了不得,你香下联对得工整就算了,重要的是,联语中透露出的志气不凡啊!他将来一定是个做大官的人啊!”

梁启超自负地笑了。确实,像吟诗作对这些东西,在他眼中不过是小儿科。他从小就跟妈妈识字,又跟做教师的爷爷读书。到了他六七岁时,他去拜私塾先生张乙星为师。有一次做功课,张老师用“东篱客赏陶潜菊”为上联,让他对下联,他脱口而出就说:“南国人思召伯棠。”这对联他对得非常工整,让张老师非常满意。

一天,非常好动的梁启超在家里爬上竹梯玩耍,爷爷怕他有危险,在下面望着他焦急地大叫:“快下来,快下来!爬那么高会跌死你的……”

梁启超看见爷爷急成那样子,他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诗:“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上云梯”,是比喻科举高中、将来做大官的意思。祖父听到后,不由得开心大笑,觉得这个孙子真是非比寻常。

梁启超这种吟诗作对的能力非比寻常,在他长大后也为他赢得了许多声誉。

后来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今武汉)游玩,他抽空去拜访当时坐镇江夏的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也是著名的文史专家,为人相当傲慢。当时,张之洞还真有点瞧不起年轻的梁启超,便想用文人考文人最常用的对对联来为难他。

“听说你才学很好,我出个上联请你对对,听好了:‘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四水”,指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四时”指春、夏、秋、冬“先生”,指张之洞自己。他借地名“江夏”做比喻,以江南数一数二的学者自居。

梁启超一听,暗暗抽了一口冷气。这个张之洞果然是个老才子,他的这个上联出得十分巧妙,既暗藏了“江夏”的意思,又分明是说“我才是老大嘛”!要怎么对呢?恭维或者得罪张之洞的话都是不应该说的,要说得得体,难度的确不少。

梁启超稍加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三教”指儒、道、佛;“三才”指天、地、人;“小子”指梁启超自己。他对得十分工整,内容也不卑不亢。他的意思是“我不在你前,也不在你后”,分明就暗藏了“我与你平起平坐嘛”的意思。

自命不凡的张之洞一看,口里没说什么,但心里却不得不叹服梁启超的才气不凡。从此,他对梁启超变得刮目相看了。

“策马入长安”“看我上云梯”“小子本儒人”……梁启超正怀着壮志、迎着时代的风雨走到历史的前台了。

1898年,梁启超参加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逃亡到日本,以躲避清朝的追杀。

1899年冬,梁启超漫步在东京的上野。这时正好是日本军营新兵入伍、老兵退役的交替时候。梁启超看到这些军人的亲友在迎、送,而满街红白相间的日本军旗连成一片。而最震撼他的心魄的,还是那些为新加入的新兵题写的标语——“祈战死”。

梁启超非常感慨: “中国历代的诗歌都说‘从军的痛苦,但日本的诗歌都在讲述从军的快乐。”日本人认为从军是国家行为,为国家而战,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这就是他们宣传起到的效果。梁启超觉得他们的宣传是成功的。

当时,在日本的报刊上,为配合军事行动,曾广泛开展了有奖征集歌词的活动,这当然是为日本对外扩张做宣传的。所以,对梁启超这些晚清的志士仁人来说,接触日本军歌必定是痛苦的经验。

“日本军队为什么总是能打败我们的军队?”这是很多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梁启超的学生蔡锷经过研究,发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学校对中小学生开展唱歌教育,虽然唱的不一定是军歌,但歌曲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唱歌可以起到鼓舞人奋发的神奇效果。

当时在日本的广东诗人黄遵宪也意识到了日本人开展唱歌教育的作用,而这恰恰是中国的教育所欠缺的,他深受启发,决心补缺,当即创作了《军歌》二十四章。

梁启超初时只是得到黄遵宪《军歌》的四章,他大为兴奋,迫不及待地刊发在当年11月问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上。

1905年,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华侨学校)的学生准备演出新的戏剧,学生们请梁启超写剧本。梁启超心想:“我国正在被外国列强瓜分,正需要用东汉名将班超(被封‘定远侯)投笔从戎、稳固边疆这样的伟大事迹来鼓舞中国的年轻人。”所以,他写了一个《班定远平西域》的六幕剧。

演出那天,学生观众都十分兴奋。当他们看到了第五幕《军谈》时,学生们的情绪全都上来了。在剧中汉朝的士兵唱过广东《龙舟歌》的新词,又搬来了军乐队高唱《从军乐》。

梁启超所作的歌词目的很明確,就是提倡尚武的精神。《从军乐》全篇十二章,当中就有这些句子:

从军乐,告国民:世界上,国并立,竟生存。献身护国谁无份?好男儿,莫退让,发愿做军人。

从军乐,乐凯旋。华灯张,彩胜结,国旗悬。国门十里欢迎宴。天自长,地自久,中国万斯年。

从军乐,初进营。排乐队,唱万岁,送我行。父娘慷慨申严命:弧矢悬,四方志,今日慰生平。

梁启超在歌词中有“父母妻子走相送”的描写,他们都是用“从军乐”“沙场死”的豪壮语激励自己的亲人为国捐躯。

这些军歌,是梁启超“师敌长技”(指学习敌人的长处)的收获,他希望帮助中国军人确立为国战死的军队意识,使中国在强敌环伺、弱肉强食的危险困境中得以发愤图强,反败为胜。

就是从逃亡日本这段时期起,梁启超发现从文化上唤醒国人是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他非常重视办报刊,先后创办了《庸言报》《大中华》月刊等,以唤醒国人的革命意识为己任。

阅读指导: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在教育、史学和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学术贡献。他曾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他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梁启超的“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一段令人耳熟能详的话,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也充满了对于民族强大的迫切渴望,它代表了百年来中国人期待奋发的心声。

猜你喜欢

咸鱼梁启超日本
探寻日本
咸鱼也是有梦想的
SAD ANGS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日本神社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