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2020-07-24余茜
余茜
摘要:1944年,霍克海默首次提出“文化工业”一词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欺骗性和虚伪性。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就是一种“文化操纵”,通过培养社会大众的顺从心理,并以娱乐的方式进行欺骗。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化工业的商品性与利益性、标准化和虚伪性等特征的剖析,深刻而全面的阐释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关键词: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
1947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出版了《启蒙辩证法》一书,该书第二章集中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业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大众的欺骗,是统治阶级奴役社会大众的工具。
一、批判文化工业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和利益化
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虽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艺术,其实质和工厂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相同,都是按照价值规律以供销售的消费品。文化工业产品不过是在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大量复制的产品,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文化工业不过是以统治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不断进行重复生产商品的生产活动。但令人惊奇的是,艺术以成为消费品而感到自豪。“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的欺诈,所以艺术本身就更加具有商品的性质了”文化已经不再具有独立性,而必须依附市场和资本。
文化产品已成为工厂大批量生产以谋求利益的复制品。文化已失去创新性,文化工业所具有的创新性不过是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变细节。霍克海默在指出:“文化工业独具特色的创新,不过是不断改进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而已,这并不是制度以外的事情”。霍克海默同时指出“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而且娱乐本身的特定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它的变化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变化。细节是可以变化的。”文化工业抛弃文化产品作为内核的使用价值,留下了交换价值这个空壳,以获取大众的“钱袋”。“艺术作品已经完全把自己与需求等同起来,它以欺骗为手段,彻底剥夺了人们摆脱效用原则的可能性,使这一原则正式生效了。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文化产品不过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识不断进行重复生产的产品,已经丧失其“创新”的内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社会大众的工具。
二、批判文化工业生产的标准单一化
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科学技术发展为文化工业生产大量复制品提供了技术支持。霍克海默指出:“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取得一致。”这种生产标准单一化抹杀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文化产品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被置于生产流水线上批量生产。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形式或许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在权威国家,还是在其他地方,装潢精美的工业管理建筑和展览中心到处都是一样的。”
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产品有统一的模式,所有的商品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防制生产的。“从表面上看,文化工业提供给人们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而实际上,这些文化产品都具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市场上琳琅满目商品给文化产品披上一层“创造性”的外衣。大众看似选择的商品种类繁多,其实选择范围已经被限制。文化工业的生产标准似乎“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顺顺当当地接受这些标准。”但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为个人意识的控制作用所约束。”社会大众意识上的“奴性”已经抛弃了的反思和创造能力,使人与人之间也只是相互复制而来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商品”。也就是说个人已经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而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复制品。
三、批判文化工业的虚假欺骗性
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主要表现为催毁娱乐。文化和艺术是人类在实践中运用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产物,是以为人类服务为宗旨。但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强制化导致了“文化异化”,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文化工业在“三化”下也催毁了文化产品的娱乐性。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指出:“期骗不在于文化工业为人你们提供了娱乐,而在于它彻底破坏了娱乐,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般的陈词滥调里,文化工业使商业将这种娱乐吞噬掉了。”文化工业虽生产了大批商品,并提供了娱乐的场所和以供娱乐的方式,但文化工业将其商品化,使其成为统治阶级的奴役大众的工具。霍克海默还指出:“文化工业的地位越巩固,就越会统而化之地应付、生产和控制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会将娱乐全部剥夺掉:这样一种文化趋势势不可挡。”文化工业的“虚假娱乐”已逐渐使社会大众失去反抗意识,接受者统治阶级的奴役,加固了文化工业的地位。而文化工业地位的加固,更加强了对社会大众的控制与奴役,在这一恶性循环中,大众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了一种“类成员。”
文化工业的欺骗性还表现为社会大众拥有的“虚假个性”。大众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兴趣等自由选择商品或自由行事,这似乎昭示着这社会大众拥有自由与个性。霍克海默以理性批判为工具深究时发现,这不过是文化工业算计好的,允许大众行为的些许偏离。随着个性的虚假性与文化工业的批量标准生产,个性已经与普遍性完全融合,取得一致。个性只有在与大众相似后,才会显得真实。在文化工业的控制下,个性只是虚假的个性,個体已经为“社会而存在”,是作为社会经济体制下的一环,个性已经完全消失在“社会性”中,此时,每个人已经不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复制品”。
参考文献:
[1]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全集(第4卷)[M].法兰克福:费舍袖珍出版社,1988:436.
[2] 曹卫东主编.霍克海默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214-227.
[3] 方晶刚.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之考察[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4):3-7+111.
[4] 张志芳. 霍克海默的理性批判研究[D]. 厦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