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知障》分析研究

2020-07-24袁野

文存阅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多义词语境

袁野

摘要:《所知障》为杨仕章发表于杂志欧亚人文研究(原俄语学习)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以几个经典例句,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即“所知障”。本文拟从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翻译,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地位为理论框架下,对《所知障》一文进行中译者出现“所智障”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所知障;多义词;语境;译者地位

“所知障”原为佛家用语,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杨仕章在《所知障》中引入这一概念,意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自身的因素或词汇本身的一词多义现象,造成译文中出现错误的现象,即杨仕章在《所知障》中指出的翻译中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所知障:“所知之义障蔽未知之义”与“所知之词障蔽未知之词”。此种观点为译者提供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出现的部分错误提供了原因根据,使译者能对自身翻译中的缺陷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本文拟对杨仕章提及的两种类型的“所知障”产生的原因在翻译理论的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1.语境下的多义词翻译

1.1翻译中的语境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翻译即译意,而语义必须在语境中产生和理解,那么翻译不可能不关注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来选择能传递原文作者意图和能满足译文读者认知的合适的表达方式。多义词的多个词汇意义如何抉择,则有赖于译者的认知语境,只有克服认知语境的不同,认清原语和目标语的差异,才能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误区,获得最佳翻译。

1.2多义词产生的原因

多义词都是由单义词发展来的,新的义项产生了,旧的义项还没有消亡,新旧义项并存,就造成了多义词。具体来说,多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表示新事物、新意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产生。为了表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人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创造新词,二是用原有的词。人类创造的词是有限的,但新事物和新概念却会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多,因此用同一个词表示几种事物或概念,这种方式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多义词也就这样产生了。

1.3修辞需要

有些词义的产生不是因为语言中缺少了某些表达符号,而是为了修辞的需要。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不论是指称某种事物,还是对某种事物进行描绘,为了提高表达效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借助比喻、借代、象征等修辞手段,如果这些修辞手段经常使用,并约定俗称之后,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旧词的一个义项,使旧的单义词成为多义词(许建章,王耀辉,江林森,2013:154-155)。

1.4 “所知之义障蔽未知之义”之新思考

“所知障”中的“所知之义障蔽未知之义”指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熟词不熟义。作为译者,经过综合全面的训练与实践,我们头脑中储备的词汇,知识越来越多。很多词语是不用查字典的,但需要注意,有时既定的知识会遮蔽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既定知识外的东西。单义词在长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多代的更迭,可能会演变为多义词。《所知障》所举的错误案例中,译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就是忽略了кандидат、слышаться、институт 這几个词所处的语境。语境(或上下文)是理解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根据,离开了它,有的单词、短语、句子真正的所指就很难界定。案例中的кандидат不考虑语境的情况下有“候选人;副博士”的意思,并且将它译作“副博士”这个意思,语义上顺理成章。但案例出自19世纪中期的屠格涅夫的《罗亭》中。当时并无“副博士”这个学位,因此кандидат不能译作“副博士”,联系语境以及考虑到кандидат本身可能存在多个义项,应该译作“学士”。这就要求我们在拿到所需翻译的文本时,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先大致浏览,确定写作的背景,时间。然后再进行研读,联系语境,确定各个语法单位的含义。只有如此,才能获得佳作。

2.约束下的翻译

2.1约束下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是翻译过程即翻译行为本身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于翻译的全过程。译者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自身主动且能动的过程,是译者理解诠释的一个过程。译者的素养直接决定了他的翻译效果。“翻译者的主观因素、其个性、气质、心理禀赋、知识面、语言应用能力,乃至译者的立场、道德因素,无不对翻译活动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虽然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在译界得到了重视和肯定,但并不意味译者可以任意发挥其主体性,对翻译进行任意的改动,甚至是篡改原文中的词汇,这是不符合译者的伦理或职业道德的。

2.2“所知之词障蔽未知之词”之新思考

具备了翻译能力的翻译人员是翻译的必要条件,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主导翻译过程与翻译操作。《所知障》中出现的“所知之词障蔽未知之词”的错误与译者自身因素有极大的关系。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主体而存在。免不了在译文中掺杂着自己的主观感情,这些是被允许的。但译者在一个问题上应是同一的,即应遵循翻译的实质,翻译是双语间语际意义的对应转换。这种对应最基础的就是原文词汇的对应,而看清理清文本是前提,破除将经验、所经历的知识视为常规的习惯是关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摒弃自己的主观意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原文中每一个语法单位。防止出现类似将предвосхищение当作восхищение,клясться当作клясть之类的现象。

结语

正如《所知障》中所说:“诚如佛家所言,所知障并不是说所拥有的知识是成佛之障,而是说将所知的、所经历的知识、经验视为常规的、经验视为常规的、定例的东西,这才是障。”译者作为原文与读者之间的沟通的桥梁,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要认真推敲自己的译文。翻译过程中要时常怀有警惕之心,考虑语境,严格约束自己。只有这样,一个译者才能获得最佳翻译,才能够更好的生存。

参考文献:

[1]刘芳.翻译的共时性与历时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7):209.

[2]王少爽. 译者术语能力探索[D].南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多义词语境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策略研究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探究多义词和同别音异义词的区别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多义词习得”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