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师傅”:丽水农民培训师培养典型模式与实证研究
2020-07-24章小燕吴芳英
章小燕 吴芳英
摘 要:培育乡村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云和师傅”已成为丽水农民培训师的典型培养模式。该文介绍了“云和师傅”的发展背景、培养路径,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障“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培育有效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培育的长期规划,构建多元化培育机制,加大激励扶持力度,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等。
关键词:“云和师傅”;农民培训师;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3-0170-0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创业机制,充分发挥乡村现有人才和资源,把更多城市人才和资源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从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云和师傅”已成为丽水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农民培训师典型培养模式。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万企动力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和县人民政府三方合力打造的农民网创平台——云和农民网络学院正式开通之后,“云和师傅”群体率先开始在线接受培训,授课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电子商务、旅游农家乐等已经本土化的200多门课程,受到全国各地农户的好评。本文以“云和师傅”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为全国农民培训师培养提供借鉴。
1 发展背景
农业现代化水平有限、农民老龄化、缺少农业产业带头人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让更多的人爱上农业,具有一技之长,在农业行业开辟发展天地,是云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云和师傅”应运而生,1999年,“食用菌”开辟先河,成为了“云和师傅”的起头产业;2005年,“云和师傅”发展初显成效,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轻加工业等;2008年,“云和师傅”经商标局批准,成为浙江省首个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品牌,也是浙江省第一个以人称命名的商标。从2015年开始,“云和师傅”由劳务品牌向扶贫品牌转变,对河南、陕西等50多个地区农业农村主导产业进行结对帮扶,通过理论传授、基地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100余万中西部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培育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十大扶贫带头人培育典型案例,成为全国扶贫的成功样板。目前,云和县已拥有700余名正式云和师傅,后备云和师傅达到1000多名。
2 培养路径
2.1 “三位一体”联合培养 由县政府牵头,高校参与,企业负责经营并提供职业培训。“云和师傅”结合农村农业发展需求,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高等校院、职业校院合作开展不定期分层分类的培训,培养其职业技能、提高其就业、创业创新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大背景下,现阶段“云和师傅”培育面临着转型升级或再就业的局面。
2.2 学徒制培养 学徒制指师傅在讲授、实践操作、现场示范等方式下传授职业素养和技能,学徒参与实际项目活动,操作训练,逐步掌握师傅的技能。“云和师傅”培养模式中,师傅不仅掌握了一流的专业技术,而且已培养了至少5个学徒,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保障。“云和师傅”培养模式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2.3 顶层设计 发挥政府在乡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统筹规划作用,始终立足云和特色,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顶层设计,规划“云和师傅”队伍的发展路程和前景,不断丰富创新资源、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以竞赛激发创新”“以文化传承振兴”“以制度保障创新”,提升“云和师傅”的创新、创造能力,构建目标多层次、功能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3 存在的问题
3.1 统筹规划、协调机制不完善 “云和师傅”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对长期规划、统筹协调存在不完善情况:一是各类型各层次人员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生产能手类云和师傅偏多,经营能人类、能工巧匠类云和师傅显著偏少,随着“两山理论”不断践行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生产能手类云和师傅,正面临着转型升级或再就业,人员流失的问题。二是资金投入有限,“云和师傅”乡村人才的培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而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特别有限,导致人员增长、更新缓慢,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稀缺。三是宣传渠道不广,云和师傅品牌知晓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2 激励机制不显效 “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培育模式虽已经有了一套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激励和约束机制离预期的效果仍存在一定的距離。在资金激励方面,云和县政府给予“云和师傅”乡村人才的培育资金特别有限,不能较好地调动“云和师傅”乡村人才的培育积极性。在技术激励方面,“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创新,往往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导致缺乏创新的原动力;在信息激励方面,“云和师傅”一代新人换旧人,彼此间联络沟通、切磋较少,缺乏信息交流与专业技术共享。在人才激励方面,由于“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层次上培育人才的奖励机制不完善或没有,从而影响了师傅带徒弟的积极性、有效性。
3.3 培育机制不完善 由于培育对象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在培育路径中,后备“云和师傅”乡村人才的培育主要以集中授课培训为主,人员多、培训方式单一、不够灵活,培育效果欠佳。授课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云和师傅”乡村人才的实际需求,授课老师不能和培育对象进行双向的互动,有效的沟通,而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育授课内容更新不及时,真正吸收的不多。授课老师对“云和师傅”培训内容的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课后也很少跟学员进行频繁而深层次的交流,导致云和师傅的培育,缺乏长远性和规划性,尚未形成有效的系统性的培育机制。
3.4 团队结构不平衡 “云和师傅”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低,初中文化占比高;从事于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偏多,经营类、能工巧匠类的明显偏少;老龄化现象逐步突现,50岁占比达到70%,30岁以下不足5%。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现代职业农民团队还有待完善。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长期规划 发挥政府在乡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统筹规划作用,始终立足云和特色,整合各方资源,规划“云和师傅”队伍的发展路程和前景。一是加强云和县特色产业人才的发展,加快对新型产业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经营等产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二是引入智慧农业技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过渡,培育新时代会技术、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积极利用“互联网+”新业态、新平台,加快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品牌化发展,使“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培育突破现有瓶颈。四是发挥云和师傅示范引领的价值,大力培养一批爱农、懂农、务农年轻“云和师傅”接班人,以“传帮带”模式,对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进行传授,引领新一代“云和师傅”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构建“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培育呈现“金字塔”结构。
4.2 构建多元化培育机制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力求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在继续做好依托科研院所、中高职院校等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派专业骨干教师定点对接和帮扶云和师傅的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及创业创新,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新技术、新方法,形成产学研培育合作。二是对于电话回访、现场技术指导、座谈交流、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等后续跟踪培育,列支专项培育经费,使云和师傅保持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和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通过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等方式参加学历教育,提升队伍中的非专业和低学历人员的学历。四是强化云和师傅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材施教,通过集中办班、异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五是依托农业农村局在农民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中,进一步增加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培训一批电商经营人才。
4.3 加大激励扶持力度 因势利导,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创新型、实用型的乡村人才在住房、税费、货款、金融、医疗、产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并将专業技能、理论知识、产业规模等要素纳入“云和师傅”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之中,不断完善奖励机制,提高收入水平。
4.4 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 依据云和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在文化宣传、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投资吸引力。鼓励乡村发展的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培育新一代“云和师傅”。畅通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到乡村投资兴业、授课讲学;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乡村振兴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云和师傅”队伍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周玲卉.江苏省沛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23-25.
[2]周艳.“云和师傅”扶贫经[J].中国扶贫,2017(35):30-32.
[3]徐仙娥,朱奇彪.云和县构建“三位一体帮培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J].浙江农业科学,2015(12):2083.
[4]云和县农办.云和县“四下功夫”抓好云和师傅品牌提升工作[EB/OL].[2017-05-23].http://www.yunhe.gov.cn/dwdt/yhxw/bmxx/201705/t20170522_2127080.html
[5]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26-3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