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中外的“四大天团”医学名校(下)
2020-07-24暨江
暨江
孔孟之乡的齐鲁医学院
齐鲁医学院是中国近代西医教育的源头之一,其历史源流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4年的登州文会馆。1883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医师聂会东夫妇到达登州,开展与文会馆相关的新医药工作及医学教育,齐鲁大学医科办学由此开端。1890年,聂会东奉调济南创建了华美医院(齐鲁医院的最早源头),1891年创办华美医院医校,每年招收五名学生,学制四年,成为济南首家西医诊所和分科最全的医院。同一时期,英国基督教浸礼会的武成献和巴德顺,也先后在青州和邹平设立了教会医院和医学堂,开始招收学生传授医学业务知识。1903年,美英教会决定将济南聂会东、青州武成献和邹平巴德顺所办的医校合并成立山东共合医道学堂,并延聘聂会东担任校长,学制四年。山东省第一所正规现代西医高等学校由此诞生,成为当时教会在华所办的四大医学堂之一,首届毕业生于1907年毕业。
1911年4月17日,山东共合医道学堂举行庆祝仪式,正式定址济南并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这一天被齐鲁大学医学院定为建院纪念日。1917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济南主校园落成,中文名称改为基督教齐鲁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随之更名为齐鲁大学医科,学制七年。1924年,齐鲁大学被加拿大政府批准立案,毕业生获得了加拿大政府承认的文凭与学位,医科毕业生被授予的是“医学博士”学位。多伦多大学承认齐鲁大学医科毕业生的学历和资格,学生可以免试入其研究院。
20世纪30年代是齐鲁大学的全盛时期。当时的齐鲁大学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学校医科实力最强,医科作为齐鲁大学的王牌专业,也是全国医学领域的佼佼者。当时,对医科生的考核并不以60分及格为标准,而是分为甲乙丙丁几个档次,甚至还将“医生风度”作为一项评分标准,考察医生实习期间为病人服务的能力,如此高标准的教学使很多学生中途即被淘汰,能顺利毕业者称得上是精英,由此在30年代中期形成了“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声誉。
齐鲁大学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十分强调兼容并蓄的理念。在强调精湛医学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文理兼修的育人理念。当时,预科学生除了要学习医学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中文、心理学等课程。此外,齐鲁大学还创办了国学研究所,延请老舍、顾颉刚、钱穆等一大批国学名家任教,借此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齐鲁大学医科始终与祖国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譬如,齐鲁医院金茂岳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队第23医疗队,后为延安中央医院的妇产科主任。1941年前后,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曾先后为金茂岳题词。再如,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齐鲁医院妇产科医师的魏一斋,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安徽巢县普仁医院工作。1938年春,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团体,在此期间,他帮助新四军一批伤病员免费住院治療,后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1938年9月,他到达延安,历任中央卫生部直属卫生所医务主任,八路军医院医务主任,中央医院医务主任、院长。此外,还有齐鲁大学医科毕业生、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队第72医疗队队长朱伯寅,他于1938年8月4日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大队工作,专门负责救治重伤人员。朱伯寅每天都要做很多台手术,还要不分日夜地巡查伤员术后情况并作及时处理。由于朱伯寅工作认真负责,对伤员既细心又有爱心,得到伤病员的爱戴,1944年1月受到通令嘉奖。
不仅如此,还有一批在华医学专家也跻身到抗战的行列之中。1937年,英国浸礼会在鲁传教士、医学博士、曾任齐鲁医院代理院长的希荣德在周村复育医院工作。抗战爆发后,他立即投入救中国军队伤病员的工作之中。日军兵临周村城下,希荣德置生死于度外仍坚持在手术台上。1938年1月至2月间,希荣德和复育医院同仁为受伤官兵做了80多台手术。后日军占领医院驻地,把希荣德夫妇关进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苦役、饥饿、瘟疫、殴打、恐怖,伴随他们度过了900多个日日夜夜。据统计,1944年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齐鲁大学学生积极响应入伍号召,其中医科学生全体应征入伍,并发表“告全校同学书”。
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抗日战争时期的齐鲁大学也面临迁校的问题。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区大学纷纷内迁。10月,教育部建议齐鲁大学迁至西安以西约130千米的五公县。但是搬迁的话,将面临巨额费用,齐鲁大学的迁移计划没有成功。恰在此时,华西协合大学向齐鲁大学医科抛出橄榄枝,促使齐鲁大学医科师生千里迢迢来到华西坝。一时间,华西坝成为中华文化圣地,是抗战大后方的一个重要学术中心和对外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视窗,也是有名的长达9年的华西坝“五大学联合时期”,其中办学成绩最为卓著的便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办医学教育、办联合医院,史称“三大学联合办医”。1941年,中央大学医学院在正府街建立成都公立医院后,决定退出联合医院这个组织。齐鲁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仍继续合作,改名为“华西、齐鲁大学联合医院”,由杨济灵任院长。抗战胜利后,内迁院校返回原址,联合医院才被取消。尽管当时条件很差、困难重重,但是在那段艰难岁月,形成了“华夏一家”的爱国主义和互助团结的精神。
除了可贵的爱国精神之外,齐鲁大学医科在为民服务方面也颇有建树。早在1919年,鲁中地区发生严重霍乱疫情之时,齐鲁大学医科组建医疗队深入疫区诊治,医疗队在一个佛教寺庙里设立了临时诊疗点。时任共合医院院长的聂会东因在拯救生命和控制疫情上做出的贡献,被北洋政府授予“仓廪”勋章。1921年,于复新发明诊断梅毒新方法“环状沉淀试验”;1930年,尤家骏在国内率先做头颅浅部霉菌的分类和鉴别;1934年,侯宝璋编著中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实用病理组织学》;1942年,郎健寰、孙鸿泉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全喉切除术,并开国内食管发音先河;1947年,赵常林在国内领先开展麦氏截骨术治疗骨颈骨折、用肌腱移位术治疗婴儿瘫后遗症。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但其医科被原址保留,并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和山东省立医学院等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新的篇章由此开启,为山东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譬如,1958年,山东医学院青年医师杨仁中创制了中国人工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语言康复基地;1958年,山东医学院派出师资力量到济宁,支援济宁医士学校扩建为济宁医学院。20世纪70年代初期,山东医学院曾到泰安地区新泰县楼德镇办学,并于1974年建立了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1979年楼德分院迁址泰安,改名为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1981年更名为泰山医学院。1985年5月,原卫生部决定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7月,山东医科大学并入新组建的山东大学,即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其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8个一级学科设博士学位授权点。根据最新公布的ESI数据,现有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5个医学或医学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已经跨入世界前1%行列。
综观百余年来“齐鲁医学”的发展,可以从中感悟到,齐鲁医学根植于齐鲁文化沃土,积淀形成了“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品格,培养出一大批杰出学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西坝下的医学名校
在中国的西南腹地,有着一所百年名校—华西协合大学。清末,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中国西部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校址选择在成都。随即,教会团体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这里土地平旷,北傍锦江,风景清雅,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便有了“华西坝”的称谓。1905年,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在川差会通过了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的计划草案,各种筹办工作开始进行。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第一任校长是美国人毕启,华西协合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亦是中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端之一。
毕启担任校长期间,积极筹划学校各项事业发展。1912年,他聘请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设计校园。整个校园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南北向的中轴线和东西向的大路相交为十字。尤其是采用中西合璧建筑理念修筑的华西钟楼,成为华西坝建筑群中最具代表的建筑形态,它蕴含着一种奇妙的冲突而和谐、对立而交融的美感,是中西文化在特定情境中交融的产物。此外,他在1913 年到1942 年的30年内,曾经15次往返于北美与亚洲之间,募集到了400万美元及大量办学物资。毕启除了向国外募集资金,还广泛游说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注入资金办学。他先后结交过四川都督胡景伊、省长陈廷杰、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以及袁世凯。胡、陈二人分别捐出 3000银元,袁世凯捐出4000银元,并为毕启题词,说他“愿力宏大,至可钦佩”。毕启治校十分严格,据传由于考核太过严格,1916年到1918年间,这所大学只有一名毕业生。在如此严苛的考核下,华西协合大学也培养出了一批名医大师。
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师大多来自英国剑桥、牛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哈佛、耶鲁等院校,学校也聘请前清优贡、举人、进士、翰林等作为国学教员,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并设立有文学院、理学院、医牙学院。大学管理以“协合”为原则,管理体制仿牛津、剑桥,课程设置按哈佛体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口腔医学创始人林则博士,他作为加拿大第一位牙医学传教士,于1907年来成都创办牙科诊所、牙症医院。1917年,他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口腔病院、医牙研究室、口腔病研究室,并编纂有《华大牙医学杂志》,为创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创始人,华西口腔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爱国主义运动高涨。在日益激烈的反帝爱国斗争中,华西协合大学师生发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呼声,并得到整个教育界人士的呼应和支持。1926年,万县“九五惨案”发生后,华西协合大学学生组成爱国学生退学团,发动“爱潮”,学校被迫停课。1930年,毕启校长在华西协合大学面临被强制关门的处境下,努力说服托事部同意向中国政府立案,中国人张凌高被推举为校长。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指令,“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应准予立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难之时,为使友校不致停办、学子不致辍学,华西协合大学敞开心扉迎接友校和逃难的师生。同属教会学堂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五所大学在华西坝汇集后,在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将华西协合大学的校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此时的华西坝,校园清旷,草色如茵,专家学者荟萃一地,盛极一时,成为大后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同时,五所大学的师生们怀着满腔热血和爱国精神,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之中。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北平和华东迁来华西坝的各大学陆续迁回。华西协合大学师生员工满怀激情,渴望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办好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新办和恢复了有关专业,成立了自然博物馆、大学医院,探索了医、教结合及文、理、医、牙医学相互渗透等问题,在调整中开始了新的征程。
1951年10月5日,人民政府接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委任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承钊为校长。按照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经过院系调整,学校实现了从私立综合性大学到社会主义新型多科性医科大学的转变。全校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热情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学校相继成立了中医、中药、工矿卫生、临床医学、基础中药等科研小组,提出了14个有影响的研究项目,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如在全国成功实施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直视手术。改革开放以后,华西协合大学焕发出新的青春。1985年,学校由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9月,四川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实现强强合并,组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口腔医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曾几何时,民间盛传的四大医学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由于院校合并,大多更名改姓;尽管这些医学院历经合并,但其口碑和办学成绩依旧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如今,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的四大“百年老店”品牌,依旧在不断刷新着中国医学教育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