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惠院士谈筹建中国首个兴奋剂检测中心
2020-07-24
都说我是中国兴奋剂检测专业的创始人,那是大家对我的好意吧。只能说我接触这一领域早一些,大概是在1985年。当时决定于1990年在北京举行第11届亚运会,举办国要负责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中国那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机构,也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设施和工作经验。1985年,承接这一工作的国家体委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找我,希望我们能够参加这个工作。同时他们也分别找了其他一些单位,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中间有一段时间就没有再找我了。
到了1986年,他们又回过头来找我,希望我们能参加这方面的工作,并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兴奋剂检测机构。协议是在1986年9月签的,协议双方分别是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协议大致内容是,我们帮助建立起兴奋剂检测中心,并把兴奋剂的检测方法建立起来,同时还要帮助国家体委培养科技人员。
那时还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我们就把它当作一般工作和国家需要的任务,同时也作为科研项目来完成。一直到1989年通过了国际奥委会的考试,拿到资格认证,才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兴奋剂检测中心。等到亚运会结束以后,我们把这个工作交给了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中国的兴奋剂检测中心也在那里办公,我们跟他们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运动会禁用的药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加。国际奥委会定出了禁用药,有些运动员就想办法再找一些类似的其他药来吃。这样一来,检测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当时有100多种药物需要检测,而我们首先要拿到这些药的标准品,然后进行实验,同时还要收集真正吃过这些药物的人的尿样,因为检测都是用尿样。还要吃各种相关的药作为对照,然后建立方法。
总的说来,兴奋剂检测属于药物分析。当时国内并没有现成的方法,也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摸索。国际奥委会没有什么要求,也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就是到时候考你,给你一些未知的尿样,这些未知的尿样里可能含有也可能不含有违禁药物。在正式考试之前有三次预考,每次给你10个未知尿样,要在24小时内得出结果。最后的正式考试也是10个尿样。几个月之内要考四次,分析40个尿样,还得要全对,国际奥委会才同意你取得资格。
当时我们就按各方面的要求,针对这些尿样分成几个工作组。如把有刺激性作用药物的尿样作为一类进行检测,即所谓刺激剂,就是真正的兴奋剂。其他还有麻醉镇痛剂、利尿剂、类固醇激素等。我们按照药物的类别分了四个组。这些违禁药物的样品事先都要找齐全,我们通过一些关系,从加拿大、民主德国,还有其他一些途径找到这些药品,然后再拿这些药品做实验。
尿样来了以后要先初筛,我们用的方法叫作色谱法,有时也跟质谱法同时用。色谱法主要是把一个混合物分成单个成分,比如刺激剂有40多种,要找到适当的条件把这些药物分离,然后根据它在谱图中出现的位置,即根据它的“保留时间”来初步判断有没有某一种药物,这个过程就是初筛。初筛可疑了,意味着尿样中可能会含有这种药物。另外还要做一个确证的步骤,用质谱法来确证,相当于画出药物的指纹来。确证之后我们就要把报告提交给运动会医学委员会。运动会医学委员会根据报告讨论后再采取措施。当然,还要找运动员本人,找其所在代表队的队长、队医,出示我们的证据,证明这个运动员吃了违禁药物。
怎样提取这些运动员的尿样呢?是这样的,根据运动员比赛后的成绩,成绩比较高的一定要抽样,成绩不太好的也要选一两个或两三个。这些运动员比赛完了以后,有专人陪着他们,一直到取得其尿样。按照常规,第一名是一定要取尿样的,第二、三名也有可能。事先要有个计划,比如说100米短跑比赛要做几个样品,举重要做几个样品。比赛项目不同,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概率也不一样。这个抽查计划是由医学委员会提出来的,取样则专门由一个组的人员办理。
尿样取得后就送到我们的分析检测组。尿样就跟考卷一样,全是密封的,不写姓名,只有编号。每份尿样一般是100毫升左右,要分成两部分:A组和B组。A组在实验室进行分析;B组要密封起来,如果发现A组尿样可疑,再把B组拿出来重新分析验证。这个再分析也要通知运动员本人及其所在代表队,他们可以来看具体的整个分析操作过程。
亚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负责兴奋剂检测的官员也到了北京,在实验室看我们做这些检测。他们又想考我们一下,带来几份他们已知的尿样,掺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尿样里,一起交给我们做检测,结果我们也都检测对了。当时做了大约有600个尿样吧,平均每天40个左右。在这届亚运会上,发现了3个阳性尿样。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报告送到医学委员会,报告内容就是今天分析了多少尿样,有没有发现阳性尿。最后因为发现的阳性尿都不是在前几名,所以只通知了他们的代表队,并没有公布。
在整个亚运会准备工作期间,我们这个兴奋剂检测组是最先完成任务的。所以开会嘉奖了我们,在报纸上也做了些宣传报道。
作者简介:
周同惠(1924—2020年),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兼任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學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医者仁心—中国医学界院士口述访谈》
访谈:周勍 张兴杰 舒阳 顾因明
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