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亘华夏500年的“江左豪门”

2020-07-24董强

百科知识 2020年14期
关键词:虞世南宝应隋炀帝

董强

东晋末年,谯国桓温之子桓玄掌权,虞氏和桓氏关系一向甚好,并未反对桓玄用事。大将刘裕擅权后,鉴于东晋“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陵,百姓流离”的现状,遂“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桓氏豪门被灭,祸及虞氏,身为“权门”“豪强”的虞亮“藏匿亡命千余人”而被诛杀。作为东南名流士族,虞氏家族对出身低微的庶族刘裕打击士族的做法颇为不满。虞亮死后,包括虞氏在内的一些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热化。缘于虞氏未能积极支持刘裕,进入刘宋之际,虞氏家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竟然未有一人列入正史。尽管如此,会稽虞氏的旁系、别枝等应时而起,代有传人,不乏杰出之人维护家族利益,虞愿就是其中一位。虞愿在宋文帝元嘉年间担任过湘东王国常侍,为宋明帝所赏识,后擢升晋平太守,被誉为“清廉太守”,著有《五经论问》《会稽记》等。

南朝名仕虞通之与虞寄

南朝之际的虞氏家族,相较于前代稍有变化。在此之前,虞氏家族虽以学术持家,但子弟中尚有因军功获勋者。刘宋初年,虞玩担任东海王行参军、乌程令。元徽年间,虞玩出任尚书右丞。萧齐替代刘宋之后,虞玩因齐高帝旧恩出任骠骑将军、黄门郎,领本部中正,官位极为显赫。鉴于“宋时人籍欺巧”,齐高帝萧道成命虞玩与傅坚检定户籍,提高税役。但户籍冒名顶替者不乏其人,积重难返,终于引发唐寓起义。虞玩平叛后不久,便以疾告老还乡。

进入南朝以后,虞氏家族除虞玩外,其子弟大多在政治或军事上少有作为,学术上的成就也较为平淡,但依旧不乏杰出之士,尤以虞通之以及虞寄、虞荔兄弟最为出色。虞通之,又名虞通,是宋齐时期著名的小说家。他曾担任宋明帝黄门郎,官至步兵校尉。虞通之不仅善于专研《易经》学,而且颇有学术见解,著有《后妃记》4卷、《妒记》2卷、《善谏》2卷,后世编撰有《虞通之集》20卷。其文存世不多,如由鲁迅所编的《古小说钩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两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存其诗一首。

虞寄,字次安,年少之时,辩才卓越,颇得世人赞赏。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南史·虞寄传》中称赞“此子非常人,文举之对不是过也”。虞寄好学上进,擅为文。梁武帝大同年间,京城恰逢暴雨,虞寄作《瑞雨颂》呈上,梁武帝看后十分欣赏,对其兄虞荔说:“此颂典裁清拔,卿家之士龙也。将如何擢用?”虞寄听后感叹道:“美盛德之形容,以申击壤之情耳。吾岂买名求仕者乎?”于是闭门称疾,以读书自娱。南梁末年,虞寄被郑玮劫持投奔闽中陈宝应幕府,陈宝应待之如上宾。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后,虞寄劝陈宝应主动结交,陈宝应从之,遂派使者表示归顺。承圣元年(552年),陈霸先封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征召其入京,陈宝应爱其才华,不予送归。后陈宝应暗中谋划叛乱,虞寄多次婉言规劝,皆不予理会。自此之后,虞寄为拒绝陈宝应的拉拢,假病寓居东山寺(今福建仙游东山寺)。陈宝应后来叛乱兵败,夜至莆田,非常悔恨地说:“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

虞寄之兄虞荔则继续为朝廷效力,侯景之乱时,虞荔率众抵达台城抵御乱军,任镇西谐议参军。此时其母与梁武帝一道死于台城,因丧礼无法举办,只得草草埋葬,令虞荔常怀愧疚之心,终生素食布衣。梁朝滅亡后,虞荔被陈朝征辟为太子中庶子,不久兼领东扬、扬州二州大中正。天嘉二年(561年)虞荔去世,时年59岁。陈文帝十分惋惜,赠侍中,谥号曰德子。灵柩送归故乡时,陈文帝还亲自为其送行,荣耀至极。

隋唐名臣虞世南与虞世基

隋开皇九年(589年),杨广率军攻入南陈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陈灭亡,隋朝统一中国,由此结束了长达273年南北分裂的历史局面。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勒令江左豪门迁居中原,甚至不允许其死后归葬家乡。隋炀帝杨广荒淫无度,不仅穷兵黩武数次远征高丽,而且滥用民力开凿运河、大兴土木,百姓迫于生计,纷纷揭竿而起。最后,以李渊为代表的关陇贵族取代隋朝,开创大唐盛世。隋唐鼎革之际,是虞氏子孙最后延续家族荣耀的时代。至盛唐以后,虞氏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虞绰,字士裕,父亲虞孝曾,担任过陈朝始兴王的咨议。虞绰相貌伟岸,不仅博学,而且有杰出的才能,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时人很欣赏虞绰的文采,认为“虞郎的文章,没人比得上”。其后,虞绰出仕陈朝,担任太学博士,升任永阳王记室。陈朝灭亡后,晋王杨广引荐他担任学士。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任虞绰为秘书学士,奉诏命与秘书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人撰写《长洲玉镜》128卷、《类集》113卷,其本人还著有《帝王世纪音》四卷。在《长洲玉镜》和《类集》两部类书中,隋炀帝对虞绰编撰的部分大为赞赏。虞绰升任著作佐郎,与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四人常在宫禁中值班,凭借文才出任待诏,很受恩宠。虞绰还与隋炀帝一同征伐高丽,以功授建节尉,途中为隋炀帝作铭文,颇受赞赏。礼部尚书杨玄感与虞绰结为好友,后因杨玄感起兵反隋牵连,虞绰遭至流放。行至长安时,脱身渡江逃归,曾一度隐姓埋名,后因争田相讼,被人告发捕杀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谈及隋唐时期的虞氏名人,最有名的莫过于虞世基和虞世南两兄弟。虞世基,字懋世,是虞世南的哥哥。隋灭陈后,两兄弟一同迁徙至长安定居。当时,晋王杨广颇赏识虞世基的才华,封其为学士。杨广登基以后,对虞世基甚为器重。虞世基不仅文才武略、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对朝政颇为熟稔。隋炀帝敕封其为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又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内史侍郎任内,虞世基与牛弘、苏威、宇文述等六人共同参与吏部选官,时人谓之“选曹七贵”。七人中唯独虞世基有专断之权。虞世基外表深沉,善于察言观色,做事缜密。据说隋炀帝在朝堂上对政事往往不做决定,进入内室之后,隋炀帝才召虞世基口授诏令。隋炀帝东征高丽,虞世基跟从至雁门关。隋炀帝被突厥围困,隋军多次战败。虞世基劝隋炀帝加重赏赐,亲自安抚体恤战士,并规劝隋炀帝停止辽东战事。隋炀帝听从其建议,军队振奋,围困得以解除。然而,隋炀帝并没有完全听从虞世基的纳谏,继续派兵攻打高丽,于是朝野纷纷离心离德,指责虞世基欺上瞒下。隋末天下大乱,虞世基深知隋炀帝不可劝谏,又因高频、张衡等相继被诛戮,害怕祸及自身,不敢违逆隋炀帝。虞世基经常报喜不报忧,隐瞒战报,因虞世基的阻塞,朝中无人敢上奏谈及叛贼之事,加之虞世基继室孙氏与其前夫之子夏侯俨聚敛财富,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朝野上下无不痛恨仇怨。由此,虞世基成为隋末一代奸相,遭世人所愤恨。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基也一同被杀。

虞世南,字伯施,其曾祖父虞权,官拜萧梁廷尉卿、永嘉太守;其祖父虞检,官拜萧梁平北始兴王咨议参军;其父虞荔,深得梁武帝器重;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取字伯施。尽管虞世南是虞世基的弟弟,但两人并不交好,因此在隋朝之际,虞世南并未得到隋炀帝的重用,也因此免遭一劫。大业年间,虞世南曾谋得秘书监一职,此后,他不问朝政,潜心研究,编纂出《北堂书钞》这一鸿篇巨著。所谓北堂,指的是隋朝秘书省的后堂。《北堂书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类书,书中大量辑录了前代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歌赋等,全书分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19部,共852卷。

入唐以后,唐太宗李世民颇为赏识虞世南,对其书法尤为赞许。虞世南的书法兼具南北风格,因其出生于江南,所用书法以婉约南派见长。到了长安后,虞世南又将北派书法的刚毅融合进去,遂自成一体,世人将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贞观年间,虞世南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其编纂有《帝王略论》这样一部通史性著作。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上表请求告老还乡,唐太宗恩准,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所给俸禄、奖赏和侍官等都与京城职事官相同。不久,虞世南去世,唐太宗十分悲伤,追封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并手敕魏王李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虞世南死后,其子虞昶官至工部侍郎、少府少监、兵部侍郎等职,袭其父虞世南爵为永兴县开国公。此后,虞氏子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虞氏家族的兴起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历经六朝鼎盛不衰,至隋唐年间,亦可谓是人才辈出。虞氏家族所创立的儒学文化以及家学所培育出的人才,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浙东乃至全国的文化和学术事业发展。综观虞氏家族子弟,既有名震一方的地方豪族,又有权倾朝野的辅国宰相,既有文治武功的一代名士,又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术大家。稱雄华夏近500年的虞氏家族,为何在唐代由盛转衰呢?归结起来,原因众多,但从根源上看,与士族整体衰弱、淡出历史舞台休戚相关。唐代中期,素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柳宗元在其诗作中,曾描写过一名叫虞九皋的人,此人是虞氏家族最后一位载于史册的人物。自此以后,虞氏家族再无声名鹊起之人。直至今天,在虞氏家族的发迹地浙江余姚亦无虞氏后人。曾经的江左豪门,就此无声无息地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

猜你喜欢

虞世南宝应隋炀帝
春夜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Belong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咏萤火
宝应湖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对策
李渊起义
宝应水痘疫情的流行趋势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