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争霸是怎么回事

2020-07-24张宏杰

领导文萃 2020年14期
关键词:周天子宋国燕国

张宏杰

说起春秋战国时代,我们头脑中想到的第一个词,往往是“争霸”。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霸”这个字的解释,是“指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这也是大多数现代人头脑中的概念。因此,大部分人对那段春秋争霸的历史,往往理解为那几个强有力的大国争夺霸权,依仗武力欺压弱小国家。

这是我们对春秋时代诸多误读中最典型的一个。这个误读,说明了现代人与春秋那段历史已经多么遥远。

其实,“霸”字在先秦通“伯”字,而伯字的本义是“长”。《白虎通》说:“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孟子·离娄·丁音》则说:“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所谓方伯,是指某个地区之内诸侯的首领,一般由当地较大的诸侯来担任,他的任务是调节地区内诸侯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如果打个比方,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们中的大哥兄长,受父亲的委托,管理自己的弟兄们。

因此,“霸”字的本义,就是诸侯联盟的盟主。所谓“争霸”,最初的意义是大国在天下有难时争着挺身而出,来维护地区的秩序。

持续数百年的威武雄壮的“春秋争霸史”,最初是因为楚国而拉升序幕。正是楚国等“蛮夷”对中原文明构成的巨大威胁,使中原国家发起了争霸运动。

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中原文明遭遇了一次空前严重的威胁。先秦的史学家们说,其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了文明毁灭的边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惊呼:“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也就是说,“夷”和“狄”严重危害中国,北边的狄人与南边的夷人相呼应,轮番入侵中原,两股势力的挤压下,中原国家的疆域一度像一根线那样细,中原文明也几乎断绝。

这个南夷,就是指楚国。

从第四代天子周昭王开始,西周就由盛转衰。各大诸侯国逐渐尾大不掉,越来越习惯各行其是。终于,到了周幽王时代,周王朝衰弱不堪,周王不能有效地召集他的诸侯们帮助他抵抗异族入侵,以至于在公元前771年,周王领地被犬戎攻灭,周平王不得不将都城从镐京迁往东都洛阳,宣告了西周灭亡,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周王室丧失了威信,不再有协调天下诸侯的能力。没有了“共主”,天下立刻一片混乱。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中原国家抵抗外敌的能力显著下降。北方的戎、狄等少数民族抓住这个机会,不断向中原挺进。

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716年至公元前650年,中原各国轮番受到异族的侵犯。狄人恃其强大武力,遍侵华夏邢、卫、齐、晋、郑、鲁诸国,所过之地,城市无不残灭,许多小国甚至被灭国。

大约与此同时,楚国也趁中原无主的机会突然在南方崛起,不断北上。楚国沿武当山东侧平原北上,于公元前687年进攻南阳盆地北端的申。申被征服之后,中原已经近在咫尺了。公元前684年,楚国攻打了蔡国,并俘虏了蔡哀侯。

楚国与北方少数民族虽然并没有战略约定,却客观上形成了南北夹击。这两股强大势力遥相呼应,一时间中原文明呈现摇摇欲坠之势。

在西周时代,一切都由周王室规定和裁决,各国横向间缺乏有效联系和沟通方式。原来靠周王室的中央权威维系的大一统政治秩序已经失效。

“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的严重局势,呼唤着一个新的核心站出来,为中原国家建立一个新的政治秩序,以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部危机。打个比方,当父亲年老体衰,家庭内乱之时,就需要大哥主动站出来,协调兄弟们的关系,这就是“霸主”出现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是齐国。

齐桓公即位的第四年,邻国宋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宋国的一位贵族杀掉了国君,几位公子争夺君位,成功者追杀政敌,失败者则逃往周围的曹国和陈国。一时之间,宋国与邻国都动荡不安,一场战争随时都要开始。

齐桓公审时度势,决定出面处理这次危机,以避免中原国家在内耗中消耗力量。他按照周礼,首先派使臣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周礼,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授权他去兴师问罪。已经被诸侯们冷落了很久的周天子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尊重,自然满口答应。于是齐国以周天子之命为旗号,联合陈、蔡两国,组成三国联军,前去伐宋。在大兵压境之下,宋国不得不与诸侯约定,以后在国君废立之事上,一定要按周礼处理。同时也要遵守周礼来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

公元前679年,在齐国的鄄城,举行了一次会盟大会。齐桓公与周天子的代表单伯,和卫、郑、宋三国国君一同齐集此地。赞礼官割下一只牛耳,接满一盘牛血,捧到五位君主面前,五人轮流各饮一口,这就是所谓“歃血”,然后宣读盟书。在盟书中,与会诸国约定,要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要联合起来,抵御外族入侵中原;要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诸侯。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尊王攘夷”。周天子的代表单伯宣布,因为齐桓公有效地处理了宋国的内乱,因此任命他为东部国家的方伯,也就是诸侯之长。这是齐国称霸的开始。

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纪录,调解宋国内乱一事表现了齐桓公强烈的责任感,也确立了他的威信。《史记》说:“唯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齐鲁两国本是多年的宿敌,为了团结鲁国,齐桓公表现出极大的善意和大度。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齐桓公决定,把过去三次战争中从鲁国手中夺取的棠、谮等地,归还给鲁国,以表现他的诚意。此举进一步奠定了齐桓公霸业的基础。史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齐桓公达到了团结诸侯的目的,也成了中原国家抵抗外敌的领导核心,开始了他“尊王攘夷”的大业。

齊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山戎大规模进攻北方燕国,齐桓公亲率大军去救燕国,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征战,赶走山戎,并且将新开辟的五百里土地全部交给燕国管理。离开燕国前,齐桓公对燕庄公说:“你应该执行燕国开国之君召公时的国政,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时那样,按时向周天子纳贡。”燕庄公感激涕零,诺诺称是。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狄人部落又侵犯邢国。齐桓公联合宋、曹两国,组成三国联军,击败了狄人。不过邢国的国都已经被狄人摧毁,残破不堪。又考虑到其地理位置偏北,一直处于狄人的威胁之下,因此,齐桓公决定,将邢国首都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在那里为邢人重新建国。

公元前658年,在帮助卫国击败狄人之后,齐国也将卫国南迁到黄河边上,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卫懿公被狄人杀死,齐桓公按周礼为他们立了新的国君卫文公。

在齐桓公的领导下,中原国家终于在北方异族的侵略下站稳了脚跟。中原各国纷纷称赞“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

(摘自《清风》)

猜你喜欢

周天子宋国燕国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助燕伐戎
鞭长莫及
刘康公的“乌鸦嘴”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颜氏家训千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