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兴与废,秦岭千年泪

2020-07-24关山远

领导文萃 2020年13期
关键词:阿房宫关中地区长安城

关山远

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孤独,从来是最有力量的诗。

在一个意兴阑珊的下午,诗人李商隐来到长安城最高点乐游原,落日融融,城郭巍然。看着这又爱又恨的长安城,一生困顿、抑郁寡欢的李商隐,突然百感交集,写下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怅立乐游原的李商隐并不知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语成谶,成了大唐最后命运的写照;而他眼前这座伟大的长安城,即将王气散尽,在时光中衰落破败。

是什么,决定了长安的命运?可以列出一串决定性因素,但绕不开一座山——秦岭。

早在李商隐之前的盛唐时代,秦岭的大树就已经被砍光了。

大树被砍伐后,顺黄河漂流至渭河口,再溯渭河口向上,运到长安城。当年在黄河漂放木材,是一大景观,也是沿河两岸老百姓的重要营生。

跑这么老远,费这么大劲,运回木材干什么?当然是各种“建建建”,宫殿、官府、豪宅、庙宇,各种楼堂馆所——都需要大量的木材。需求量如此之大,八百里秦川,秦岭,本来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经日复一日、经年累月的砍伐,大树都给砍光了,只能跑到山西、内蒙古去“砍砍砍”。

今天的西安,被称为“自古帝王都”,有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改朝换代,都要大兴木土,“城头变幻大王旗”,秦岭的森林,“你方砍罢我登场”。

最可怕的是改朝换代的战火,木质建筑,哪堪大火?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了阿房宫的恢宏雄伟:“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的建设,成本极高,但是,如此建筑奇迹,被西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给烧掉了,后人考证,项羽烧掉的不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宫。咸阳宫规模比阿房宫要大得多。

项羽自刎,刘邦笑到最后,开始营造大汉宫殿,木头哪里来?上秦岭砍树。这样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发生。

真可谓“项羽一把火,秦岭千年泪”!

长安城,向秦岭索要的,还不仅仅是巨木良材。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卖炭翁》,开头就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个“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主峰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作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南北,气候迥异,在冬天,秦岭南边的汉中盆地,依然青山绿水。但仅一山之隔的秦岭以北关中地区,却是寒风凛冽。冬天取暖,是关中人的头等大事。

如何取暖?有钱人烧炭,穷苦人烧柴。

在唐朝,帮助人们过冬的木炭是刚需,为确保长安城里的木炭供应,唐玄宗在位时,朝廷还特别增设了“木炭使”的官职,专门负责购买、烧制木炭,供给长安皇室和官员使用。朝廷还给有身份地位的胡人发放木炭,让他们在寒冬季节能够感受到大唐的温暖。

在秦岭砍柴烧炭,到长安赶车卖炭,当年是个热门职业。没钱买炭的寻常百姓,就烧地炉——在自己家的屋子里挖一个深坑,在坑里堆满木柴,点火取暖,全家围坐在地炉边,身心俱暖,也蛮有幸福感的。

当然,没有幸福感的,是秦岭。当时满秦岭转悠的,不是隐士,而是樵夫。

千百年来,在秦岭中伐木砍柴的人很辛苦,但最苦的,还是秦岭。

秦岭的大树、小树都给砍光了,后果很严重。长安,曾经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了。

最明显的警兆是:长安开始缺水了。今人说“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盆地,但史籍记载最早的天府之国,却是关中地区。

要知道,在秦岭的庇护下,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森林繁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长安更是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环绕,真是天造地设的福地。但随着秦岭的森林资源遭到年复一年的破坏,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

在中唐以后的史料中,长安周边河流断流的记录越来越多。直到今天,西安还是中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水一旦枯竭,巨大的危机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耕地的减少,西汉时,关中地区有灌溉农田4.45万顷;但到了唐朝大历年间(766-779),这个数字锐减到了0.62万顷,一方面,是长安人口的几何倍数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可灌溉耕地的面积减少近九成。

随着关中地区产粮能力的衰退,要想维持这么一座巨大城市的运转,只能依靠漕运从外地运粮,但随着秦岭生态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漕运也越来越艰难,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和渭水泥沙淤塞越来越严重,极大影响了外地粮食通过漕运运进长安的效率。

更要命的是藩镇与唐王朝的博弈。漕运系统要运行畅通,前提是在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内,中央政府对地方有足够控制能力。“安史之乱”后,藩镇崛起,拥兵自重,日益骄奢,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具体到漕运,藩镇开始与朝廷“争水”。

更多的打击接踵而来,比如越来越频繁的旱涝灾害,没有了森林涵养,一场大雨,就能带来一场洪水。更多的是旱灾,据史料统计,公元8世纪,唐代中期,关中地区竟然发生了37次旱灾,平均每2.7年就发生一次。

有唐一朝,是關中气候条件最好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此时期的旱灾、水涝却极为频繁,尤其是唐朝中期,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水旱灾害高发期。

这种灾害发生频率与气候变化的不一致,其原因只能说是“不作不死”,这就是对秦岭森林资源长期大肆破坏带来的恶果,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终于到了临界点,脆弱的生态系统再也支撑不下去,崩溃了。

公元904年正月,长安城最后的时刻到了。

军阀朱温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杀死一批唐朝大臣,逼迫唐昭宗迁到洛阳,唐昭宗不得不从。

《旧唐书·昭宗纪》载:朱温下令长安百姓按籍迁移,在长安人的悲泣声中,朱温军队“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那些在唐末一场场战火中侥幸得存的皇皇建筑,被拆毁了;那些构建起一个雄伟长安的栋梁之材,沿河漂流,无声地诉说历史的巨大悲哀。

长安,在一千多年时间里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伟大城市,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中央,以残破不堪的形象退居到边缘地带。直到公元1644年1月,李自成攻破长安,在此登基,号称“大顺帝”,随即率军北上,打下北京城,又从北京城败走,回到长安,但旋即又放弃了这座城市。

时光流逝,人来人往,生生灭灭,秦岭始终在那里,看着人类的愚昧、贪婪、疯狂和不可避免的悲剧,沉默无语。

今人无法穿越到过去,告诉长安城里的人:别再到秦岭砍树了,否则长安城也会跟着遭殃。但今人能够做到的是,敬畏秦岭,敬畏自然,敬畏历史。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阿房宫关中地区长安城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背黑锅的“纵火犯”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召开
桃核上的长安城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争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
长安城里,一群奇葩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