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出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2020-07-24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学习者

杨 勇

□教育、教学研究

“输出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杨 勇

(阜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斯韦恩提出的“输出假说”是“输入假说”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可理解输入不是成功语言习得的充要条件,输出必不可少。输出在语言知识的重构和内化过程中作用重大,它可以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可以验证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假设,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反思。当前我国的外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输出假说”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教育主管部门要真正重视语言输出;教师要采取科学方法,敦促学生尽可能多输出;学生要珍惜并把握每一次输出的机会,重视互动和反馈,输入与输出并举,构建更加合理的中介语系统,不断提升自己的目标语水平。

输出假说;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出;外语教学;二语习得

引言

1985年,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出版《输入假说:问题与启示》()[1]一书,详细论述了“输入假说”(有的文献翻译为“输入假设”,同样,“输出假说”翻译为“输出假设”),克拉申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充足而有效的输入是必要条件,克拉申强调最佳的语言材料输入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等于噪音,这一条最重要,因此“输入假说”又被称为“可理解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第二,既有趣而且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有趣的语言输入会激起学习者的兴趣。第三,非语法顺序安排(not grammatical sequenced),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比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效果好。第四,要有足够的输入量(enough input),成功的语言学习需要连续不断的内容有趣的广泛阅读和大量会话。在此基础上,克拉申提出i+1语言输入原则(i是英文单词interlanguage“中介语”的首字母):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i+2或者i+3……),也不要过于简单(i+0甚至i-1),克拉申用i+1来表示最佳的语言输入。只要有足量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目标语,从中能看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先天论的影响。

“输入假说”提出后,因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迅速受到学界重视,但是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比如i+1语言输入原则的可操作性问题,还有,输入固然重要,但是对学习者的动机、情感、策略等重视不够,这些批评的声音中,以斯韦恩[2]提出的“输出假说”和朗[3]提出的“互动假说”影响最大。这些理论和争论,不仅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相反,在我国当前“费时低效”的外语教学大背景下,反而历久弥新,很有反思的必要。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Swain的“输出假说”[4-6],Long的“互动假说”将另文讨论。

一、“输出假说”

Swain是在长期观察实践和对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输出假说”的。Merrill Swain,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曾任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主席、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副主席。20世纪70年代,Swain及其同仁在加拿大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进行法语教学,采取的是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全部用法语进行授课,不仅有语言课,还有用法语讲授的其他课程,如数学、科学等。调查显示:经过7年的学习,这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力能力确实比非沉浸式教学的学生要好,甚至与母语为法语的学生不相上下,但是在说和写等产出性技能方面,和非沉浸式教学的学生差不多,在输出的词汇、句法、表达等方面都有较严重的问题,和母语为法语的学生之间差距甚大。这说明:理解了目标语表达的意思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目标语,长期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并没有自然而然地产生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输出,这与“输入假说”背道而驰。据此,Swain认为,大量的语言输入确实必不可少,但是,可理解语言输入并不是语言学习的充要条件,“输入假说”忽视了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师应该敦促(原文用的是push, 或译为“强制”,或“迫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语言输出。语言输出在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意义重大。具体来说,语言输出除了能提高目标语的流利度(fluency),使目标语输出成为自动化(automaticity)行为以外,还有如下三大功能。

1.注意/触发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所说或所写的目标语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差距,会注意到自己语言学习和输出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表达、错误表达或者表达不透,换句话说,输出能引起语言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触发他们去思考,去借助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策略,比如求教别人或工具书,比如唤醒后来的输入感知,来解决这些他们自己表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种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动,让学习者自觉去关注语言形式,甚至自己内在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无疑会大大促进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2.检验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语言学习中,学习者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将目标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不断地提出各种假设。如果没有输出,这些假设大多将胎死腹中,不了了之。但是,如果有输出,就能收到口头的或者书面的反馈,检测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错误的,将得以修正,形成新的更好的假设;正确的,将逐渐内化,变成语言知识存储在大脑里。这种口头或者书面的互动和反馈,无疑会敦促学习者不断去思考、整合、修正、完善、提高,在不断地“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修正假设——假设成真”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目标语知识。

3.元语言反思功能(metalinguistic reflective function)在输出过程中和输出后,学习者会有意识地对目标语的形式、功能和意义进行反思,将陈述性语言知识转变成程序性语言知识,这种对目标语的描述、分析、重构和内化,肯定会促进目标语的学习。Swain认为,语言输出是人类的认知工具,学习者通过输出,一方面将外部世界内化,一方面将内部世界外化,只有外化(即输出),才能发现和凸显所学目标语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优缺点,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上升。

Swain & Lapkin经过多年研究,推演出下面的“输出与二语学习”模型[7]:

简要解释一下这个模型:在真实的交际需求下,学习者需要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生成“输出”,记为“输出1”,但是这个“输出”可能不是很完美,可能用词不当、结构错误,或者发音不对等等,这时,如果内部或外面的反馈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他就会去反思并分析表达中的错误,这种反思可能是简单的自我反省,或者复杂的思考,其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只有暂时存疑,但是下一次碰到类似的语言输入时,学习者就会特别注意,用新的输入去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目标语体系。第二种可能是经过仔细分析后,找到了解决方法,生成新的“输出”,为了与第一个“输出”区别,记为“输出2”,这时的“输出”,肯定比“输出1”更完美,代表着学习者的最高水平。这个模型充分表明了“输出”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因为“输出”,学习者开始注意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缺点,生成更完美的语言形式,显性呈现了学习者的隐性学习过程。

二、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输出假说”并不否认“输入假说”,只是认为输入固然重要,但是输出也同样重要,必不可少。“输出假说”将学习者从语义处理(semantic processing)领域引入句法处理(syntactic processing)领域,从注重语义、内容和意义理解,引起学习者重视句法、形式,强调形式与意义的连接(form-meaning connection)。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饱受诟病,投入与成效不成正比。即使只从初中算起,到大学二年级四六级考试结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系统学习了八年英语,但是,学习效果如何呢?或许由于我国外语教学长期片面重视接受性技能,而轻视产出性技能,导致大量的学生学的是“聋子英语”——听不懂,“哑巴英语”——说不出,高分低能现象很常见,在真正交流中,手足无措,狼狈不堪,让人无法想象这竟然是经过了八年的系统学习。卢仁顺就指出:“我国英语教学中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这些突出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外语研究、教学和测试中普遍重输入、轻输出。”[8]认真研读、分析Swain的“输出假说”,对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教育主管部门要真正重视外语教学中的输出。首先,通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宏观性文件,让全体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语言输出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明白学习外语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考试。其次,可以通过测试、评估等杠杆,比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口语测试,规定口语测试在中考和高考成绩中占一定分数;在考试中,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和分值,尤其是提高写作等题型的分数占比,不要让学生认为外语测试就是选择和判断,用考试或者比赛来引导教师和学生去重视并强化语言输出。最后,有了测试、评估和比赛的反拨效应(washback effect),教师和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花更多的时间去设计说和写等产出性环节,增加语言输出的数量,提升输出质量。

2.对于教师自己来说,学生的输出也是一个挑战,对老师自己的口语和写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迎难而上,不断学习,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交际性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等科学教法,刺激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尤其达列举了语言输出的主要方式: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写作、翻译、演讲等[9]。教师应该从中采取多种组合方式,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通过协作、小组合作学习等,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和任务,促使学生大胆输出,小心求证,触发他们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的注意。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语言输出时的积极性,注意纠错方式、方法和时机,小心呵护学习者的兴趣,不要让学习者有挫败感,不要打击学习者的信心和热情,消除学习者的情感阻碍,让学习者自发、自愿、自觉地进行说和写的锻炼。

3.重视反馈。Swain告诉我们,外语学习就是在不断地提出假设和检测假设中循环上进的。语言输出能检测假设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所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反馈都非常重要,积极有效的反馈决定着语言学习者的受益程度。在口语输出中,听话者(可以是教师、本族语者、同学或其他人)的反应直接决定了输出的后续进行,如果听话者没有任何理解障碍,说明输出无误,学习者的假设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听话者疑惑不解,这就告诉学习者需要去改进,经过双方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学习者修正了自己的输出,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在书面输出中,比如学生写作,老师的修改意见和评语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应该认真去揣摩、分析,明白自己表达的不足,修正自己的输出,在互动和反馈中,日有所得,不断进步。

4.输入与输出并举。片面重视输入或者输出,都是不对的。其实,输入和输出,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输入对听和读帮助明显,输出对说和写提升较快,只有合理结合输入和输出,才能取得语言学习的全面进步。这对当前的外语教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大模块基本上是分开、单独进行的,这就造成听力和阅读课堂沉闷、疲惫,口语课和写作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丰富的语境。如果能打通四个模块之间的阻隔,比如听力和口语并行,阅读与写作齐飞,比如,将精读课调整为读写课,听力课调整为听说课,这样“以读导写”或者“以听导说”输入与输出并举[10],肯定能提升外语教学的效率。实践中,王初明教授倡导的写长法、以写促学、读后续写、续理论已经初见成效[11-13],但是,进一步的结合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去证实,凝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假以时日,任重道远。我国关于“输出假说”的研究也就20来年,整体来说,“认识不够、研究还不够深入”,除了王初明教授的续理论较为系统外,多为“零星的,不成体系的研究”[14]。

结语

“输出假说”不是对“输入假说”的否认,相反,它是“输入假说”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大量优质高效的可理解输入是成功的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同样,可理解输出对外语学习也必不可少,在语言知识的重构和内化中作用重大:输出可以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可以验证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假设,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反思,构建更加合理的中介语系统。“输出假说”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教育主管部门要真正重视语言输出,运用教学大纲、语言测试等杠杆来反拨教学,主动改革;教师要采取科学方法,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多输出,优质输出,在此过程中,要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要珍惜并把握每一个输出的机会,重视互动和反馈,在不断地尝试和互动中提升自己的目标语水平。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G]//S.Gass & C. Madden,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5.

[3]Long, M. H. .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G]//In H. Winitz (ed.). 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Berlin: Routledge,1981: 259-278.

[4]Swain,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3(1):158-164.

[5]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G]//G. Cook & B. Seidlhofer,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and Research[G]//In E. Hinkel(ed.).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5.

[7]Swain M,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3):371-391.

[8]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4):34-37.

[9]尤其达.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外语界,2001(06):40-43.

[10]郭红,戚德山.输入与输出假说的实证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9(01):132-135.

[11]王初明.外语写长法[J].中国外语,2005(01):45-49.

[12]王初明.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5):753-762+801.

[13]王初明.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04):547-556+639-640.

[14]李涛.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研究综述[J].外国语文,2013(S1):76-79.

The Output Hypothe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YANG Y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Output Hypothesis proposed by Merrill Swain, is the supplement, exte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put Hypothesis. 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not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hich 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 is indispensable. The output is significant in the reconstructing and internalizing of the language knowledge: it can trigger the notice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to the language problems,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language learner made, and promote the language learner’s reflection o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re exist lots of problems in our pres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Output Hypothesis brings us a lot of great implications: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anguage output, and the teacher should apply to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to push the student to output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student should cherish every opportunity of output, put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and feedbacks, develop input and output simultaneously to build a better interlanguag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 Input Hypothesis; comprehensible outpu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LA

2020-02-15

2018年度安徽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理论及我国的外语教学”(SK2018ZD026);安徽省振兴计划“英语语言文学(非教师教育类)”(2015zytz036)。

杨勇(1980- ),男,安徽太湖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语言、二语习得、句法学等。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3.22

G642

A

1004-4310(2020)03-0147-05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学习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