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箍围术优势病种及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0-07-24樊炜静王进喜韩强黄仁燕徐烽柳国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方剂中药

樊炜静,王进喜,韩强,黄仁燕,徐烽,柳国斌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2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3;3.宜昌市夷陵医院,湖北 宜昌 443100

中药箍围术又称箍围消散法,古称围药,是指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对局部肿疡、疮疡进行治疗的方法[1]。中药箍围术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徐大椿言“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医学源流论》),说明中药箍围术在中医外科疮疡类疾病的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本课题组承担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临床12 种常用中医外科特色操作技术的规范化研究”课题,中药箍围术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现对中药箍围术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为中药箍围术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中药箍围术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 年8 月1 日。中文检索主题词为“中药箍围术”“中医箍围术”“箍围术”“围药”“箍围消散”“四畔”“四畔疗法”,英文检索主题词为“therapy of encircling lesion with drugs”“encircling lesion with drugs”“perifocal area therapy”,对纳入文献进行二次整理和检索,通过主流搜索引擎手工检索会议论文及未发表的灰色文献。

1.2 纳入标准

纳入可对全文进行阅读或下载的中药箍围术相关文献,语种不限,文献类型不限,综述、理论类文献、临床研究类文献、基础研究类文献均可纳入,发表国家及地区不限。

1.3 排除标准

文献数据不全、文献数据明显错误、重复发表、兽医类文献。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由课题组2 名成员各自将检索出的文献统一导入Noteexpress 清华大学图书馆版并查重,删除重复文献及非中医类文献,使用Excel2010 整理分组,将剩余文献进行交叉核对,最终确定本研究纳入文献。数据提取内容包括作者、发表年份、发表期刊、发文机构、文献类型、干预措施、基金资助情况、关键词、研究主题、研究疾病、方剂、中药、结局指标、作用相关描述。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描述性分析为主,使用Excel201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通过2 名研究者检索比对,初步检索文献438 篇,其中CNKI 145 篇,万方数据121篇,维普网91 篇,CBM 64 篇,3 个英文数据库0 篇,并手工检索得到17 篇。初筛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重,排除非中医类文献及兽医类文献,共剩余文献116 篇;再次对文章进行审查,排除数据不全、数据明显错误及重复发表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15 篇。

2.2 文献基本情况

以10 年为界,对文献发表数量和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文献总量较少,文献数量呈递增趋势,基金资助自2011 年起有大幅提升,详见表1。

2.3 文献发表来源分布

发文机构和研究主体主要以各大中医药大学及附属临床医院为主,前5 位分别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均围绕一定的理论主题展开,详见表2。

表1 115 篇中药箍围术文献基本情况

表2 115 篇中药箍围术文献发表来源分布(前5 位)

2.4 文献类型分布

以10 年为界,对文献主要类型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临床研究数量最多,综述数量最少,各类研究在2011 年后有明显增长,详见表3。

表3 115 篇中药箍围术文献类型分布(篇)

2.5 研究疾病分布

对文献所涉及的疾病和所属科别的数量进行统计,前5 位主要为血管外科疾病、疮疡外科疾病、皮肤科疾病、肛肠科疾病、急诊外科疾病,其中血管外科疾病和疮疡科疾病数量较多,主要病种有静脉炎、糖尿病足溃疡、动脉硬化闭塞症创面、丹毒、臁疮、软组织感染等。详见表4。

表4 115 篇中药箍围术文献研究疾病分布(前5 位)

2.6 中药箍围术常用方剂及中药分布

中药箍围术常用方剂主要以自拟方(红肿消酊、油调膏、将军散、复方五倍子箍围软膏、复方南瓜藤软膏等)为主,经典方剂主要有金黄散、仙方活命饮、玉露散等,常用中药以清热泻火解毒类中药为主,包括大黄、黄柏、生地黄、芒硝、黄芪等。详见表5。

表5 中药箍围术常用方剂及中药分布表(前5 位)

2.7 中药箍围术作用分布

通过对文献讨论部分中有关中药箍围术作用关键词进行统计,截毒、束毒、拔毒作用得到最广泛认可,其次为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文献报告前5 位的关键词详见表6。

表6 115 篇文献中药箍围术作用分布(前5 位)

2.8 近10 年中药箍围术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文献报告数量超过5 篇的关键词有四畔疗法、护场理论、五倍子箍围软膏、清热解毒箍围法,对文献主要研究者(指团队负责人/论文通讯作者)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统计,详见表7。

表7 近10 年中药箍围术主要研究方向

3 讨论

中药箍围术是中医外治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治疗肿疡、溃疡有独特疗效。本研究显示,中药箍围术近70 年仅有115 篇相关文献发表,研究数量不足。以10 年为界的分析显示,发表数量基本呈递增趋势,2001 年后相关研究增幅明显;基金论文方面,2010年以前无中药箍围术相关基金论文发表,2011-2019年基金论文22 篇(30.99%)。表明近年来中药箍围术越发受到临床重视,增加了相关研究,基金资助部门也提高了对其重视程度。

对发表来源进行分析可见,中药箍围术研究主体主要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发文量前5 位分别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

对文献类型进行分析可见,2000 年以前对于中药箍围术的研究以理论探讨和综述为主,只有少量临床研究;2000 年以后中药箍围术相关临床研究数量明显增加,2001-2010 年10 篇,2011-2019 年26 篇;2010 年以前缺少相关基础研究,2010 年以后相关基础研究数量增加。表明关于中药箍围术的研究在2000年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从最开始的理论层面到实际应用层面,2010 后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作用机制研究,这都对发展中药箍围术有着重要意义。

对文献涉及疾病进行分析,中药箍围术在血管外科、疮疡外科、皮肤科、肛肠科、急诊外科、骨伤科等临床科室应用较多,以治疗各类肿疡和疮疡为主。在内科也有一定分布,对于各种慢性病、恶性病导致的皮肤溃破有较多应用。充分表明中药箍围术的优势病种较为明确和集中,但应用科室较为分散。

对相关方剂和中药进行整理,中药箍围术应用的方剂以自拟方为主,常见有红肿消酊、油调膏、将军散、复方五倍子箍围软膏、复方南瓜藤软膏等,经典方剂较少,主要有金黄散、仙方活命饮、玉露散、冲和散等;应用的前5 位中药分别为大黄、黄柏、生地黄、芒硝、黄芪。目前,中药箍围术常用方剂的使用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特点,医生大多根据自身临床经验进行选择。中药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这也是中药箍围术最常见的应用方向。我们发现,中药箍围术主要作用为截毒、束毒、拔毒、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生肌排脓等。

此外,本研究对近10 年中药箍围术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主要研究方向有4 种。①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明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曹建春教授围绕四畔疗法治疗臁疮对中药箍围术进行了系列研究。刘明等[8-9]通过对古籍和文献中关于四畔疗法的方剂和药物进行挖掘,整理出四畔疗法用药规律,通过实验探讨臁疮四畔证型与四畔微循环的关系。曹建春通过四畔疗法治疗臁疮的临床研究得出了四畔疗法能缩短臁疮创面愈合时间的结论[10];②天津中医药大学张朝晖教授将护场理论和中药箍围术结合,对中药箍围术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11-14];③泸州医学院杨文信教授围绕五倍子箍围软膏对银屑病疗效进行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发现五倍子箍围软膏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一氧化氮分泌,明显降低模型豚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水平,减少皮损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且使用安全[7,15-16];④北京中医药大学于秀辰教授使用中药箍围术中的清热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发现清热解毒箍围法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改善局部症状[17-18]。这提示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既可围绕成药制剂对中药箍围术进行研究,也可进行理论创新和传承。

中药箍围术在近20 年有了一定发展,临床医生对其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研究日益增多,基金支持率提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箍围术进行深入研究,但仍存在一定问题:①针灸是当前阶段中医适宜技术中发展较好、研究较深的一种,而中药箍围术的研究数量和基金论文比例与针灸相关研究[19]比较,仍有明显差距,中药箍围术的发展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和研究者的努力;②中药箍围术理论探讨和综述类文献较多,相关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数量较少,缺少有力的临床证据,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③中药箍围术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关于其操作要点和药物制备的文献数量较少,影响临床疗效;④在中药箍围术中,经验方和自拟方比例高,缺乏专用药物制剂。

总之,近20 年中药箍围术相关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数量明显增多。目前中药箍围术优势病种较为明确,如各类肿疡、疮疡疾病等,有截毒、束毒、拔毒、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生肌排脓等作用。中药箍围术当前阶段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将操作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并应提高重视程度,争取基金支持,加快对中药箍围术专用药物制剂的制备,规范实验设计,提高研究质量。

猜你喜欢

方剂中药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的“人事档案”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