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现实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及纾解措施
2020-07-23田云燕
【摘 要】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李克强总理也多次专题部署,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20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约40万人,又遭遇“新冠”疫情,就业形势似乎雪上加霜;同时,在疫情期间广大高校毕业生长期在家“云”学习、“云”就业、“云”生活,面临的论文答辩、就业招聘、考研复试等压力不断增大,短时期内“新冠肺炎”对高校毕业生现实状况和心理状态产生怎样的冲击,以及如何纾解,便是亟须探讨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新冠“疫情 高校毕业生 现实状况 心理状态
1.“新冠”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外在压力
2019年岁末2020年伊始所爆发的“新冠疫情”突然且严峻。这场疫情具有高度的传播特性,又赶上在春节这样的特殊时期,在短时间内,迅速冲击了我国娱乐、交通、出口、餐饮、零售等各行各业。自疫情出现以来,全国旅游、娱乐等行业基本上停滞不前,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发展措施,政府工作报告甚至不设次年国内生产总值目标。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就经济和就业问题发表讲话,表示“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鼓励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动小企业在春季复苏”,并把“稳就业”作为今年“六稳”的首要任务来抓,种种措施足以见得,今年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直以来,外贸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新冠疫情高度的传染性使得外贸企业纷纷停摆,大批企业主和工人无钱可挣、无工可开,很多外国企业害怕被传染,纷纷取消同中国有联系的一切订单,使得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损失巨大,有些中小企业甚至濒临倒闭和破产的边缘。而如果2020年第一、第二季度出口明显下滑,则将导致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再加上中美贸易谈判的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外贸出口相比于去年同期下降4.1%,而商务部前部长陈德铭表示,一旦中国外贸出口波动1%,中国18万至20万人的就业将会产生影响。因此,不算所涉及的间接影响,我国72-80万人的外贸就业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打击。而外贸与中国经济关系之密切,则对各行各业的就业形势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另外,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也存在着难度。因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加深和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产业链和产品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此次疫情使得中国货物生产局面急转直下,也就无法支撑全球贸易中环环相扣的生产链,而停运停工和航空管制则使全球产业链雪上加霜,例如,此次疫情造成中国零部件供应中断,导致韩国现代汽车不得不宣
布暂停所有在韩生产线,起亚汽车也宣布将暂时减少产量。若此次疫情导致的企业复工复产持续延误,国外企业很可能将使用备用生产基地来替代中国的供应缺失,由此“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将遭受到严峻的冲击。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中国经济受挫,必然导致产业链上游的外国供应商缺乏广阔的销售市场,而遭遇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欧洲、美洲疫情的接踵肆虐,中国不仅失去了上游的供应商,还无法获得下游的市场,都将为我国的经济恢复造成困难。
或许有评论说,我国在2003遭遇“非典”时已经经历过经济上的波动,这种经验足以支撑我国经济平稳着陆。然而,事实上,此次疫情的影响是“非典”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冠疫情”导致全国范围基本上停工停产,而“非典”期间,中国并未出现该现象。其次,2003年,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在享受贸易红利,而今天的国际贸易局势已经不同以往,正在变强的中国面对的是更严苛的经济条款和贸易对待,在中美经贸协定的商讨和执行过程中,可见一斑。第三,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美国等国开启了对中国航班的限制,甚至一度禁止中国船只入境[1],这样公然的贸易阻隔在“非典”时期并没有出现。这些情况都使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不小的难题,面对着无法确定的就业市场和比之前更为严苛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以及我们如何指导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就业的外在压力对高校毕业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在疫情中学生对于就业的心理状况,笔者使用深度调研法,对于之前在疫情期间推进“停课不停学”的学院专业教师、就业相关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现存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对于“见屏如面”的辅导员和心理中心教师在引导和服务学生过程中凸显的特殊情况进行探讨。并基于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届毕业生1124名,进行抽样调查,对金融、信管、投资、人力四个专业的中100名学生进行了“新冠期间对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和现实状况”的调查问卷(附件1),显示疫情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对毕业生心理产生的新冲击如下:
(1)社会心理因素对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比经管学院2019年学生毕业前心理状态调研突发的疫情对毕业生心理健康影响呈负相关,焦虑、抑郁等与就业压力相关心理状态凸显。
(2)高校毕业生因疫情产生的焦虑心理(侧重不安、烦躁等进行调研)。根据问卷疫情期间想到毕业,就业就忧心忡忡的学生,已占比40.39%;听到周围同学找到工作就会很焦慮的同学占比50%、毕业设计以因疫情受到影响的学生占比高达58.65%等。
(3)高校毕业生因疫情产生的抑郁心理(侧重失眠、沮丧等进行调研)。根据问卷疫情期间因找工作导致睡眠质量不好学生占比36%,因就业没着落而经常沮丧的学生占比22.5%等。
笔者在开学之后又进行了正式调研,扩大抽样数量,获取约500份问卷,经过问卷整理,基于数据量化和词频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初步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随着毕业日期进一步临近,感到担忧的学生比重扩大至54.15%,影响睡眠质量和感到沮丧的学生比重也分别增长了5.7%和12.3%,多数学生对工作的期望也有所降低,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准备找一份工作先干着”。
3.对当前就业压力和学生心理负担的纾解建议
(1)政府要多措并举,把就业市场的蛋糕做大分好
当前企业受到发展上面的难题,可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断减少,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尽力扩大就业机会,比如在公务员招考中向应届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倾斜,拓宽升学考研的可能性,在参军入伍上多加宣传,努力地发挥国家吸纳专业高等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就业市场兜住基本底,稳住基本盘。另外还要丰富新业态,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基建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含有很多内容付费、技术开发等新兴的就业岗位,同时疫情又给视频直播、网络建设等产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国家还是要给这些新兴产业以市场、融资、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的支持,通过企业吸纳一批、带动基层就业一批、引导创业鼓励一批,千方百计挖掘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并且格外需要注意对于贫困学生、疫情地区学生的帮扶,调查中体现,来自疫情地区的高校毕业生要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更为焦虑,对未来更加不确定,所以,国家要适时全面对这些大学毕业生进行建档立卡,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的精准服务[2],从而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能够吃到蛋糕。
(2)高校要义不容辞,把服务学生的理念落稳落实
首先要强化统一领导,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除疫情防控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积极研判本校专业设置、学生人数、市场形势,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其次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的重要优势,完善线上办理学生毕业手续的各项职能,充分与企业对接,大力组织线上招聘,可以通过学校学院为单位,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实现人岗信息职能推送,并在招聘过程中搭建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的智能平台,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找到工作。最后,还要强化就业指导,开发整合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和讲座视频,汇总符合就业创业的各类政策信息和岗位信息,方便毕业生查阅使用,让毕业生能够及时地得到心理引导,减少毕业焦虑。
(3)学生要两手发力,在能力提升和心理疏解上齐头并进
第一,学生自身要认清当前的实际情况,在考虑自身优劣势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心理预期,不要眼高手低,在此时此刻,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加强自我提升,在疫情期间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把疫情看做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机会,努力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把握好充足的学习时间,通过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增加职场胜任力[3],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在家时间,一方面努力通过网络找寻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学习、提升能力,还应该在线学习一些有关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应届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选择职业本就充满着焦虑,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只有积极调节心理压力,才能正视就业压力,压力才能变成动力,帮助他们度过这一段特殊时期,还可以和同学“结对子”,充分利用微信群、QQ语音、直播平台等技術手段,互相提供简历和面试指导,帮助提高彼此的求职能力。
因此,通过群策群力、全防全控,坚决遏制住疫情,大力提升营商环境,在国家积极创造条件有序复工复产的基础上,高校充分发挥服务学生、引导就业的引擎功效。然后实现学生能力和心理良性互动发展,既是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的缓兵之计,又是带动我国就业恢复性增长的长久之效。
【参考文献】
[1] 沈国兵.信任缺失、认识误区与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立场和举措[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20(1):5-12.
[2] 陈龙涛,张洪峰,杨越汀. 互联网+ 大数据背景下毕业生离校后跟踪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 (3): 393-396.
[3] 肖亚鑫,张立生.“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4-35.
作者简介:田云燕(1992-),女,汉族,籍贯:河北邢台,助教,硕士研究生,天津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