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0-07-23陶丽婷夏青岑俊静徐斌林国庆

大经贸 2020年5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互联网+互联网

陶丽婷 夏青 岑俊静 徐斌 林国庆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和调查问卷,总结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并从社会环境、教育体系、主观层面多个角度逐一探索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影响因素。在探究问题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融入到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为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提供合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宗教信仰

一、案例引入

小陈,共青团员,班级团支书,浙江温州人,从小受父母的影响跟随去基督教做礼拜等活动,但初高中学业繁忙后,参加的次数就比较少了。进入大学后大一参加过几次,大二大三忙碌起来后只有圣诞节会去教堂。平时在学校这边,有一个“老师”,是读高中时在父母的介绍下认识的,平时每次集会基本都是他筹备组织大家一起玩。另外,她通過网络认识了周边高校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组成了有共同“爱好”的小团体,大家线上有个群,挺活跃的,平时有空的同学群里喊一下就会出来聚聚。2019年9月,小陈因参与非法集会被举报,学校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并与该生说明《团章》规定:共青团员要带头遵守团的纪律,恪守共产主义信念和共青团组织原则,不得信仰任何宗教。如继续保留团员身份的,就不能再参与任何跟宗教有关的活动,如坚定信仰宗教的话,就需退团。最终她在与家人商量后,决定退团。

类似小陈这样参加集会的学生并不是个例,高校的宗教信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作用下,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存在开拓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路径的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在案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特点和新问题,选取杭州周边近10所高校的学生,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总体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共发放问卷495份,回收478份,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91.5%。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增长、形式多样

在大学生宗教信仰总体状况方面,在被调查的453个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有82位同学,占比18.1%,相对以往学者的调研数据,现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比率较高,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合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在仍有缓慢增长趋势,其中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是进入高校后才通过一定的途径接触到宗教并确认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这说明在高校里可能存在许多非正规的宗教传播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大致有以下传播形式:通过参与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大肆宣扬欧美文化尤其是宗教节日、有视觉冲击力的网站去散播宗教的神秘性、电子邮件的方式普遍发送宗教信息等方式宣传宗教,或是在校园里秘密发放传播宗教资料,建立宗教的QQ群、网页、论坛等讨论和散布宗教信息,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开展宗教活动等。

2.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认识模糊、盲目信教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了解较少,34.6%信教的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都仅处于了解大概的状态,加上他们很多都是通过身边的父母或是同学朋友聚会介绍等方式带领入门,所以他们对宗教知识的掌握都是非常浅显的。进入大学后,他们独立处理问题情况增多,面临学业、就业、社会竞争、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一旦遇到困境,他们会渴望拥有信仰、或者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寻求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这部分学生本身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因此他们极容易被周边有目的性的人员的带动,出现因好奇、无聊等原因而从众、盲目地信教。

3.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信仰宗教

党员团员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是无神论者,作为党员、团员,是不允许信教的。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2%左右的中共党员信仰宗教,而共青团员的占比达到了52.3%,进一步深入了解,这部分信教的中共党员、共青团员认为宗教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冲突或不清楚,且几乎都存在参与宗教活动的情况,这一现象表明,高校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要性和必要性,且在党员、团员的发展以及教育管理上存在疏漏,亟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来坚定理想信念。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出现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涵盖社会的各方各面,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平台的同时,也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协同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在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通讯软件、社交平台等等几乎占据了所有课余的时间,这其中可能夹杂了难以辨别的网络宗教知识传播和网络宗教活动,使得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宗教信息的渗透影响。市场经济下,为提高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竞争是常态,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优胜劣汰的压力,容易产生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导致他们会选择似乎可“依靠”的宗教信仰寻求“掩耳盗铃”般的慰藉。

2.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方面,高校教师存在部分立场不坚定的,无法做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完美结合,缺少言传身教的典型,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思政课程在学生思想价值方面的引导和信仰体系的建立中的作用。另外,高校教学在借助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时,使得学生在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断增加甚至沉浸其中。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因工作繁忙,缺少对孩子成长的陪伴,导致孩子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慰藉,或父母教育程度低,本身信教,就更容易灌输大学生信教思想。

3.主观层面。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理论知识和水平有限,对信息资讯的接收缺少科学辨别能力,容易被迷惑。其次,部分高校大学生不受束缚、追求过度的自由和个性,导致他们产生极端个人主义、价值相对主义思想,而忽视集体主义、责任意识、国家归属的培养。高校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不同的价值原则使大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时出现内在矛盾和价值冲突,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利用网络加强宣传和引导,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载体

在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是通过开会、谈话、文化活动、大众传播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新媒体网络这一工具已成为教育、工作、交往等各种活动必可不少的媒介,为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在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方面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通过自媒体时代QQ、微信、微博、抖音等“微载体”开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在微媒体平台实现广泛传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二)健全线上线下信息预警机制,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管理,是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校的网络信息中心要制定完善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建立校园网络安全队伍建设,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督干预机制,对带有宗教信息的网络行为和网络传播进行监控,并建成快速反应的联动机制。其次,加强线下预警宗教信息的收集、分析、汇总。建立学生个人倍息库和摸底调查,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一线人员的作用,定期调研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象,密切关注及时上报,分层了解,分门别类地建立档案,以针对性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体系

1.完善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在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和引导方面,增强党政领导干部、共青团干,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老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的充实性以及管理的全面性,协同共进,为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构建正向的信仰体系提供帮助。

2.建立课上课下联动机制。高校要开设宗教文化或宗教专题的课程和知识讲座,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现状、民族宗教等问题,在专业课教育中持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同时,在课余,要与时俱进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通过课外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整合功能,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统一融合。

【参考文献】

[1] 郑亚楠,胡雯.大学生对宗教的认同、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科学与无神论,2019(4):28-35.

[2] 陈雪贤.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研究[D].2017.

[3] 邹艳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研究, 2019(6):82-84.

[4] 李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7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2020年统战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202006Y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