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除法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2020-07-23钱子凡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排除法古诗教学核心素养

钱子凡

【摘 要】 排除法广泛存在于人们的逻辑思维之中,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来看,小学低段学生正在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古诗教学尤其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来加深对古诗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引入逻辑学中比较常见的排除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古诗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 排除法;核心素养;古诗教学

排除法广泛运用于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如数学中奇数偶数的认识、英语语法中就近原则的使用都与排除法息息相关。作为一种适用范围极广、作用对象不受限制的思维方式,排除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恰好拥有足够的空间和土壤与排除法有机结合。

一、排除法对诗歌题材的精准解读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往往对古诗缺乏整体的认知,一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学生能够准确判断诗歌题材是进一步理解诗歌主题、体验作者创作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排除法恰恰在这一点上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以二年级上《梅花》为例。需要明确的是,同一首诗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不同阅历的读者解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风貌。但无论体验如何迥异,诗歌的题材往往是固定的。王安石的《梅花》便是一首以花喻人的咏物诗。然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准确判断出该作品的题材类别,他们尤其难以深谙作者的“吟咏”之意。相较于《咏鹅》《咏柳》这样易于从标题中捕捉特点的作品,《梅花》这样的作品题目缺乏明显暗示,导致一部分学生毫无头绪。这时,排除法就可以帮助学生迅速锁定答案。

首先,《梅花》通篇没有涉及人物,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赠别题材就可轻松排除在外。再次,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主要为自然景物,如“梅花”“雪”等,没有典型的战争意象或名胜古迹,因此边塞诗和怀古诗也可以排除。当学生将干扰项逐一排除后不难发现,作品的内容是紧紧围绕诗名“梅花”二字展开的。当学生进一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后,《梅花》是一首咏物诗这一结论便呼之欲出了。

二、排除法对诗歌主题的宏观把握

正确把握诗歌主题,既是衡量学生对作品理解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作品提升自身情感體验。然而,由于文言文语言的晦涩以及诗词行文用字的凝练,学生往往以偏概全,难以宏观把握诗歌主题。因此,教师可以在分析诗歌作品主题的教学中引入排除法,进行逆向思维,通过排除错误主题,得出正确选项。

如一年级下册《赠汪伦》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赠别诗,学生从作品题目就能够读懂李白写作的目的。既然本诗是李白赠送给好友汪伦的作品,那么李白自然会在作品中流露真情实感,这就需要锁定诗歌的主题进而体会李白的心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准确提炼作品的情感主题并非易事。因此,不妨借助排除法来抽丝剥茧寻得答案。首先,经过简单的背景介绍,可以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李白和赠诗对象汪伦均为男性,因此爱情主题可以排除。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为李白游历至安徽境内的桃花潭,得到好友汪伦的款待,故而临别前作诗留念。因此,李白与汪伦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显然这是一首饱含朋友真情的赠别诗。分析至此,诗中“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情”字就落脚在了友情。窥一字而见全篇,由此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兄弟情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见,排除法在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主题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排除法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学生如果能够全面理解诗词的内涵,进而获得审美体验,那么课堂教学就达到了以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效果。事实上,低年级段学生思维容易混乱,归纳总结能力较弱,看问题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因此排除法删繁就简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在诸多头绪中理清作品的主线,从而在脑海中构建或还原完整的故事情节。

以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往往只关注一个或个别意象对全诗进行个性化解读。如学生关注到“锄头”“汗水”这两个意象,就会将全诗理解为作者李绅是在描写夏日正午间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画面。学生关注到“盘中餐”这一意象后,会得出李绅是要表达劳动换取的食物最美味这样有所偏颇的结论。

教师在指导孩子阅读理解作品时必然会告诉孩子要联系上下文,着眼全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话固然写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但如果将“汗水”与“禾苗”这两个意象联系起来看,就不难发现作者实际上要表现的是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关系。所以“描写农民田间劳作”这样的解读就不够深刻,可以排除。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应着眼于“辛苦”二字,正是“辛苦”二字点出了题中“悯”字的人文关怀。因此,只要学生找到了“辛苦”二字,就能够正确把握作者为何而“悯”,也就找准了写作动机,“劳动换取的食物最美味”这一论断也可以排除。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当立足学生主体,注重对学生品鉴能力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开发。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尽可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本领。新时期,学科交叉综合运用成为主旋律,逻辑学中的排除法早已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得益彰,自然,感性的诗歌艺术也能和理性的排除法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猜你喜欢

排除法古诗教学核心素养
哥德巴赫猜想的终极证明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云计算中虚拟机放置多目标优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刍议“排除法”在高中化学选择题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