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习作教学策略谈

2020-07-23王春菲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20年5期

王春菲

【摘 要】 语文教育学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从新视角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水平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试图从“求真求实”“创新想象”“评赏节度”三方面优化习作教学策略,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关键词】 求真求实;创新想象;评赏节度

题材陈旧、表达生硬、为拼凑字数不知所云的习作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当下的习作教学可以从新视角出发,唤醒习作生命力,方可让学生习作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一、立足“求真求实”视角,把握习作灵魂

一篇有生命力的习作定然是来源于生活,是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佳作。脱离生活、架空于现实的作文失去了灵魂,如同行尸走肉。想在繁星般的众多习作中脱颖而出,求真求实是第一策略。

“真”“实”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日常,需要学生用敏锐的五官去察言观色,抓住写作之源。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培养观察能力,笔者启用《一瞥》这样的观察练笔,引导学生发现、积累身边的真实素材。

首先,教师需要收集真实素材。笔者用手机拍下了学生在课间操做操的一瞬间:集合整齐的站队、升旗仪式庄严的敬礼、做操时整齐的动作……当孩子的视角集中到某个细节,当细节被放大时,他们能观察到平时所忽略的。“只见他伸长了脖子,目光追随着护旗手的脚步来到升旗台,眼神透露出一股自豪的光芒……”“她踮起脚尖,生怕前面的同学挡住她的视线,把头歪向一边……”学生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捕捉印象深刻的一瞬间,将其记录下来。观察练笔,一周两次,不要求成篇,只写片段,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求真求实获取素材,观察的全过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写出的习作具有灵魂的力量。

二、立足“创新想象”,注入新鲜血液

立意新、想象丰富,是优化习作、提高习作质量的第二关键因素。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创新想象,能让习作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习作生命力。

1.想象激发创作,拓展空间

客观事物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只有勤于思索的人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一旦熟练地掌握了方法技巧,才会有意识地调动丰富的记忆,实现有价值且新颖的想象。要教会学生有意识地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展开丰富想象。比如,遇到考场习作《风波》,学生写作时是静悄悄的考场,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此时就需要学生唤醒记忆,想象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脑海中回放情节,最终完成写作。适当的想象拓展了习作空间,从而使习作内容不再局限于写实记事,而是变得丰富多彩,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联想激发创作,丰富表达

习作的生命力还体现在语言文字表达丰富和准确,这样才能打动读者,促使读者展开想象。指导学生描述事物时,发挥想象力并恰当运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妙语佳句,反复诵读,力求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将优美的词句运用于习作中,丰富文章的表达。一旦学生的联想力丰富了,文字就会充满童趣而又让人印象深刻,习作才会显示出生命力。

三、评赏有节有度,激发习作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笔者认为将“批改”转化为“评赏”更符合小学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并适时地表扬,评赏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评赏有节有度,既能激发学生热情,又能促使学生进步。

1.评语有的放矢,富有激励性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既要有从整体宏观角度写下的批语,还要有从部分微观角度进行的评价。这些评语要有针对性,有重点,不要不着边际,也不要面面俱到。要针对具体内容评价,不要说空话套话。多用激励性、商榷性语言。对作文确实存在的毛病,可以婉转指出,也可以直接点明,不可模棱两可。

2.巧用评赏符号,促进修改

教师用批改符号给予启发点拨,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大多数能自行更正过来的,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更正。这样,学生的病句和错别字重犯的概率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教师采用符号评赏法,减少一字一句批改的工作强度,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3.同伴相互评赏,树立自信

让学生当小老师,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延伸,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让学生在他人的习作上圈点出“精彩语句”,写下自己的评价,互相学习优点,共同进步。学生更喜欢接受来自同伴的评价和建议,同伴的赞赏能使其信心倍增。

在有节有度的评赏方式下,既能保证学生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又能提升修改作文的水平,这是唤醒习作生命力的又一法宝。

实践证明,从“求真求实”“创新想象”“评赏节度”三个视角出发,重新唤醒学生习作生命力,可以让小学习作教学达到一个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2]贾志敏.小学作文教学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