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格言》教育思想研究
2020-07-23张志霖
张志霖
摘 要:《庭训格言》是中国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包含政治、军事、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于皇子们的日常教诫,希望众皇子们能够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庭训格言》;教诫;文化
《庭训格言》是雍正皇帝追忆其父康熙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对各位皇子的教诫而编成的著作。内容包括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等等。因为这些话皆是康熙皇帝教育自己亲生儿子的日常话语,所以在内容上显得真实、具体、生动,没有不必要的掩饰。康熙皇帝是一位勤勉好学、多才多艺的皇帝。但由于满族统治阶层的逐步汉化,母亲也是汉人,所以康熙皇帝其实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帝王。
一、家训的重要性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由氏族社会想家族社会过度的变迁,家庭是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法对于国家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国法只能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而对于家族社会中的家庭而言,家训则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中去,对于每一个家庭的发展和维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要想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行为规范来家族中的成员。
“家训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家训文化”陶冶着人们的情志,感化着人们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格理想、心理变化、风俗习惯和精神特质。“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进行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包含散文、书信、格言和诗歌等多种类型。在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文化被后世子孙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学习和研究家训并且充分利用家训中蕴含的智慧,对于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时期,家训是人们向后代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的重要方式。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和高门望族等等几乎都有教育子嗣的家训流传于世。虽然中国古代的家训的内容中包含着一些在现代社会不值得提倡的旧伦理、旧道德,但其中却也不乏富有智慧的远见卓识和真知灼见。比如精忠报国、勤俭持家、修身养心等等,这些家训富含古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和人生智慧,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现在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庭训格言》关于行政方面的教育思想
君主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康熙皇帝认为“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 [1]自己作为君主,要想推行某项法令,只有君主自己身先士卒,自己先做到,其他人自然而言地就能跟着做。康熙皇帝还举了吸烟的例子,认为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危害,但很多不好的事情却多由此而产生。如果要想禁止别人吸烟,而君主自己却还在吸烟,怎么能够服众呢?因此康熙皇帝就带头禁烟。
重视礼在行政事务中的应用。有若认为,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古代先王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中,这一点非常好。但是如果为了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节加以限制,也是不行的。康熙皇帝對这一点深以为然,并且认为“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 [2]礼节是用来区分尊卑贵贱的,而和谐则是用来沟通感情的。礼节严格则尊卑有序,感情沟通则上下通达。治理国家就是按照这个道理来的。
君主应该善于纳谏。三藩之乱的时候,永兴地区战事胶着,消息不同,康新皇帝内心非常忧虑,并且不自觉地将心中的忧虑表现在了脸色上。有一次议政王大臣进宫开军事会议,完毕之后,有个叫毕立克图的大臣单独留下对康熙皇帝说,看到皇上最近面有忧虑之色。让皇上要相信政府军足以平定叛乱。希望皇上能和清太祖、清太宗一样,对于军事方面的事务,要成竹在胸,无需忧虑。康熙皇帝听后,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不过几日,永兴地区的捷报就到了。据此,康熙皇帝认为“朕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礼,朕即嘉纳。” [3]作为一名君主要善于纳谏。
对于下人,不可过严,也不可放纵。康熙皇帝认为“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 [4]康熙皇帝甚至看到有些下人“因稍有勤劳,些许施恩,伊必狂妄放纵生一事故,将前所行是处尽弃而后已。” [5]有鉴于此,康熙皇帝认为对于下人的那些小的过失,能够宽恕的,就应该宽恕;而对于那些不可宽恕的,当时就应该进行处罚。如果不能及时处罚,过后回想起来,经常处罚下人们就不敢与君主久待在一起了。并且认为这是“使人之要”,皇子们应当用心记住。
君主应禁用宦官。康熙皇帝认为“太监原为宫中使令,以备洒扫而已,断不可使其干预外事。” [6]对于太监的管理要严格。在皇宫中的太监,是严禁外出的。即使有个别请假外出的,晚上一定要回来。即使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也只是听候使唤,家常说笑,从来不与他们讨论国家大事。
三、《庭训格言》关于军事方面的教育思想
君主应该随时随地保持镇定。三藩之乱的时候,当时的清军主力都已经外出征战,康熙皇帝处理军务,无论遇到多么紧急的事务,都一直保持镇定。尤其是外表故意表现出来很冷静沉着的样子。甚至为了安定人心,每天都要出外游玩,骑马射箭。此后不久,三藩之乱被剿灭。后来回忆这段往事,康熙皇帝认为“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7]三藩之乱使康熙皇帝进一步反思总结认为君主应该居安思危。[8]
作为将领,应当身先士卒。康熙皇帝认为“为将之道,当身先士卒。” [9]以前噶尔丹率兵追击喀尔喀,闯入边界。康熙皇帝御驾亲征,由于战线过长,粮草供应不上,遂传令各营将士,每天只吃一顿饭。就连皇帝本人也是每天只吃一顿饭。
军队应当经常训练,而不能让军队安逸下来。不能让军队习惯于安逸的生活,只有让军队不停地训练,让军队的队列严肃整齐,互相熟悉。白天作战,互相熟悉;夜晚作战,不会发生混乱。“如是,则战胜攻取,有勇知方。故劳之适所以爱之,教之以劳真乃爱兵之道也。” [10]让军队勤加训练,其实是真正爱护军队士卒的做法。而且,“不但将兵如是,教民亦然。” [11]教育民众,也不能让民众过于安逸。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武备。对于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康熙皇帝认为“我朝旧典,断不可失。” [12]康熙皇帝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很多老前辈的衣食住行都遵照清朝早期的制度,没有大的变化。后来在中原居住的时间长了,很多满族人沾染了很多汉族的生活习惯。康熙皇帝认为金朝和元朝的统治者就是因为深入中原之后,沾染了很多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导致军事素质下降。遂担心如此发展下去,会降低八旗士兵的军事素质,因此时常教诫八旗子弟军事训练“诚为我朝之首务,命尔等人人紧记,著意谨遵故也。” [13]
康熙皇帝认为清朝自开国以来,“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伐暴安民,平定海内。今朕上荷祖宗庇荫,坐致太平,岂可一日不事讲习?” [14]军事力量是清朝定鼎中原,平定天下的关键所在,康熙时代承平日久,更应该注重军事训练。因此对于众皇子的军事技能的训练,康熙皇帝都要亲自督查,检验众皇子的军事水平。并且多次告诫众皇子“周礼以射法治射仪,然则古圣经书射以垂训,历历可鉴,习射上功,宾兴择士。况我国家,立德立功,振兴要务,自当严加训练,多方教谕,不可一刻废懈也。” [15]要求众皇子要牢牢掌握军事技能,切不可因承平日久,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四、《庭训格言》关于学习方面的教育思想
尽信书不如无书。康熙皇帝认为在读书的时候,要做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16]董仲舒曾经认为刮风不使树枝作响,下雨不打碎土块,就可以称之为太平世界了。康熙皇帝则以此为例说,假如真的使风不鸣条,那万物怎么能受鼓动而生长呢?假如雨真的不击碎土块,那么田地该怎么耕种呢?并且认为这些说法“俱系粉饰空文而已。” [17]像这种类似的文章也都是不能信以为真的。
养生和治国理政的道理都在圣贤的经书之中。康熙皇帝认为“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 [18]因此,康熙皇帝要求皇子们都能够熟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道理都在这些经典名著中。认真学习这些经典名著胜过学习其它各种旁门左道的的学问。
学习时应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康熙皇帝说“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 [19]康熙皇帝比较推崇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问题,康熙皇帝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并且从年幼时就是这样,每次看到年长的人,必定请教他过去经历过的往事并且深深地记在心里,不会自以为是而不去请教别人。康熙皇帝还认为“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20]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喜欢问问题的人,即使是非常粗犷的人,只要他的话言之有理,那么康熙皇帝也会用心听取,并且举一反三,追根朔源,用心记住它。并不会因为感觉自己学问很多,聪明过人而骄傲自满,不去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要能够坚持学习。康熙皇帝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学业应该每天都有所精进才可以,才算没有虚度时光。“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 [21]因此,在学习的开始,就应该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永不退缩的信念。倘若在學习的时候,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永不退缩的信念,那么学业一定会大有长进。
学习的一大关键要素是有志于学习。康熙皇帝认为孔子一生都在坚持“志于学”。而且还能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学而不厌,这可能就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了。古代的圣贤和我们都一样,都是普通人,为什么自己就甘心放弃,而不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呢?只要有志于学习,立志成为圣贤,就一定能够学有所成。因此,“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22]
应该重视学礼。康熙皇帝认为“礼之系于人也大矣,诚为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 [23]认为礼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品行,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工具。大至国家的重大典礼,小至人们的生活起居都需要礼来进行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都要靠礼来维系,因此“动容中礼而天德备矣,治定制礼而王道成矣。” [24]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合乎礼仪,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至高的美德;社会安定的时候必须制定相应的礼仪,这样才能形成以仁治天下的局面。《礼记》这本书的传承者大概有十三家,其中尤以戴德和戴圣最为著名。
存天理,去人欲。康熙皇帝认为“学问无他,惟在存天理、去人欲而已。” [25]天理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善良的天性,人欲则是后天受到外界影响而形成的私心。因此要摒弃邪恶,坚持初心,深自反省,提防私欲。进一步坚持,就能够辨明天理,去除私心。
五、《庭训格言》关于生活方面的教育思想
康熙皇帝认为下瓢泼大雨的时候,决不能站在大树之下。以前很多老年人说过这个道理,康熙皇帝亲眼见过类似的事,要求众皇子们切记。[26]
有人说,世上的人都很喜欢安逸而不喜欢劳动。但是,康熙皇帝则认为人只要常常坚持劳动就可以知道安逸。如果安于享乐,遇到劳动就不能承受了。也因此,康熙皇帝认为“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27]
要善于与众人相处。康熙皇帝很不喜欢那些性格执拗,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那种性格执拗的人,别人都认为是好的,他却偏认为不好;别人都以为不好的,他却偏以为好。这种人看起来好像很正直,但是如果任用了这种人,肯定会对事业带来不好的影响。[28]
不要过多饮酒。康熙皇帝从小就不喜欢饮酒,康熙皇帝认为在一些重大典礼上,适度饮酒可以让大家都处于一种欢快的气氛中。但是如果沉溺于喝酒的恶习之中,就会非常不好。“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 [29]过多喝酒会让人心志昏乱,也有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在历史上为了防止饮酒误事,“是固先王因为酒礼,宾主交错,揖让升降,温温其恭,威仪反反,立监佐史,常以三爵为限,” [30]先王为了限制饮酒,设立了众多的相关礼仪和制度,用来约束人们饮酒。否则“富家子弟败家破产,身罹疾厄,皆由于此。” [31]因此,后人应当努力约束自己。
结语
《庭训格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家训著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详细记述了康熙皇帝本人的很多生活阅历以及所思所想。书中的内容皆是康熙皇帝教育自己亲生儿子的日常话语,所以在内容上显得真实、具体、生动,没有不必要的掩饰。《庭训格言》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重要著作,书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值得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注释:
[1]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3页。
[2]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4页。
[3]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6页。
[4]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4页。
[5]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5页。
[6]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5页。
[7]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5页。
[8]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5页。
[9]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6页。
[10]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6页。
[11]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6页。
[12]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41页。
[13]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42页。
[14]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42页。
[15]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42页。
[16]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5页。
[17]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5頁。
[18]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7页。
[19]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