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怀瑾家训: 父子之间不责善

2020-07-23玄圭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2期
关键词:天下人南怀瑾父子

玄圭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

南怀瑾是深受海内外华人喜爱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但在子女尤其是儿子南一鹏眼中,南怀瑾却不是那么严苛和“负责”,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

南一鹏是陪伴南怀瑾时间最长的儿子,从出生到25岁那年出国留学,他一直在父亲身边。父亲于他而言,是半夜起床带他去看医生的慈父,也是请他喝人生中第一杯咖啡的朋友;他会顶着烈日陪孩子参加高考,也会在南一鹏调皮捣蛋时“家法伺候”。南一鹏说,他这辈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亲从来没有缺席过,而且在那个几乎所有父亲都极其严苛甚至不近人情的年代,父亲对待他的方式尤其平和、平等。

父亲经常跟南一鹏说的一句话就是“父子之间不责善”,言下之意就是父子之间乃至家人之间,都不可要求过多。“责善”的“责”就是“责备”“求全”的意思,不责善,就是不要过分求好。南怀瑾也曾在很多场合阐述过自己的教子观,面对子女升学、高考,父母应采取“考得取最好,考不取也没关系”的态度。很多孩子为了应付考试,获得高分,被父母逼得拼命死记硬背,历史、地理和语文都一概死背,背是背熟了,考试也拿了高分,结果到了金门,他却不知道已经到了福建。

南怀瑾从未要求子女考多少分,读什么大学,他说父子之间如果责善,就会产生嫌隙。“父母对于子女的责任,只是将其教育成人,使他们能够站得起来,有了自己的前途,父母也就完成責任了。至于子女以后怎样报答父母,那是子女自己的事情。再见吧!人生本该如此。”这是南怀瑾经常对子女说的话。

其实,南怀瑾和子女的相处模式,是他自己与父母相处方式的延续。他八九岁时,有一天在书房里看书,父母突然吵起架来。当时南怀瑾看书正看得痛快,火气噌地就上来了,他往吵架的父母中间一站,说:“不要吵了!”南怀瑾父亲平时很严厉,母亲也很有主见,但儿子这么一吼,父母竟然都愣住了,停住了争吵。南怀瑾有点儿后怕,没想到当晚,父亲就告诉他:“你长大了,所以即便你犯错误,我也不会打你,做错了我就给你讲道理,如果是我做得不对,我道歉。”南怀瑾忍不住掉下泪来,父亲笑着,一边帮他擦泪一边说:“什么事都没有,去读书吧。”

父亲和爷爷之间的这个故事,南一鹏不止一次地听过,也慢慢明白父亲说的“我与天下人同亲,视天下人如子女,也视子女如天下人”的深意。南怀瑾心系民生,视天下人为亲人,难免对子女会有所疏离,这让很多人误会他根本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南一鹏对此却有别样的理解,觉得“父子之间授受,传授要有心,承接必有能。否则看似有缘,却是无分,名为父子,实同陌路。子若不教,就是授者无心,自然父子情薄;学而不解,就是受者无能,纵有门第书香亦枉然。”他一直都很接受父亲视子女为天下人的处世观,因为这与他一向推崇的“父子之间不责善”是相通的。除了要自尊自立,遵纪守法外,南怀瑾对子女从来没有望子成龙或者学历上的要求。更多的时候,他都是言传身教,父母阅读各种书籍,孩子自然就会坐拥书城;父亲经常拜访文人雅士,跟着去旁听的孩子,自然就得到了文化熏陶。

“父子之间不责善,父亲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智慧,不是生存而是存在。”南一鹏说,这是父亲留给他和兄弟姐妹的最珍贵遗产,也是他教育子孙后代的传家宝。

猜你喜欢

天下人南怀瑾父子
求人不识
求人不识
李鸿章其人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注重自己的仪态
“告密”也是慈悲
“告密”也是慈悲
历史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