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平台,构建“立交桥”式师范生教师素质养成模式

2020-07-23李杨

商情 2020年30期
关键词:立交桥教师素质第二课堂

【摘要】本科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切入点,阐述第二课堂平台对于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探析基于第二课堂平台的“立交桥”式师范生教师素质养成模式。

【关键词】第二课堂  师范生  教师素质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新形势下,要大力振兴师范教育,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我国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校深化师范生培养内涵、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相呼应,能够肩负教育重任的未来良师,应该是德能并济,其应该具备的职业认同、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是在长期和反复的教育、培养、熏陶和习得中逐渐养成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为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一、“立交桥”式师范生素质养成模式的含义

在新华字典中,“立交桥”(也称为立体交叉桥)解释为“是一种在大中城市重要的交通集合点建造的立体分层、彼此独立、可多方向行驶的现代化陆地桥”。在本文中,“立交桥”式师范生素质养成模式的含义是将道路立交桥概念运用在师范生的培养中,指在充分尊重师范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基础之上,依托第二课堂平台,从不同年级切入,分层并行、逐层递进,与第一课堂衔接,构建智育与德育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协同、理论学习与文化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与朋辈共进相呼应的四位一体“立交桥”式培养模式,实现师范生职前职后的无缝衔接,以适应现代化对于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本文“立交桥”式师范生素质养成模式基于第二课堂平台,与第一课堂有机联动,围绕师范生教师素质,聚焦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探索培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深厚的教育专业素养、扎实的学科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路径。

二、基于第二课堂平台,构建“立交桥”式师范生教师素质养成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破除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弊端,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

在传统师范教育体系中,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输出,实践课程比重偏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缺乏有效沟通与整合,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实践不足、模式单一等弊端日渐突出,多数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了大三甚至进入毕业班年级才有机会进行此类实践,导致师范生对教师岗位认知不充分、教学能力训练不够、综合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对称等问题,入职后存在职前职后脱节,严重延缓了其职后专业成长的步伐。目前师范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多也是在各种教学竞赛或是专业课程内临时组织进行的,缺乏长效机制。拓展第二课堂平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构建体系,将教师职业素养熏陶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师范生本科教育全过程,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

(二)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急剧转型和深刻变革的时期,社会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特征。大学生作为最具生命力的群体,世界观、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向,从认知、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因此,对满足自我实现的社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实现,个人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结合主体教育理论,把脉学生成长差异,了解学生发展诉求,引导学生激发参与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是对当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根本遵循。

(三)对接师范生发展精准需求,提升师范生教师素质

通过深化课程设置供给侧改革,强化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四个年级学生需求差异分层次教育,从职业认同到知识优化,从技能提升到岗位实践,逐层递进,将原本大四一年接触的职业体验拓展为大学四年全过程,不断提升岗位认知、专业素养胜任能力。基于此模式的培育,师范生在真正成为教师前就具备了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职前职后无缝衔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对于教师队伍的新要求。

三、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探索基于第二课堂平台,构建“立交桥”式师范生教师素质养成模式

本文探索基于第二课堂平台,构建“立交桥”式师范生教师素质养成模式,拟回归学生主体视角,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结合主体教育理论,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胜任为核心,聚焦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把脉不同年级学生在岗位认知、专业基础、能力短板、发展需求的差异,实行阶段性精准教育与持续性长效教育相结合,以此构建分层并行、逐层递进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将教师素质培养从大一抓起,从“认同、优化、提升、实践”四个维度,贯穿大学发展全过程。

(一)以职业认知为基础,增进大一学生岗位认同

刚刚迈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处于“探索期”,摆脱了高中学习“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在大学中迷失方向,就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导航。面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一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开展“走进语文”系列专题活动,让学生从语文“教人听话和说话、教人读书和写字、教人在听说读写中获得享受”的角度,感悟语文文化的魅力,增进对语文教师的职业认同,也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定位与方向。

(二)以专业拓展为抓手,优化大二学生知识结构

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和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也比较明确,进入“定向期”,在岗位认同基础之上,现实需求集中在破解将专业学习与职业要求更好对接的难题。针对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二年级学生,从“说好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的角度精准提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语文教师后备力量的基本素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应对语文教师国学素养需求,与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相互补充,完善知识体系,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浸润式熏陶职业素养,帮助“准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意识,坚定政治信仰,逐渐积淀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并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念。

(三)以技能打磨为突破,提升大三学生实战能力

面向理论知识有积累,实战技能需打磨的三年级“发展期”学生,以道德、师德认知教育和教学技能提升为其护航。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师德规范,不断增强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挖掘校友资源,传递一线语文教师备课讲课经验,特别是解读文学文本理解、语文作文教学等当前语文教师泛化存在的难题,同时以各类赛事为依托,将专业理论付诸实践,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帮助师范学生查漏补缺,检查当下“准教师”与“真教师”目标的差距,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为 “真教师”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岗位实践为外延,强化大四学生职业胜任力

经过三年积累,大四已经进入“冲刺期”,是职前的最后培养阶段,以实际岗位锻炼和心理辅导为其领航。利用现有中小学文化实践基地,让毕业班年级师范生走上讲台,从观摩讲课到模拟讲课到现场授课,从书本走向讲台,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受职前与职后的变化,着力补足短板,提升就业能力。辅之以就业心理调节,引导其始终保持自信和动力。

四、结语

“立交桥”式师范生素质养成模式,基于第二课堂平台,打破了师范生教师技能“课堂”养成的传统观念,在兼顾教师岗位素质共性要求与尊重师范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从不同年级切入,开展专题化第二课堂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本科毕业离校,从“认同、优化、提升、实践”四个维度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浸润式熏陶职业素养、沉淀式累积专业素质、动态式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意识,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素质,实现师范生招生培養与教师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师范生职前培养与新教师职后适应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高扬,赵微,杨松宁,唐莉.基于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管理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8(25).

[2]何洁芳.如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培养应用型师范生——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8(13).

[3]刘华清,高瑞娟.以第二课堂提升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J].学理论.2017(01).

作者简介:李杨,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德育)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立交桥教师素质第二课堂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