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应对
2020-07-23刘伟华
刘伟华
【关键词】疫情 全球供应链 制造企业 供应链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疫情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及制造业供应链有哪些表现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发展非常迅速,新增病例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确诊病例。欧洲疾控中心(ECDC)在6月11日发布报告,预测未来数周欧盟国家可能出现新增病例数的上升。特别是印度及南美、非洲等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尽管报告病例不多,但这些国家人口基数大,由于医疗水平、社会发展条件等限制,实际情况可能比报告数据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增长,短期内无法消除的危险。
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作为反映制造业景气的重要指数,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rs' Index,PMI)今年以来呈现明显的波动。总体来看(如图1所示),受疫情全球暴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20年2月份,我国的PMI指数仅有35.7%,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创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新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进程加快,3月份的PMI指数恢复到52%,上升了16.3个百分点。4月份的PMI指数为50.8%,5月份的PMI指数为50.6%,虽然比3月份略有下降,但也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由于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多个经济体经济下行嚴重,全球经济萎缩;加上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形势出现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另外,据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如图2所示),5月份PMI较上月回升2.9个百分点,但保持在42.4%的较低水平,连续4个月运行在50%以下,显示出全球制造业萎缩的趋势,制造业经济增长动力有待加强。因此,中国的制造业PMI指数虽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对于产业的冲击逐步由中国的内部冲击演变为内外双向冲击。疫情发生后,受人流受限、商流抑制、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不少产业受到明显的冲击,其中受损产业主要包括:一是与居民出行相关的产业,例如旅游、餐饮、住宿、交通、会展、文化娱乐等行业呈现断崖式下降,居民消费减少导致需求锐减。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一些典型的行业如物流企业、来料加工等行业影响较大。三是全球进出口相关的产业,尤其是疫情冲击了全球多个重要经济体,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典型代表,中国的进出口订单被大面积取消,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产业受损严重。总体上看,这些冲击逐步由中国的内部冲击演变为内外双向冲击。
中小企业遭遇严峻挑战。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受到疫情的影响,2月中小企业PMI急剧下降,新增订单明显减少,加上资金链本来就非常脆弱,运营产能不确定,现金收入的急剧下降、以及传统的三角债问题,导致近70%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餐饮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风险。其中现金流不好、经营不稳健的中小企业遭遇严峻挑战,由于抗风险能力差,难免会面临破产危险。根据天眼查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企业大数据》,2020年前三个月,超过46万家企业在此期间注销或者吊销,以外贸行业为例,前三个月有2.6万家外贸企业注销、吊销。
全球疫情的不断恶化使出口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对中国出口供应链产生了不小冲击。2020年1-5月,中国货物出口贸易总额为61989.4亿元,同比下降4.7%。从出口地来看,超过10万例的19个国家如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英国、西班牙、秘鲁、智利、意大利、伊朗、法国、墨西哥、德国、土耳其、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南非、加拿大中,2019年我国对其出口额占比分别为16.8%、1.4%、2.0%、3.0%、2.5%、1.1%、0.3%、0.6%、1.3%、0.4%、1.3%、1.9%、3.2%、0.7%、0.6%、1.0%、0.7%、0.7%、1.5%,合计40.9%,这些国家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0年1-5月,除伊朗、法国、德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外,我国对其余14个国家的出口同比下降,依次为11.4%、6.1%、4.2%、22.5%、12.6%、5.0%、11.1%、9.1%、10.5%、6.3%、8.7%、21.2%、20.2%、9.4%,如果全球疫情得不到控制,至少40%的出口订单会受到影响。
从出口受损产业来看,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1-5月,肥料、船舶、鞋靴服装等、家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等多产业出口额下降,其中除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手机、汽车、成品油、家用电器外,其余出口重点商品出口额累计同比下降均超过10%(如图3所示)。其中机电产品、家具、汽车、高新技术产品、纺织物、服装、钢材、玩具均属于2019年中国十大出口商品类别。重点疫情国家的需求限制,导致我国商品出口受阻,出口供应链受到影响,出口额显著下降。
我国主要进口国受到疫情冲击,已对我国的进口贸易产生了影响,造成相关产业进口供应链原材料不足。2020年1-5月,中国货物进口贸易总额为53391.3亿元,同比下降5.2%。从进口地来看,超过10万例的19个国家如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英国、西班牙、秘鲁、智利、意大利、伊朗、法国、墨西哥、德国、土耳其、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南非、加拿大中,2019年我国对其出口额占比分别为5.9%、3.9%、2.9%、0.9%、1.2%、0.4%、0.7%、1.3%、1.0%、0.6%、1.6%、0.7%、5.1%、0.2%、0.1%、2.6%、0.05%、1.2%、1.4%,合计31.7%;2020年1-5月,我国对美国、巴西、印度、英国、秘鲁、意大利、伊朗、法国、德国、土耳其、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南非、加拿大的进口额同比下降,依次为4.5%、4.0%、13.6%、14.0%、8.4%、13.5%、60.9%、22.1%、12.2%、2.5%、3.8%、12.2%、24.1%、30.7%、35.2%,如果全球疫情得不到控制,至少30%的进口订单会受到影响。
在工业产品方面,2019年中国十大进口产品分别是:钢材、集成电路、汽车发动机、仪器、仪表、初级形状的塑料、显示面板、芯片、飞机及航空器、电子元器件、医疗产品。从2020年的进口受损产业来看,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1-5月,飞机、汽车、肥料、机床、成品油、原木及锯材、液晶显示板的进口额累计同比下降超过20%(如图4所示)。因此,可以看出进口额下降的产品大部分属于中国依赖进口的产品,这意味着我国主要进口国的疫情暴发,已经对我国的进口贸易产生了影响,造成相关产业进口供应链原材料不足,无法正常生产。
物流效率大幅下降,物流成本飙升,加剧产业链供需风险。疫情对全球物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航运、航空、海关等物流渠道纷纷受阻,由于跨境物流能力减少、物流时间加长导致物流效率大幅下降,进而物流成本飙升,加剧产业链供需风险。例如,在航运方面,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中国航运企业经营严重受挫,航运市场供需不平衡,中国航运景气指数跌至62.95点(正常是100点),进入较为不景气区间;中国航运信心指数仅39.05点(正常是100点)。此外,截止到2020年5月底,全球集装箱船闲置数量上升至551艘,合计运力272万TEU,闲置数量占全球总运力的11.6%,创下历史新记录。在航空方面,全球航空公司纷纷缩减航线和航班,甚至无限期停飞,国际航空运力下降了70%以上,导致航空运费急剧上涨,大量货物积压,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进出口业务正常开展。此外,疫情在全球的暴发使得各个国家纷纷加强海关对货物的检验检疫,提升安全防疫等级,导致清关时间变长,进口原材料不能及时投入生产,使得生产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出口的产品也不能准时到达客户手中,订单逾期风险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阶段性影响
依据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的特点,以及供应链影响的规律,本次疫情对中国供应链的冲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初至2月底):疫情暴发导致中国的出口产能不足与供应链中断,全球供应链出现短期的紊乱。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拥有世界上最长和最全的产业链条,也是世界制造业的供应链枢纽。由于疫情暴发,出口产能短期之内难以恢复,导致出口产能受阻,全球许多跨国制造企业原材料庫存供给不足,美国、德国、日本等跨国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受影响显著。
第二阶段(3月初至3月下旬):疫情在3月初快速暴发,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明显的不稳定现象。伴随疫情在发达国家如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暴发,发达国家先后采取了停工、停产、隔离、断航等措施,跨境物流通道受阻,造成中国出口的订单难以短期交货,甚至部分订单被取消。许多外贸出口企业难以承压,陆续出现了经营受阻的发展困境,甚至出现短期复工后又开始停工的状态。
第三阶段(3月初至4月中旬):全球疫情发展势头迅猛,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国面临产能恢复和国外需求锐减的双重压力。尽管中国制造业产能逐步恢复,但国外需求和产能的锐减以及难以预估的物流成本给中国进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商务部外贸司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达19.6%。因此,全球疫情带来的进出口环境恶化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中国部分制造业的供应链可能面临破裂、重组和震荡的危险。
第四阶段(疫情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期):当前中国已经在全球中率先走出疫情危机,中国经济进入真正复苏期,中国供应链开始进入竞争优势提升期。这一时期呈现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方面该时期中国经济产能快速恢复,此时采取有效吸引全球投资者策略非常重要,若能以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物流环境和投资机遇,中国在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服务等方面,可能会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不少国家主动的“锁链”“缩链”“断链”甚至“撤链”,导致全球供应链呈现复杂的战略调整和冲突,此时,中国采取正确的战略举措推动供应链开放、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应对疫情冲击,如何稳定中国制造业供应链
6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9%,发达经济体预计将萎缩8.0%,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萎缩3.0%。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协会、穆迪公司、摩根斯坦利、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也都纷纷下调2020年的全年经济预期。从疫情的影响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对全球经济和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仍将持续。影响的主要行业短期内集中于外需进出口相关的行业,长期来看,由于产业链的相关性和向上游的传导,也将进一步影响到内需相关的其他行业。因此,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仍需要高度重视。
全球供应链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市场、保增长、保民生,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然而,全球供应链恢复面临极大的挑战,4月11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Kudlow要求美国在华企业撤出中国,回到美国或者其他东南亚国家,美国政府负责全部的搬迁费用,同一时间,日本政府也宣布出资22亿美金推动日企撤离中国,意义非同小可,全球供应链可能将面临新一轮震荡和重组。因此,稳定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非常重要。
一是保证全球供应链开放。开放是保证供应链不中断的首要前提。宏观层面,全球应协同一致,加强抗疫联动攻关,有效降低关税,清除供应链障碍,确保关键的航空、航运、铁路等运输方式不中断。积极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价值,推动各国区域信任与合作,利用各国独特的资源、地域优势,加强区域性合作,打通产业合作全链条,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合作层面,面对疫情危机,从供应链长期合作出发,中国进出口企业要主动加强海外供应商的信任与关怀,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优先选择国际采购,确保国际供应链合作不中断。
二是保证全球供应链稳定。中国作为疫情中率先复苏的国家,要展现大国担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加强与全球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在航运、航空、关税、海关、商检、金融等方面的高级别磋商,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框架下开展非常规时期的贸易互惠,破除供应链上的制度壁垒,确保全球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三是保证全球供应链安全。鉴于全球疫情暴发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抗疫的长期性、复杂性等因素,要积极发挥联合国、WT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作用,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应急协同机制建设,构建全球供应链合作的应急机制、互惠机制、产能合作机制以及法律合作机制,加强高级别磋商,积极吸收各国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经验,加强供应链产能协作预警和风险监测,防范跨境物流中断,积极构建信息共享的国际供应链协同体系,防止全球经济大衰退。
国内产业政策层面。一是研究外贸供应链“固链”计划,出台非常规时期的扶持政策。鉴于当前进出口供应链受到全球疫情的显著影响,应采取“固链”计划,推出更强有力的措施扶持进出口产业发展。例如,在出口政策中,要深度调研外贸出口企业的困难与诉求,对可能出口受阻的订单进行信息沟通与协调,整合构建出口订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出口订单的国内需求转移,推动出口产能国内共享。在进口政策中,要出台相关税收减免,对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以及研发、生产、测试设备等进口物品,积极寻找国内替代和国产化,提高国内产业配套水平,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收购、吸引国外企业向中国转移,形成国内完整的产业供给体系。对进出口贸易企业,要在调费率、再融资、给补贴、保险理赔、进出口退税等方面上,实施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助力外贸企业恢复产能。
二是抓住消费回补窗口期,推动内需供应链体系分层优化。紧紧抓住消费回补的战略机遇,实施有效扩大内需政策,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新的扩内需、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利用项目拉动内需,促进国内产业的供应链系统布局。此外,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对供应链开展分行业管理,对于应急物资供应链,要优先进行产能保障和建设,对民生物资供应链,要确保产能平稳和充足供应,对战略性物资如粮食、石油等产品,要加强国内产能储备,谨防全球疫情带来的逆向伤害;对高新技术尤其是新基建建设相关的技术,要加强其供应链系统设计与优化,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整体体系建设,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创新机遇,促进供应链的创新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保障支撑,推动供应链金融与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供应链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当前的全球疫情暴露了供应链建设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保障制度问题。要积极把握新时期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重大趋势,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体系和平台服务体系完善。在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中,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发挥核心企业作用,分担缓解核心企业的业务压力,提升其主导供应链金融的意愿;要鼓励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赋能,鼓励核心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切入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协助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要积极发挥各类平台型企业(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在疫情防控中的有效供需对接和快速资源分配组织作用,推动平台服务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平台供应链监管体系,加快建设以平台为核心的高效供应链体系。
四是依托供应链升级战略机遇,加大供应链营商环境建设。当前,中国供应链发展正面临全球资金回流、供应商本土化、产业链升级、数字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应制定准确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规划,以稳定的运营环境和立足先发的产业变革趋势吸引国际资本和国际人才的关注,并通过外资市场准入、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稳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形成稳健的市场环境组合拳,构建高质量、高效率、透明化的政策供给体系,提供良好的供应链营商环境。
疫情危机后,如何加快推动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发展
第一,高度重视逆全球化影响,对制造业供应链进行长期系统布局。中国具有世界最完备的制造行业门类和配套体系,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受制于全球产业链的原有分工,制造业发展仍然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在半导体、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等高端设备方面长期依赖欧美日韩进口。此次疫情将给全球化带来严重伤害,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供应链要缩短,积极推行供应链本土化。疫情加剧了供应链脱钩,要注意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撤离速度太快甚至快过我们国内产业升级,也要注意其他国家考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而产生的中断风险,“去中国化”“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兴起发展可能成为今后供应链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影响因素。因此,一方面,要高度警惕少数发达国家利用自身资源、关键设施、核心技术及其他优势,削弱中国对供应链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另一方面,要以重点制造企业供应链为抓手,国家有关部门应认真梳理现有供应链体系、结构,深入分析供应链的各类主体、战略资源、变革趋势等关键因素,针对供应链核心问题与重大缺陷,进行战略性的系统设计与规划,着力完善和优化供应链体系与结构。
第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深度提升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在当前发达国家产业大面积停摆的情况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提升迎来了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深度研究中国各个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发布产业转型指南,引导产业创新转型,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链的补链、重整和提升,加强产业链集群建设,提高中间品国内替代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系统提升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要深度推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供应链企业融合而发展,鼓励制造企业要将供应链管理能力列入企業战略能力提升范畴,鼓励制造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能力,开展供应链产能系统分析,构建多源供应计划,提升应急系统组织与管理能力。
第三,加强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加强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布局。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中国供应链崛起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加快自贸区建设,利用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为输入国际优质资源和输出中国产品提供更为便利的国际环境。要加快国家磋商,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早日签署,与更多国家签订区域合作协定,高标准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合作发展。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发展中,要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强全球资源整合和海外建厂,了解欧美市场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利用中国产业复工环境稳定和优厚人才福利提升研发能力,构建人、研、产、销、供的供应链全球化布局。
第四,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建设,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弹性。系统梳理“走出去”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在全球供应链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以重点行业企业为核心,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供应链“备链”计划,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利用新基建建设契机加速构建智慧供应链体系。要在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关键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优先开展供应链弹性建设,增强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作者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导、系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项目编号:18ZDA060)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一丹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