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触经济的产业变革:图景、逻辑与展望
2020-07-23王凤荣
王凤荣
【关键词】无接触经济 新冠肺炎疫情 产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
本次新冠疫情的暴发是典型的外生事件,导致传统经济生活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引发“停摆”,而无接触经济则迅速发展。居民健康安全方面的需求催生了“无接触”式消费方式。据互联网平台美团外卖发布的《无接触配送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间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整体单量的80%以上;米面粮油、生鲜果蔬等超市类订单销售额同比增长40%,宠物生活、游戏设备和健身训练类的商品品类,成交额都同比增长了200%以上。智能机器人也可代替人力完成物资配送,用技术手段阻断病毒的传播。如,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快到目的地时,后台系统会将取货信息发送给用户。
“无接触+模式”也成为疫情期间多数社会生产活动的标配。国内数据智能服务公司推出的“线上生活”报告显示,春节期间,线上办公APP钉钉和Zoom新增用户增幅分别为703.11%和662.75%。这一趋势在节后复产复工中依然得到了延续。根据百度热度指数,节后远程办公搜索指数今年2月份同比增长491%,环比1月份增长317%。线下实体商店通过“云”方式获客,直播电商平台等新媒体直播经济主体、直播经济产业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战略新兴产业。
可见,新冠肺炎疫情触发的无接触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加速了数字空间的成熟和完善,推动政府、企业、个人全方位进入数字空间。那么,“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背后的产业图景和变革逻辑是什么,后疫情时代的无接触经济和产业发展路径如何?
无接触经济的产业图景与变革逻辑
当下如火如荼的无接触经济,从产业逻辑视角看,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从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到智能制造、共享经济,而今已在各国经济中鼎足而立的数字经济产业,疫情暴发和防治只是对其中的相关产业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换言之,无接触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特殊形态,是由疫情外生冲击产生的突发巨量需求与业已存在的相关数字化产业供给相结合应运而生的经济现象,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产业变革。
新冠肺炎疫情下“无接触”行为引发了产业冲击与产业分化。自疫情暴发以来,春节长假和居家隔离使人员不能复岗,造成不少行业停产和半停产,众多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1-2月份,受突发疫情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体上出现了较大的下滑,同比下降了13.5%,与2019年1-2月同期增长5.3%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农业行业,疫情冲击下的交通封锁、线下交易暂停等因素,导致一些地方的农产品出现滞销,而农村电商依托线上线下融合,整合匹配农户、总包商、分销商、物流配送等多种资源,快速打通产销两端,为各地“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生活必需品提供保障。在工业行业,口罩、防护服等关键疫情应急物资严重短缺背景下,制造企业运用数字化技术,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关键物资供需信息,全面构建关键物资全产业链,高效配置关键物资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实现物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链条优化。在服务行业,企业在疫情期间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品和服务模式,金融、零售、餐饮等细分领域还积极引入新技术,探索虚拟银行、无人零售、无人餐饮等新业态。
可见,在无接触经济中大显身手的产业主要有两大类型,即依托数字技术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融入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产业,其共性特征是数字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无接触经济产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基因):一是在产业技术方面,实现了产品的数字化和服务化,产品本身具有数据搜集和处理传输的功能,这在信息通讯技术(ICT)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数字化技术产品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与低边际成本特征,具体表现为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为吸引用户而进行免费、补贴策略所耗费的成本等,而当企业用户规模达到临界容量后,就会触发正反馈,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在产业组织方面,呈现组织结构的平台化,去中心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赋能型组织架构为主导。平台企业能够聚集无数个卖家和买家,能够极大地扩大销售品种,有效形成“長尾效应”,产生范围经济。三是产业营销方面,实现了渠道的电商化,开启网络线上销售的新模式。根据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 Law),网络的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速度增长。当网络用户超过某一临界点后,商业价值呈爆发式增长,实现网络红利。
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无接触经济,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资源关系,改变产业内和产业间的界限,已经并将继续重塑产业链和价值链逻辑。不同于传统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逻辑,无接触经济中的产业链条逻辑主要表现为椭圆形。首先,无接触经济产业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次序出现重构。过去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而随着大数据“赋能”,挖掘出消费者需求后,企业量身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产品。比如,今日头条就是借助人工智能对传媒产业的赋能,颠覆了新闻行业,精准对用户推送新闻、推送广告。依托于数字技术,生产线上的产品由规模化、统一化向定制化、个性化转变。其次,无接触经济产业间的竞合关系发生改变。传统的无相关行业可能变成竞争对手,如出租车公司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传统的竞争对手可能变成合作伙伴,如银泰(线下商店)与阿里巴巴(线上商店)。银泰与阿里巴巴的结盟,赋予传统的商店智能化,开启“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模式。数字技术能赋予传统产业上的不同元素更多自由的空间,为创新创造了可能。最后,无接触经济创新了产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模式。传统的价值链中以供给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消亡,以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正在出现。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是社群、平台、跨界、资源聚合和产品设计。与此相应,无接触经济的商业模式是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边界模糊的互联网下,通过供需双方形成社群平台,以实现其隔离机制来维护组织稳定和实现连接红利。
值得指出的是,无接触经济的上述产业逻辑也是数字经济的共性逻辑,是疫情冲击下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的产业供给基础。而从需求方面看,由数字技术革新带来的新产品,通常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如转变消费习惯等),导致不少消费者对这种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采取观望甚至拒绝态度。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短期来看,引发了巨大的“无接触”产业需求,进而成为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的“风口”;从长远看,“无接触”活动相对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是对环境生态的修正,相应地赋予“无接触”经济产业绿色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意义。当然,由于产业关联的复杂性,“无接触”相关产业的环境生态效应需要时间检验。
无接触经济产业展望
随着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后疫情时代正在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部分转成线下“接触”模式,由此无接触经济活动会减少,部分无接触经济产业发展可能会放缓,但依托数字经济和兼具绿色发展内涵的“无接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方兴未艾。
首先是大健康产业。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产业正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更加大了人们促进身心健康的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保健品、医疗物资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健康领域,科技与创新为健康产业赋能,借助技术呈现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形式,并不断向旅游业、家电家居等领域跨界融合,正在形成“大健康”产业链。第二,在线平台及相关产业。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在疫情期间应运而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带货方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后疫情时代,部分在线活动会转为线下,但随着线上消费、线上办公等习惯的养成和智能化技术、商业模式的涌现,“无接触”活动依然会是众多消费者和企业的重要选项。平台产业所具有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效应等优势,会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在线智能社区和智能城市在未来也将快速发展。第三,信息及智能产业。当前人工智能主要在2B端,主要用于制造业领域,而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全面走向2C端、服务业和家庭,大量的基础服务工作可能会由机器人来完成,结合中国巨大的产业基础,将释放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交汇更迭的关键时期,各个国家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性外部冲击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可能面临重大的调整。本次疫情的全球防控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大国”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战略机遇,特别是在高技术、先进通信、网络经济、医疗卫生、现代服务等领域,促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连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为此,以疫情触发的无接触经济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提出以下思考建议:
首先,完善新基建政策支持。新基建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智慧社会的新兴领域,同时也是以创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科技领域,具有高风险、正外部性等特征。因此,需要政府协调运用财政、货币、贸易、创新等政策手段,建立产业政策的相机调整机制,防止采用选择性产业政策导致“寻租性”或策略性创新,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保障新基建及其新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本次疫情导致的产业冲击和产业分化充分彰显了数字经济的魅力。在后疫情时代,应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技术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融入产业互联网生态,从企业主导模式向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消费者主导模式转型;推广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数字化应用,促进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在线旅游、互联网金融和分享经济等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数字化,以及农产品配送的网络化转型。
最后,提升数字化社会治理水平。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运用数字科技赋能疫情防控的应急管理系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为契机,应进一步构建完善与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思维相协调的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政府服务智慧化水平。一方面,加快数字化建设,提升数字治理效能,从疫情防控拓展到平安城市、应急管理、养老医疗、智慧社区、智能出行等公共事务领域。另一方面,突出数字化服务,提升政府服务便利性。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交换和实时共享。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实现相关事务在线解决。作为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关键,数字政府的打造,不但是政府转型本身的重要内容,而且对营造数字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异质性融资约束、企业并购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项目编号:71573159)和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金融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項目编号:19RWZD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②裴长洪、倪江飞、李越:《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18年第9期。
③霍景东、王敏、来有为:《无接触服务的发展模式和推广建议》,《发展研究》,2020年第3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