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苦战”

2020-07-23夏世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概论野草

夏世龙

《 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 》是崔绍怀博士的一部别具匠心的新著。這部学术著作以1924年以来的《 野草 》研究史料为研讨对象,从诗学、美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七个视角分别进行了再研究。毫无疑问,一个人要建构起这么庞大的学术工程,必然要经历一番持久的“苦战”。

一般来说,写一部关于《 野草 》的接受史综述并不难,难的是要把个人的考量和判断自然融入文中,使之成为有着作者鲜明烙印的接受史论。显然,该书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仅针对前人的《 野草 》研究成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使得本书的《 野草 》研究具有了开放性,成为《 野草 》研究领域的学术生长点。

在沈从文看来,写作《 野草 》时的鲁迅是被 “幽囚” 的,是被“思想的蛇”缭绕到脑中的。换句话说,《 野草 》是有着丰富的潜在意义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各个时期的批评者都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研究和判断,从而形成新的研究成果。但是,不管这些研究成果如何变化,其中仍有一些相通的内容,即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是建基于坚实的文献史料基础之上的。而从史料的角度来看,《 野草 》最富魅力的地方便是其个人化、情绪化和思想性。当然,这些特征在《 野草 》里都有着鲜明体现,如“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你是人!我且去寻野兽和恶鬼……” 等。《 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 》一书一方面从史料角度对这些特征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论证,另一方面将这些内在特征跟诗学、美学等大的研究视角相融合,这些都是该书的底色所在。当然,它们也是能够彰显本书价值的地方。

崔绍怀之所以不想局限于《 野草 》文本研究,而选择《 野草 》史论研究,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视野,建构“《 野草 》学”。以书中第二章“美学视野中的《 野草 》研究概论”为例,作者采用历时研究方法对《 野草 》美学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阐述了个人的观点。在这种一目了然的研究中,不仅可以让读者知晓各个时期的《 野草 》美学研究成果,还可以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于《 野草 》研究的影响。该书中的其他章节,大都有这种研究特征。因此,在阅读书中丰富的因人而异的各种论点时,也要有意识地考虑到其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也是《 野草 》接受史论或 “《  野草  》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对于书中那些精彩的研究成果以及作者中肯的评判就不多写了,读者可以自己研阅。在此,我倒想在书中那些论点的基础之上,谈些或许别人已经略有提及的感触。沈从文曾这样说《 野草 》:“从《 坟 》《 热风 》《 华盖 》各集到《 野草 》,可以搜索得出这个战士先是怎样与世作战,而到后又如何在衰老的自觉情形中战栗与沉默。……青春的绝望,现世的梦的破灭,时代的动摇,以及其他纠纷,他无有不看到感到;他写了《 野草 》。……”沈从文自身带有浓厚的“人性”因子,他看《 野草 》也是从人性和人情的角度出发的。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沈从文的话倒让我想得更多。大家了解鲁迅,很大程度上熟悉的是作为启蒙者的鲁迅。沈从文从人要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理解鲁迅,而我想从启蒙的视角一探鲁迅写《 野草 》时的心境。

我们知道,鲁迅年轻时在《 文化偏至论 》《 摩罗诗力说 》等文中已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追求,“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 “刚健不挠,抱诚守真”等。对鲁迅来说,这是一个自我启蒙、自我觉醒的过程。经历过持久的韧战,个性价值和启蒙意识渐渐内化为鲁迅精神品格的一部分,甚至它们已经渗透进他的每一个文字里。因此,如果从启蒙的视角来看《 野草 》,其中的自我言说、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矛盾思想等,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启蒙?在我看来,这种自我启蒙应该是启蒙者在启蒙之路上必然要经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野草 》可以说是鲁迅在经历着一场思想上的“苦战”。

以上所感是我在读《 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 》时想到的。当然,书中有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观点等着读者来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概论野草
留守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一束野草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一束野草
论转化医学的当代成果和未来前景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