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2020-07-23王佳
摘 要: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新余市作为江西省区域和人口小市,民营经济实力却在全省排在前列,其中必定有一定的经验和规律可循。本文首先梳理新余市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与成就,其次分析其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基于新余市的成功经验对江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几点启示。
关键词:新余市;民营经济;历程;经验;现实思考
一、新余市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余市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程,本文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新中国成立70年为主线,梳理新余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基础(1949-1978年)
地区经济发展与其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对于内陆城市来说,国家的经济发展体制对其影响尤为深刻。新余市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据《天工开物》记载有关钢铁冶炼技术表明,早在1300多年前新余就与钢铁结缘。1958年,因探测发现大量铁矿资源,中央在新余建设新钢公司。直到现在,钢铁产业仍是新余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奠定了新余工业立市的强大基础。新钢公司带动了相关民营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成为新余发展民营经济宝贵的劳动力资源。新钢公司奠定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优质的人力资本。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背景下民营经济蓬勃发展(1978年-至今)
(一)市场与政府的联合,曾创造出了中国民营经济中的“新余现象”
2005年,江西赛维LDK董事长彭晓峰将国外的光伏产业引进新余,迅速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赛维成了全亚洲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赛维LDK的推动下,新余市经济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潮,在当时被称之为“新余现象”。它为新余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厚實的土壤,培养了大量工业领域的人才,让企业家看见了新余发展民营经济的无限活力和潜在商机。
(二)民营企业在竞争中的蝶变,奠定了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石
新余市作为以钢铁为主导的工业城市,在去产能方面需做出较大调整,不能再以“一钢独大”的工业格局来支撑发展。2000年、2009年新余市成立了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沃格光电两家新型工业企业。这两家企业先后于2018年成功上市,分别成为新余新能源、光电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从新余市民营企业上市的情况来看,新余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在四小市中排在前列。
(三)民营经济活力的吸引,促成了民营企业衍生发展的高潮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中小民营企业不断衍生发展,民营经济贡献率较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拥有个体户38534户,从业人员96334人,注册资金61.05亿元,分别增长170%、2401%、204%;私营企业28502户,注册资本2990.96亿元,分别增长700%、7177%,其中,外资企业149户,注册资本37.75亿美元,分别增长264%、2997%。
2018年新余市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新余市经济贡献率为64.8%,在四小市中排名第一。民营经济已成为活跃度最高、增长性最强的经济形态,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再铸“工小美”新辉煌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二、新余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本文在对新余市民营经济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拟将其与解放思想、扶持龙头企业上市、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几个方面关系做出分析。
(一)良好的营商条件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方,尤其要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只有提高行政效率,在软实力上下工夫,通过“笨鸟先飞”,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来落户,实现“凤凰磐涅”。习总书记早期的经济发展理念对于新余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新余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从推行“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入手,实现新余市内各项服务项目统一办理,简化开办企业流程,从烦琐的各个环节审批不断简化,深化简政放权,群众只跑一次就能解决各项问题。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了开办企业的流程,缩短了办证时间,给新余市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新余市正持续推进“渝郎回乡”工程,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渝郎回乡潮”变成“产业发展潮”。
(二)可控的经营成本是要素支撑
企业经营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等。地方政府控制好房价、地租是保持民营经济稳定运行,留住人才和劳动力,创造活力城市的基础。首先,新余房价一直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波动。高房价会使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就需要更高的工资维持其生活水平,从而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因此房价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企业。虽然新余市近两年房价有所上涨,但相对于宜春、吉安、抚州等周边地市仍处于较低水平。居住成本低,是新余留住和吸引劳动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一方面原因;其次,为了吸引技术型企业落户新余以及孵化更多民营企业,政府在土地租金方面给予企业较大的优惠力度。比如一两年的租金减免或者优惠,以此降低企业租金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最后,在生产经营成本方面,对商业用电给予优惠。2018年新余出台政策规定各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物业、写字楼等转供电主体工商业用电每千瓦时降低8.05分。电力成本的降低对新余市民营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利好措施。
(三)产业聚集是有效途径
产业集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聚集能够形成产业间协同、合作,从而节省企业发展和交易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新余市近年来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资源的整合优化效果显著,尤其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形成大企业与小企业优势互补的格局。新余市目前形成了钢铁、新能源、光电信息和装备制造四大重点产业,并围绕这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吸引和聚拢相关上下游企业,在各大园区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光电信息产业园、在袁河经济开发区和渝水工业平台形成了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并在园区内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节省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各大产业园正在不断整合,发挥其产业集群效益。
三、对江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思考
新余市民营经济近年来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其经验做法对江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打造规模经济,形成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打造规模经济,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承担亏损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促进产业协同,实现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招商引资,建立产业园区。将江西省内相邻地市具有互补性或同质型企业引入产业园内,使企业能够在园区内部形成、建立和完善产业生态链条,实现规模效益。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能共享,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强化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产业间协同需以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为基础,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和交易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完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集聚。企业集聚发展不仅要依靠企业自身来实现,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尽快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政策上为中小企业民营解决信息匮乏、人才瓶颈、融资门槛高等一系列限制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让民营企业真正能够心无旁骛地走上从小到大的发展道路,为形成产业集聚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公司治理,推动自主创新
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是应对国际化贸易的必然要求。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省份,国际贸易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对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目前江西大多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权利太过集中,容易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分化。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相对于众多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来说,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能够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创新人才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一代人之治,由一代人才任之”,未来的竞争依靠的也是人才的竞争。一是创新人才交流机制。企业与政府可合力选拔出优秀人才,从党政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挂职,建立人才梯度管理制度,畅通政企人才交流通道。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做出重大创新和贡献的人才给予特别奖励,吸引国内外大批优秀人才到江西生根发芽,为江西民营经济发展做出应有之贡献。
(三)培育精神纽带,形成代际传承
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民营经济的可持续,依靠的是企业家持之以恒的奋斗和一代代后人的传承和发扬。加强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一是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艰苦创业,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事迹。二是强化企业家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江西省是我国红色根据地的发源地,为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們要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为企业家精神,用企业家精神引领江西省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强企业的代际传承。代际传承是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关口。一是尽早规划代际传承目标,这对于一些龙头企业或者上市公司来说更为重要,关系到企业的长久稳定。二是注重培养传承人的接班能力,着重培养企业接班人的企业管理能力和风险决策能力。三是建设好企业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搭建能够帮助代际传承的顺利过渡,帮助企业实现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曹二俚.钢城崛起十五年[J].辉煌二十年,1999:33-34.
[2]罗知.打造活力城市与新民营经济发展[J].新民营经济研究,2019(03):172-181.
[3]崔新健,杨智寒,郑勇男等.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状及其竞争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7(05):88-95.
[4]张京心,廖之华,谭劲松.民营企业创始人的离任权力交接与企业成长[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174-192.
作者简介:
王佳(1991.7- ),女,汉族,江西省永丰县人,助教,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