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23郭元阳
郭元阳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已经迈入了教育信息化新时代,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推进信息化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能够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它的意義在于有助于突破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顺应思政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但是基于真正达到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必须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整体来看主要包括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教学反思等环节。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避免随意性,不能反客为主,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教与学两张皮,忽略了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目的。它的应用需要坚持辅助性、适宜性以及实效性的原则。总之,思政课教师需要解放思想,不再敌视手机,而是利用手机,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得力帮手,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爱上思政课,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思政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3-0110-06
21世纪,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大数据等方面的大发展,标志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基于日益严峻的综合国力竞争,各个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最早提出“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此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各个国家的积极响应,陆续制定了自己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计划。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而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则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2010年7月,中国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肯定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影响,提出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要求。同时,《纲要》还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改革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中国教育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以期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突破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很多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授课形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讲完一整本教材,也有一些学校进行了专题教学的尝试,但是思政课班额大、人数多、教学实效性低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今天的大学生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上,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
信息技术应用有助于突破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当代大学生实现了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几部智能手机,他们带着多部手机进入课堂。手机里有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东西,例如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小说、游戏等等,还有微信、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等。无情的事实证明,我们是抢不过手机的,也许一次课或两次课,我们能够取得暂时性胜利,但是从16周或18周的课程来看,我们是要败下阵来的。我们曾经采取解决的办法:一种是在教室屏蔽上网信号,让学生无法上网,但学生可以在有网络信号的地方把想看的内容下载下来,再拿到教室上课时看;另一种是收手机,让学生在上课前把手机调成静音交到讲台上来,或者前面专门放一个手机收纳袋,收纳所有学生的手机。但很多学生不仅仅只有一部手机,他可以上交一部,手里再留一部,课堂上照样可以玩手机。上述两种方法似乎都无法实现阻止学生课堂玩手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现在我们换一种思考,不是敌视手机,而是利用手机,让它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得力帮手。所以,必须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推进信息化,运用蓝墨或学习通等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光明正大地“玩”手机,当然这个“玩”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为学习的“玩”,是参与课堂的“玩”。这种“玩”多了,课堂上学生就更容易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参与互动,参与课堂。这种“玩”的时间多了,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时间就少了,我们就能抢回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因此说,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顺应思政课学生的学习方式
2018年9月,第一批00后高中生进入大学,成为大一新生,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今天的大学生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使他们在获取信息方面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
信息技术应用有助于顺应思政课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成长于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具有“先天优势”。一方面,他们获取知识的速度更快、途径更多元化。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及时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及时关注焦点和热点问题,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其思想水平有所提升。他们具有灵活而跳跃、创新而开放的思维,他们思想独立,更喜欢自己来做思考和判断的主人。他们喜欢信息化时代交互式的沟通,并享受其中。所以,按部就班的听课学习和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对思政课课程质量的要求就有所提高。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加快节奏,他们乐于学习,但必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一些陈旧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而且教学方式也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沉迷于手机,势必会影响学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学生带来快捷的知识和信息,也使学生很大程度依赖于手机。有些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离开手机几分钟都不行,不把手机拿到手里就会出现心烦意乱的状况。同时整体上来说,网络环境既复杂又混乱,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有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反而受到了负面信息的很大影响。因此说,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顺应当代大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丰富思政课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
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已经有了充分认识。但是,由于受到固有思想和理念的束缚,教师仍然愿意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解放得不够。這种教育方式与90后、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严重脱节,必然会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实效性。目前思政课教师整体的现状是,对于信息化这一新生事物,他们接受得比较慢,还只是停留在作为一个概念理解的层次上,没有达到进一步掌握信息化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视频制作、课堂操控等理论知识的阶段。在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他们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教师上课只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其他应用几乎没有。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所持有的质疑态度,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包括专家讲座和技术培训。事实是,教师运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图片、动画、图表等,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立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教师运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也可以真正实践“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把师生放在一个对等的地位,进行学习交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一空间,师生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这一模式,QQ、微信,尤其是学习通、蓝墨等信息化平台,使多空间交流成为可能。在信息化平台上,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解惑、远程指导等等。这种平等的、实时的交流方式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说,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基于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整体来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前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要求课前备课的内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则要求课前备课的内容大幅增加,除了备教材、备学生,还需要备案例、备方案,制作微课,准备问题等等,提前设计好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中有两项工作既重要又较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制作微课和准备问题。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可以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关于思政课程的基础知识,根据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初中高中的政治课学习,基础知识不需要拿到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讲解,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在开课前录制完成整门课程的微课,并上传到信息化平台。根据教师的学习安排,每次课前学生通过观看信息化平台上的微课,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需要做的则是概括总结,集中解决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很明显,微课就是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的运用,既可以促使网络教学的优势得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又可以促使思政课理论教学普遍学时不足的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关于思政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学生自学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讲授,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带领学生共同学习。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成功运用的关键之一是问题的准备。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思想上拥抱信息技术,认识上主动接受信息化变革,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教学设计准备充分,是信息化成功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课堂教学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人手一部或多部手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占领手机这块阵地,使其成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而不是阻碍者。
一方面,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学基础知识,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师生广泛交流学习重难点知识,交流的平台就是蓝墨、学习通等。目前,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将这两个平台广泛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全面互动,互动方式包括在平台上举手、抢答、摇一摇、手动选人、小组评价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的特点选择互动方式。根据我的经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的互动方式是不同的,所以选择学生喜欢的互动方式很重要。在信息化平台上,教师还可以使用送心意功能和点赞功能,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交流。这样,思政课教师不易于与学生形成密切联系的问题,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另一方面,推进课堂管理信息化。高校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或中班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课堂组织管理是个难点,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难点。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师考查学生出勤情况的方法包括点名、提问抽查、最后五分钟答题交小卷等。但这些方法不是耗费老师很多时间,就是考察的覆盖面过窄,整体效果一般。而学习通和蓝墨云班课的签到功能,则可以使出勤考核变得快速和高效。例如在学习通平台上,教师可以设置学生签到的方式,普通签到、手势签到、位置签到和二维码签到,位置签到还可以对学生的距离给予较准确的定位。教师也可以设置签到的时间,一般几秒钟就够了。在学习通上,各位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一目了然。对于参与次数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关注他们一些,使其参与的次数多起来,提高参与度。平时成绩也一目了然,既快捷方便又公平透明。学习通上还有一个助教功能,教师可以选择有意愿的学生当自己的助教,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提高了课堂管理效果。学习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师生线上线下交流的互动性、课堂管理学生的有效性,都是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理性观察和矫正,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一直以来,教学反思都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凡是教学好的名师都很重视教学反思,并坚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一堂课结束后,优秀的教师一定会进行课后反思。教师方面的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学生理解程度等。学生方面的反思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问题的回答情况、调查问卷的填写情况等。一堂思政课成功与否,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反馈,它也是教师方面进行反思的依据。在学习通平台上,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测验、有关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等等,让学生在课后规定时间内完成。与传统的教学反思相比,信息技术应用后,学生作业、测验以及调查问卷的批改总结变得快捷又便利,也减轻了教师此方面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每次课后都布置小作业和小测验,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布置调查问卷,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处理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例如,有的章节内容适合以讲授法为主,而有的章节适合以讨论法为主,不能因为目前课堂互动性的强调而进行强调,而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尴尬讨论,既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又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实际上,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的一种重组、整合的行为,是一次很有成效的再学习。通过课后反思,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包括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制、教学创新、再教设计等,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有所提高,才能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或名师。正如不愿意和不擅于学习的教师教学生涯不会长远一样,不愿意和不擅于课后反思的教师,教学生涯同样也不会长远。坚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是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保障。
三、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基于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避免随意性,不能反客为主,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与教学两张皮,忽略了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最终目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辅助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一直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其度的把握非常关键。我们需要坚持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学需要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度。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不行,用力过猛也不行。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我们积极提倡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和底线需要守住,那就是保证教学的主体地位,技术的辅助地位,脱离“服务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则是无效之为。
对于教学来说,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与粉笔、黑板等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本质上来说,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为了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它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条件,是由人去完成这个“融合”,而不是技术。比如说,我们在改造一辆汽车的时候,钳子、螺丝刀和扳手等工具的使用,会使汽车的性能更好,但我们不能据此而说优化汽车性能的是钳子、螺丝刀和扳手等工具,完成这一优化的是人。在教学课件的制作方面,有的教师对动感效应的追求有些过头,对网络上一些动漫图片引用过多。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注意力只是被吸引到图片本身上,对教学内容反而关注不够,也无法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所以,基于信息技术辅助性这一原则,有些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可以表现的,就简单表现,不需要将其复杂化,既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是,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形式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对其过分追求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基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不能脱离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过分抬高信息技术手段的地位,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也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出现实用主义错误和尾巴主义错误,为了投学生所好,离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而去制造无用的“精彩”。因此,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角度出发,信息技术应用必须坚持辅助性原则。
(二)适宜性原则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不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技术与教学两张皮,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无法实现很好的融合。我们需要坚持适宜性原则,根据思政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课程特点、章节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等,选择信息技术的应用类型、应用方式、应用节点、应用时间等,以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适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要与教学相辅相成,与课堂相协调。一是与教学相辅相成。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它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通或蓝墨等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抢答、摇一摇、手动选人、小组评价等互动方式,与学生实现全面互动,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这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来进行知识管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以优化;学生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学习任务,比如微课的学习等等。另外,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多,可以用海量来概括,信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学本身承担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命,忽视这一使命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注定是失败的。所以,思政课教师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过滤信息和筛选信息。在教学中突出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围绕和坚持思想以及政治教育来开展思政课教学,这样才能使技术与教学相辅相成,否则两者注定背道而驰。二是与课堂相协调。信息技术在应用时,要与整个思政课课堂相协调,技术与课堂的关系应该是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强行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在思政课教学中,技术可以与之产生关联的方面包括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使双方实现协调一致。辅助性的原则告诉我们,课堂本身不能被技术的“风头”所超越,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在思政课课堂中,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應用信息技术。例如,关于教学资源,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其搜索功能,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教师上传相关教学资源。这样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扩大,思政课课堂的吸引力也会得到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也会得到提高。关于教学结构,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处于自由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这种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课前观看微课,课后完成调查问卷、小测验、课外阅读等等,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师“一言堂”情况的改变和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只有坚持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宜性原则,促进其与教学相协调,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任务的最优化。
(三)实效性原则
在信息化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所以,我们需要坚持实效性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思政课教学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就是坚持了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要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一是信息技术要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相比,教师掌握和操作技术的水平却增长较慢,他们一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边摸索边进步边提升。所以,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操作水平,从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实现技术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去单纯追求最新的信息技术,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肯定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技术应用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因为应用与教师技术水平不相匹配的信息技术导致思政课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那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二是信息技术应用要达到预期目标。不同的教学手段有不同的作用,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仍然有其重要地位,信息技术不需要强制性地应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所有的教学环节。没有绝对好的教学手段,也没有绝对差的教学手段,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我们在选用教学手段时,需要坚持实效性原则。例如在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关系完全不对等,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重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那就需要大胆地应用信息技术。再比如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大班教学,平时考核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做到很公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让学生平时的表现在信息化平台上一目了然,既促进了平时考核的公平、省时省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那就需要大胆地应用信息技术。因此,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否则适得其反。
目前,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推进信息化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42.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