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的新视野:基于地方感的探讨

2020-07-23方婕敏陈亚颦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验环境情感

方婕敏 陈亚颦

摘 要: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地理课程目标来看地理教学与学生地方感有着深刻的联系与交融,地理教学需要关注对学生地方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地方感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依据,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深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社区和家庭的深刻影响,在这些综合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学生特有的地方感和地方依附感。地方感是学生重要的认知经验构成,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地方感,也就有不同的地理学习知识、技能经验基础,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地理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凸显地理课程的地方价值与意义。在近今的地理教学中地方感已经不拘于“乡土地理”的概念,而成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方感;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方经验

一、地方感的概念

地方感是一个很抽象、不好具体界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地方感的构成要素包括:地方性知识、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性知识:别的地方不具备的自然特征、地方特殊产物、特殊历史、节庆、特殊人物都属于地方性知识;地方依恋:人们感到舒适和安全的情感,也就是人与地方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地方依赖:个人对地方在功能上产生依赖;地方认同:人经过与地方长时间的接触,并且把个人身份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自我界定,包括对待地方的意识、信念、感觉、价值观;人们把地理环境、地方文化和自我心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去起作用的总体表现就是地方感[1]。

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经验,其生活深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社区和家庭的深刻影响,在这些综合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学生特有的地方感和地方依附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具有对世界各自不同的認知。

二、地方感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理实践力,二是综合思维,三是区域认知,四是人地协调观念[2]。其中每一项内容又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水平。水平等级一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简单的熟悉的地理现象,在分析和调查的过程中获得较为简单基础的地理信息。水平等级二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给定的简单的地理现象,具备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际调查操作。水平等级三要求学生能够以给定的复杂地理现象为基础,进行分类观察和调查,并且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水平等级四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分析现实中的区域地理现象,在系统的观察和调查之后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管是到哪一个等级都要求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地理现象,都要求学生对相应的地理现象具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解相关地理现象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来自于课堂,还有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感。地方感不仅包括对地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包括学生对一个地方独特的情感和依恋。具有良好地方感的人会从联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把所学区域与自己成长的区域进行比较,区域或者说地方的独特性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视角,在比较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区域的认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关注学生特有的地方感。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在地理学科上的要求是: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地理学习与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所谓地方感主要是从人的感知、态度、价值观等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地方感是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对地方特有的情感,对所居住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居住幸福感和地方审美,学生对其成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情感联结,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在其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感知,这种认知是学生本身就存在的,并不是后天教育赋予的。地理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特殊情感中本身就包含对所处环境的热爱,会自觉承担起关心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责任,这与地理课程目标中的让学生形成理解自然发展规律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不谋而合的[4]。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感知上加以引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尊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形成全球意识。因此,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关注学生现有的地方感。

三、学生地方感的特点

(一)个体差异性强

在同一个班级里,由于地缘、民族、性别、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性[5],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感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在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成果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以及主体的能动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拿云南省来说,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又存在差异,甚至同一个民族不同的村寨都会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存在不同;云南还与多个国家接壤,或多或少会受异域文化的影响,那么学生的思维方式就会更加多元化,个体差异性较其他省份更强。这种差异体现在学生之间也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

(二)内容范围广

首先是从时间维度看,学生从出生之日起就与外界产生联系,从刚开始不会讲话不会走路对父母亲人的依赖,再到成长过程中对居住环境以及活动社区的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与居住环境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结,形成自己对于所居住环境一定的空间认知和价值取向;其次是从空间维度来看,学生接触的空间范围是很广的,小到从小生活到大的相对熟悉的环境,比如村落或者小区,大到自己居住环境所处的范围较大的空间,比如市,再大者学生的地方感范围甚至可以延伸到省和国家;最后是从学生接收信息、形成地方感的途径来看,学生不仅可以亲身接触自身的居住环境,包括亲身体验以及同伴间的交往,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以及老师的讲解,社区间人与人的交往更加方便密切,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更多样化,学生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了解更加全面,由此产生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学生形成地方感的内容范围广,几乎没有测量标准。

(三)价值潜在性

学生的地方感是在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是学生认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具有潜在性[6],因此,作为学生经验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感同样具有潜在性,这种潜在性的资源如果没有得到主体的能动的认识和开发,那么这种资源就是无法利用的,就是无意义的没有价值的。学生地方感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一个地方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非物质的,没有固定的测量标准,但是它又真实的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事和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善自己,获取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更好的存在于世界上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学生在形成地方感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理学习知识、技能经验基础,这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自身所特有的潜在的价值。学生地方感是以生命为载体的课程资源,建立在学生地方感基础上的地理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重组和整合,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凸显地理课程的地方价值和意义。

四、学生地方感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学生地方感重在强调学生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情感,是个人对空间在情感上的联结和依赖,不同于乡土地理主要强调人与环境在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鄉土地理使一个区域表现出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的特征,学生地方感是建立在乡土地理之上形成的对地方的情感联结,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不可测量,但是却存在潜在的价值,尤其是学生在地方感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理知识、技能基础,如果地理教学充分关注学生地方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地方感基础之上,那么地理教学必将是高效的。笔者认为根据学生地方感特点,对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需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深受居住环境的影响,具备自己思考的能力,对世界的认知存在自己独特的看法。外部环境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要充分考虑学生真实生活和学习的地缘特点,如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等都可以成为经验生发点,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特殊经验,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整个班级的学生。以云南省为例,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大省,地形复杂,深受居住环境影响,有的民族善思考,有的民族善实际动手操作,那么如果一个班上民族众多,教师就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差异引发共享,引导学生积极分享

学生即使来自同一个地方,成长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必然存在差异,接触知识并消化知识的方式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每个学生的经验都是其他学生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的资源,我们要利用这种差异性来实现经验的共享,最终达到促使学生经验生长,学会更好地学习。语言交流是资源共享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向同学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趣事,在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中,学生共享了对方的经验方法,并且产生辐射效果,促使自身经验成长。学生在对话题进行讨论尤其是分享自身居住环境时,会对地方的情感依赖再一次升华,由此更利于教师达到培养学生人地关系和谐观念的教学目标。

(三)补充、拓展教材,选取与学生地方情感联结的内容

教材作为教育内容的主要承载者,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是其他课程资源无法超越的,但是教材并不能包含学生学习全部的信息。学生地方感作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是课程资源的一种,能够对教材起到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并在补充和拓展教材的过程中使学生地方感进一步升华,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特别是在上区域地理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地方性知识,以地方性知识牵引出学生对地方的特殊情感,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且在经验泛化的作用下,面对同类学习知识时,能举一反三,达到理解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小雪,袁孝亭.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方感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05)35-36

[2]丁运超.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3):18-20

[3]王亚楠.“三观”(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在环境教育中的渗透[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

[4]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娇.试论将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D]现代教育科学,2007

[6]褚宏启.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猜你喜欢

经验环境情感
情感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台上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