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茶事

2020-07-23采薇

醒狮国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碧螺春茶事春茶

采薇

在二十四节气串联起来的岁月流转旋律里,始终弥漫着茶的一缕幽香沁人心脾。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是宋代文人生活四雅。茶雅俗共赏,是与文人雅士谈笑风生的博学鸿儒,亦是百姓日用不可缺的七件事之一。二十四节气茶事凝聚和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美学的智慧和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山间苍黄色的报春鸟枝头作声“春起也”,草木萌动。二月二龙抬头,兴云布雨以利丰年。惊蛰时节,喊山台上分外热闹。明代徐糊《茶考》记载:“喊山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茶场,致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茶农走在茶山路上,观望着茶树冒出的芽蕾,喜不自胜。

当一芯二叶立在茶树梢,茶人的山歌便响起。明代许次纤在《茶疏》中论采茶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明前茶是茶中的极品,少而珍贵,雨前茶则是茶中的上品。范仲淹曾作诗句:“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细嫩,但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对江浙一带炒青绿茶的茶农来说,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时节。

春茶里颇负盛名的当属“碧螺春”。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康熙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献,康熙帝见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碧螺春”。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七月采茶茶二春,秋风时节负芳辰

立夏,茶树腋芽、侧芽已成熟,叶厚色深,香味持久。台湾徐国玺所著《中华茶席艺术大全》记述:“武夷茶从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芽厚味浓,二春三春芽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茶之风味随节气的洗礼而变化无穷,每个时节背后的阳光、雨水、温度、湿度都是独一无二的配方。

小满时节,满树枝芽肥壮,绿叶更有光泽。四月二十六日,神农大帝诞辰。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是古时对茶的称谓。茶确实起到清净疗愈的功用,因而流传至今,驰名中外。

夏至,可采收一种果香茶——东方美人茶,亦称“香槟乌龙”“膨风茶”“五色茶”。据《台湾通史》记载,茶商柯朝氏曾于嘉庆十五年(1810),从武夷山带茶种在台湾试种成功,开创了台湾乌龙茶之先河。后來,几经改良,武夷岩茶在台湾演变成一种神奇的岩茶。细细观察,此茶有红、黄、白、青、褐五种颜色,美若墩煌壁画中身穿五彩斑斓羽衣的飞天仙女,所以茶人们也称为五色茶。这种茶的汤色明澈、橙红,由于这种茶受到小绿叶蝉叮咬留下花蜜、熟果的香气,滋味醇和、甜润、温柔,英国女皇品饮之后,赞不绝口,赐名为东方美人茶。

深情细品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立秋还处暑,茶农采收秋茶制成条索紧结的茶叶,茶中的多酚较高,能降血脂、祛暑气。秋茶特性瘦弱,味薄,不耐持泡,若要胜春茶,唯有精采。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茶农纪念“茶祖”的隆重节日。三国时期,孔明率军南征至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山中的瘴气而中毒。孔明夜间得到白发老人托梦,悟出以茶治病的良方。茶到病除,士气大振。孔明为了造福当地便在云南广植茶树,被后人尊称为“茶祖”。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重阳节登高赏菊,悠悠然泡一壶“菊普”,倒人茶盏中,观色泽黄褐明亮,品之滋味甘甜、温和清爽。菊花清热解毒,普洱茶性温和,两者搭配冲泡,能轻身益气、化食消积、平肝明目,对养生大有裨益。

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

小雪节气,窗外松风起,待红泥小火炉上汤三沸,正是蟹眼已过鱼目生之时,投茗器中,初人汤少许,使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三五故交围坐,茶香四溢。

冬茶量少,茶韵颇佳,香气馥郁袭人。烹茶以秋水为上,秋雨亦澄澈宜茶,梅水次之,雪水性滞而冷,不宜。茶事是可以亲力亲为的雅事,苏轼曾江边取水,贮月归瓮,煎茶听松,作诗《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茶席上,一盏汤色深红清澈见底的安溪铁观音,泛着兰花香,人口微苦,浓润回甘。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去春又来,茶事未了。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碧螺春茶事春茶
茶事春秋
春茶不宜贪尝鲜
记丁俊之教授的茶事人生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春茶不宜贪尝鲜
回到公元800年,探寻晚唐的茶事
也说碧螺春
鉴别碧螺春茶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