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约故人听啼莺
2020-07-23
浪淘沙·夜雨
梁 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赏析】
梁寅(1303-1389年)字孟敬,号石门,新喻县(今江西新余市)人,明代著名学者。世代务农,家贫,自幼聪慧,读书刻苦,屡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于是弃功名。元末,征召为集庆路(今南京)儒学训导,两年之后辞官归乡,隐居讲学。
这首小令写“夜雨”,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景融合,风格悠远。
上片描写“夜雨”惊梦的愁情。前两句“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欞”,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溜”,顺房檐流下来的水;“棂”,指旧式房屋的窗格。“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表明天气之寒。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而泻,寒气透入稀疏的窗棂。词人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接着写道:“愁如百草雨中生。”以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之景,来表现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发。这里,词人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出了“愁”之浓烈。妙在即景言情,情景相生,生动自然。接下来“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谁信”即难以置信,“翻”同“反”。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夜雨滂沱,声声入耳,词人犹如在旅店一样,睡不安稳,而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这里,词人的惜花之情不言而喻。特别注意的是,词人说“好梦”,而并没有说梦见什么,有意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引发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下片交代愁情产生的缘由。词的换头写道:“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这两句承“惊梦”而来,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原来词人之所以会“愁如百草”“好梦先惊”,其缘由就在于担忧无情的夜雨使花儿凋谢。所以,词人急切地盼望“朝晴”,即早上快来,天气晴朗。其中,“只待”二字暗示了词人这一夜期盼的心情。夜雨过后,又如何呢?“彩霞红日照山庭”一句呈现出另一番光景,红日东升,霞光万丈,绚烂的阳光洒满山庭,不用说,这时词人的心情肯定也会随之一亮,愁绪顿消了。于是,词人在结句写道:“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这里,词人没有去写雨后的花儿,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写,但与花儿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上句“曾约故人”是点睛之笔,说明了词人昨夜因雨生愁,产生“花发恐飘零”的缘由。一个“曾”字说明了已经约定友人来此赏花。后一句写“听啼莺”,也许是无奈的结果。因为,一夜倾盆大雨,花儿飘零,既然如此,何不“听啼莺”,即可以和友人一道观赏黄莺,听黄莺那悠扬婉转的鸣叫。词作写到这里,我们不但感受到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的情怀,而且也感受到了词人此时此刻愉悦的心境。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紧密,层次井然。上片描写“夜雨”惊梦的愁情,下片交代愁情产生的缘由,层层推进,步步深化,展现了词人情感活动变化的过程。其次,情景融合,景生情,情生景,含蓄蕴藉。最后,悬念的设置,不但提高了词作的境界,而且引发读者的思考,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