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2020-07-23伍世安傅伟

江淮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

伍世 安傅伟

摘要:共享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实现闲置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方式,其引领的经济形态变革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系统梳理“共享经济”的内涵外延、发展动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张等方面的文献,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文献梳理结果显示,共享经济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尚处于概念的模糊界定期,共享经济理论框架还未成型,量化实证研究缺乏统一口径,实证研究缺乏相关参与者的界定及相应的数据支持。共享经济及其可持续性界定、治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以及与之相关的量化实证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共享经济;闲置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3-0044-011

共享经济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背景下提及较多的热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使用但不占有”成为共享经济最简练的表达。通过对共享资源特别是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解决了诸如产能过剩、城市拥堵、大众就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公平等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但共享经济同样遭遇发展模式不清晰、盈利能力遭质疑,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冲突不断等诸多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容易形成共享企业发展的瓶颈,走入误区、遭受兼并甚至濒临倒闭的边缘。在中央政府对共享经济“包容审慎”鼓励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共享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当前学界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共享经济所处的信息技术背景和经营环境,所依靠的基础支撑、运行模式、经营规则等方面均与传统经济迥异。因此,本文基于共享经济释义、动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文献综述,有助于克服实用主义或虚化淡化的极端倾向,夯实共享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分类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

在界定共享经济含义之前,需先理解“共享”内涵,共享并不等同于分享,也不属于“共富”。目前学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共享即分享,两者同义[1-3],或将“共享”等同于“共同富裕”。[4-5]

共享(Share)一词最早出自古英语“scearu”,意为“切割,剪切物体的部分”。在早期的研究中,共享更多的是一种分配方式的体现,Price(1975)将共享定义为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分配行为,即通过一种安排和分配方法,更好地实现对物高效的利用。[6]而牛津高阶汉英双解词典(2016)的释义则证明了这一说法,认为共享是一种在两人或多人之间针对物的分配形式。[7]刘凤义(2016),李雪娇、何爱平(2016)进而认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5][8]

共享经济的雏形发端于国外,最早可追溯到Felson & Spaeth(1978)所提及的协同消费理念。[9]Weitzman(1986)首次提出了分享经济的概念,即“与一个或多个人共同消费经济产品或服务”[10]。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Botsman & Rogers(2010)、Jiang & Tian(2018)、Matzler et al.(2015)、Schor & Fitzmaurice(2015)、Cohen & Kietzmann(2014)进一步将协同消费构建为组织、交换、借用、交易、租用、赠礼、互换等多种交易形式的体系。[12-16]进而Botsman(2015)首次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17]

但是,共享经济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18-19],虽然共享经济国内实践已逾五年,但对其概念的理解还需完善。[20]而其固有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使得共享经济的概念更加广义,现有定义较难准确描述[2],且共享经济在表述上存在“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两种表达,并且存在共享经济与协同消费混用的情况。[2]之所以存在定义上的困难,其源于对共享与分享、共享与共享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Price(1975)、Belk(2009)认为是否获得经济收益是共享与共享经济之间最大的区别。[6][21]根据何超等(2018)以及韩国分享经济政策报告(2016)的研究,提出共享和共享经济不可一概而论,共享是一种不计回报、非互惠的非经济行为,因而在商业性服务中使用这类单词不够准确[3][22]。陈宪(2016)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认为共享和共享经济是两个概念,一个是讲制度变革,一个是利用技术变革形成商业模式,同时共享经济虽以经济收益为核心,但也存在公益这一非核心的内容。[23]

从当前现状出发,学者们从协同消费、共享经济依靠的技术平台方面给出了共享经济的定义。Botsman(2013)基于对协同消费的认识,将共享经济定义为“为了货币或非货币形式的收益,分享空间、技能、物品等闲置资源的经济模式”。[24]Wosskow(2014)基于平台的角度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帮助人们共享资产、资源、时间、技术使用权的在线平台。[25]除了平台因素以外,马化腾等(2016)還认为该概念或多或少地涉及个人、闲置以及收益等要素。[26]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指南(2017)则从经济形态的角度提出了共享经济定义,即“共享经济主要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27]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共享经济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借用构成要素对共享经济进行定义,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2][20]共享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革新,对人们生活、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为共享经济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其发展对盘活存量、协同消费以及增进社会福利都具有积极意义,已有文献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虽无统一定论,但是对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利参考。

(二)共享经济的构成要素

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其运行模式大不相同,但也具有典型的要素特征。基于Stephany(2015)对共享经济内涵构成要素的整理,学界关于共享经济的内涵要素涉及参与者、闲置资源、使用权交易、网络平台、经济收益等,外延要素涉及规模收益、社会交往价值等。[28]

关于共享经济参与者。学者们认为低收入者是共享经济的主要参与者,Fraiberger & Sundararajan(2015),王颖、陈威如(2016)认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大部分可能为草根阶层。[29-30]Efthymiou & Antoniou(2016)通过研究希腊人加入汽车共享的意愿,发现低收入人群、环境意识强的人群参与汽车共享的意愿更强。[31]周业安(2017)认为,参与者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共享经济的规模。[32]共享经济有从利润分享、所有权分享逐步发展到经营分享,并最终会向社会资源分享领域迈进的趋势,涉及的参与主体也在发生变化。[33]

关于共享经济的交易基础。普遍的观点是基于闲置资源的使用权的交易,共享经济的共享基础是闲置资源。[34-35]因为闲置资源对于所有者来说价值很低甚至为负,但对于草根阶层来说价值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共享来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30][36]地球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不断上升的环保压力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更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37],而且闲置资源的使用权交易能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品生产,产生生态收益,有助于更公平地分配商品和服务,从而形成社会收益。[38]Rifkin(2014)、Malhotra & Alstyne(2014)、李飞翔和谭舒(2018)、史竹琴等(2017)认为,在共享经济中,闲置资源的所有权不发生改变,使用但不占有是对共享经济最好的表达[39-42]。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诸大建(2017)认为,既有个人之间闲置资源的共享(C2C共享),也有企业对用户的共享,企业用新的服务共享方式替代旧的产品销售方式(B2C共享)。[43]在综合成本整体上涨[44]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共享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ICT(信息和通讯技术)、LBS(卫星定位技术)等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共享成本、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使得闲置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45-46]何超等(2018)认为网络平台信任和声誉体系的建立、监管体系的设立和商业模式的设计构成了平台成功的关键因素。[3]

关于共享经济的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共享参与者普遍关注的焦点[47],Fremstad(2016)认为只要利益相关方的收益大于成本,共享经济就会发生。[48]Philip et al.(2015)、Tussyadiah & Pesonen(2016)、王家宝和敦帅(2017)、吴晓隽和沈嘉斌(2015)认为,闲置资源所有者短时让渡资源的使用权,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49-52],而Gansky(2012)、Botsman & Rogers(2010)、Schor & Fitzmaurice(2015)、Bardhi & Eckhardt(2012)、Lamberton & Rose(2012)、Bucher et al.(2016)、Edbring et al.(2016)、Hamari et al.(2016)、Richard & Cleveland(2016)认为,闲置资源使用者主要是想以更低的成本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37][53-60],M?觟hlmann(2015)认为共享经济中成本节约的程度与消费者的消费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61]Barnes & Mattsson(2016)通过专家德尔菲法,发现节约成本是人们参与共享经济的主要目的。[62]

关于共享经济的规模收益。周业安(2017)认为共享经济除了使用权交易这一特性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经济性质,即通过网络外部性获得的规模经济是共享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32]。

关于共享经济的社会交往价值。Botsman & Rogers(2010)将“社会交往”定义为本地化的交友,甚至是人际关系的拓展。[12]Guttentag et al.(2018)通过对Airbnb(爱彼赢)的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在共享房屋普及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63]但Tussyadiah & Pesonen(2016)進一步分类研究发现,与房主住一起的共享者喜欢“社会交往”,而单独居住的旅行者则呈现抵制态度。[50]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共享经济的普及和发展都是因为“社会交往”的因素,Bardhi & Eckhardt(2012)通过对ZIPCAR(共享汽车公司)的研究,发现“社会交往”不但没有起到重要作用,甚至使用者对“社会交往”呈抵制态度。[55]Bucher et al.(2016)的研究也显示,“社会交往”与参与人的相关性并不显著。[57]何超等(2018)也认为推动人们参与共享经济的动机主要是经济利益,社交等动机的作用并未取得一致结论。[3]

(三)共享经济的分类

根据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Gansky(2012)根据共享商业模式的不同,分为商家到商家(B2B)或商家到客户(B2C)的传统模式和客户到商家到客户(C2B2C)的平台中介模式。[37]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共享经济属于中介平台模式。 Botsman & Rogers(2010)将共享经济模式分为:一是“产品服务系统”,突出的是产品使用权交易;二是“再分配市场”,进一步突出的是二手资产的使用权交易;三是“合作生活方式”,突出的是时间、劳务等虚拟资产的使用权交易,如taskrabbit(共享任务平台)。[12]Ritter & Schanz(2019)提出了综合商业模式的分类框架,将共享经济分为四个细分市场:单一交易模式、基于订阅的模式、基于佣金的平台和无限平台。[64]Laukkanen & Tura(2020)将“B2C”和“P2P”商业模式细分为13种商业模式,分析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造可持续价值的潜力。[65]

根据共享的内容进行分类。Zervas et al.(2017)根据共享的内容不同,将共享经济分为物质的与人力的、时间的和空间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商业的和非商业的。[66]刘奕、夏杰长(2016)将商业和非商业性进一步分为盈利性共享和非盈利性共享。[67]麻省理工学院(2016)按共享的内容分为八类:对等市场、礼品经济、共同对等生产方式、团结经济或民主財富、协同消费、P2P借贷、众筹、车辆共乘。[68]

二、共享经济的动因

(一)参与主体的共享需求

共享经济不仅能够使消费者享受低价,也能增加社交机会。基于“社会参与需求论”,对社群意识的认同和增加社会联系的渴望,是共享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69]但Dubois et al(2014)基于银行的案例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通过平台建立的社会联系感到失望。[70]Fenton(2013)基于远程访问技术的研究更是指出,交易的双方通常再也不会碰面。[71]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观念的转变、共享的意愿、零工的模式、额外的收入、风投的加入是共享经济实践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11]Nadler(2014)[72]在博茨曼和罗杰斯(2015)[73]的基础上认为社会参与需求亦是主要驱动要素。

低收入人群对共享资源存在巨大的需求。从“经济萧条论”的角度,经济萧条时期,低收入人群更愿意追求共享资源,共享使用者多为草根阶层(grass-roots)。Cohen & Kietzmannn(2014)认为共享经济的产生与2008年经济萧条、购买下降、分享闲置物品可额外增加收入有直接的关系。[74]欧洲经济和社会协会(EESC,2014)的报告显示,对于汽车(Uber)、房屋(airbnb)等闲置资产的协同消费,反映了萧条时期消费者对于低花费和新的收入机会的追求。更有甚者如王颖和陈威如(2016)基于拼车等共享平台对收入低的人群带来的效用远大于收入高的人群的分析,直接将共享经济戏谑为“屌丝经济”。[30]

(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驱动

学者基于实践数据分析,认为节省开支、减少浪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共享经济的主要动因。尚晶和刘海英(2019)认为,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有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75]Demaily & Novel(2014)通过测算,指出共享经济能节省家庭日常7%以上的开支,减少20%的废物产生。[76]ADEME(调研机构)指出,共享物品占日常消费品的四分之一,使用共享物品替代并重复使用,可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Noland & Polak(2002)认为,车辆过剩下道路的拥挤是共享汽车产生的主要原因,故通过共享经济可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77]

基于“生态环保论”,博茨曼和罗杰斯(2015)则进一步提出生态环保是共享经济的主要驱动要素。[73]Heinrichs(2013)认为共享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78]Martin & Shaheen (2011)通过测算发现,共享经济下汽车购买需求下降了50%,购买需求下降将大大减少大气污染;通过实证分析温室气体与共享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二者显著负相关的结论。[79]Uber(2015)基于斯德哥尔摩数据的分析显示,共享汽车节约了3%的里程并减少了5%的汽车使用量。[80]Cervero et al.(2007)对北美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共享汽车可以显著减少行驶里程、汽油消耗和汽车购买需求。[69]马化腾等(2016)认为,共享能减缓对未开发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保发展。[26]Rourke & Lollo(2015)从可持续消费的视角,研究共享经济从行为变迁到结构化调整,再到可持续传承的消费变革,并构建了包括学习、迭代和可持续创新的完整研究框架。[81]但也有学者不支持以环境保护驱动论作为共享发展的主要诱因,Bardhi & Eckhardt(2012)认为参与共享的目的是节约生活成本、提高效率,对政治、环保等外部性因素并不考虑。[55]

(三) 低边际交易成本的推动

共享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基于“交易成本论”,互联网下的搜索成本、沟通成本、磋商成本等边际成本低[67],甚至能达到零边际成本的状态。[39]低边际交易成本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Rogers(2015)基于Uber的研究认为,共享汽车技术的出现基本上消灭了打车的搜寻成本,并极大地降低了服务的不确定性,还可为出租车司机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时机给予合理化建议,形成了由供需决定的高效率的匹配平台。[82]Golovin(2014)认为,共享经济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方面成效卓越,信息技术使得消费者能够非常容易查看到关于服务质量和价格的历史记录,而服务提供方也由于评价与其收入挂钩而产生优质服务的激励,从而降低了信息获得成本。[83]Henten & Windekilde(2016)认为在信息成本上,市场综合使用价格体系、管理层级报告以及命令流来管理信息、配置资源,共享经济则使用对所有参与者都开放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上述目的,而并不明确指定参与者的行动;在执行成本上,市场更多地依赖(但不限于)正式的强制手段,而共享经济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则主要依靠对社会规范非正式执行机制和互惠机制来解决执行成本问题,形成了激励相容机制。[84]Benkler(2004)从相对交易成本和动机分析,将可共享的产品定义为容量冗余的产品,且这些过剩的容量通过共享关系加以利用要优于在实体二手市场上进行交易,由此,交易成本的存在不仅造就了巨型的平台企业,而且形成了对原来市场的互补或替代。[85]Benkler(2004)进而认为两种产品及两种市场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是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理解共享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关键。[85]汪明珠和尹昊智(2016)认为,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是产权分离(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分工细化、交易费用(降低交易费用,甚至为零)、网络外部性(形成规模化效应)等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86]

(四) 技术的进步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基于“技术进步论”,刘奕和夏杰长(2016)指出了共享经济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67]Schor & Fitzmaurice(2014)进而解释了技术进步论的原因,即技术进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以点对点的方式连接,并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交互,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使消费者具备服务生产者的特征(产消者、消费商的出现),使闲置资产成为提供服务的工具,同时技术进步帮助和克服了信任、声誉等一系列制约共享行为的障碍,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5]吴光菊(2016)基于Airbnb和Uber的案例分析,认为共享现象的出现与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者的共同作用有关。[87]Tussyadiah & Pesonen(2016)基于短租的案例分析,认为共享经济的动力来自经济、社群、可持续的驱动。[50]王家宝等(2016)从与传统企业的对比中发现,传统企业的资源浪费、信用缺失、服务受限、流程复杂、系统冗余是共享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共享经济能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88]

(五)协同消费的发展

协同消费的集体化分配方式与共享经济资源分配具有共通性,协同消费领域可能是共享经济的另一个理论根源。[59]Felson & Spaeth(1978)提出协同消费[89],Belk(2007)基于协同消费的认识,认为共享指的是将我们的东西分配给他人使用,或者从他人处获得物品或服务为我所用的行为和过程。[90]Belk(2014)进而对共享经济进行了分类,具体包括捐助、转售、交易、借贷、租赁、赠予和交换等交易形式,并通过协调资源的获得和分配来收取费用及其他形式报酬。[91]协同消费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两个方面。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对协同消费的物品的所有权分析。Botsman & Rogers(2010)得出了协同消费下“我的就是你的”的论断,认为协同消费是一种超越所有权的交易活动。[53]Marx(2011)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权不再是消费者欲望的最终表达形式[92],Belk(2014)进而认为我们将步入一个“后所有权时代”。[91]Peck & Shu(2009)甚至认为消费者在不拥有某种物品甚至仅仅触摸物品时,也会产生 “自觉所有权”的体验。[93]Gansky(2012)从“使用但不占有”的角度,认为所有权重要性的降低是共享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37]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elk(2010)认为,供需双方的共享行为也能广义理解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共享经济的出现消弭了人与人之间同物质和财产等相关联的限制。[21]Lawson(2010)把这种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消费者称为“产消者”。[47]Schor & Fitzmaurice(2015)认为协同消费跨越了价值链,在个体消费者和小的服务提供商之间实现了财富的重新分配,而不再依赖“中间人”。[54]Lovelock & Gummesson(2004)认为协同消费主要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非已有的人与物的主体上[94],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将重新定义。[95]Canigueral(2016)则认为,从协同消费学说的未来趋势看,协同消费的价值应从使用者价值过渡到社会价值。[96]

(六)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根据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共享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共享经济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其有着历史学、哲学和经济学依据[97-99],这些理论不仅奠定了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共享经济的发展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基于“演化论”,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角度,将信息共享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黑客文化(实验室中的信息共享)、骇客犯罪(错位的信息共享)、创客运动(从信息共享到共享经济)。[100]马强(2016)从时间和技术维度分析,认为共享经济发展存在传统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三个阶段,以及共享信息从传统熟人之间免费发展到陌生人之间免费为主,然后开始收费,再发展到移动互联收费时代的过程。[101]张传洲(2016)亦从时间维度将共享经济理论分为传统共享经济理论和现代共享经济理论及其模式。[102]

作为新型经济形态的代表,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支撑,符合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基于“收入分配论”,由利益从不公平分配到共享的演变,通过共享利益能更好地解决劳资之间的矛盾,起到了促进技术发展和维持稳定的目的。[103]这是早期共享经济产生的原因。罗后清(2007)通过分析日本的共享经济发展变迁,认为劳资双方力量的变化决定了共享经济的发展。[104]代明等(2014)认为共享经济存在着闭环的重叠演进,即利润共享(侧重分配视角,体现企业内劳资协同)、收入共享(侧重交换视角,体现供应链企业的协同)、价值共享(侧重生产视角,体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资源共享(侧重消费视角,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四大共享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叠,关键在不同利益主体下的协同,从而实现共享。[105]

共享经济的发展符合“市场设计-匹配论”。在资源大量闲置的时代,市场设计和匹配理论为共享经济闲置资源的利用开拓了一条新的理论和实践道路。[106]市场设计和匹配方式,连同其交易的货币化特征是决定共享经济平台属性的最重要特征。[65]Dervojeda et al.(2013)认为,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拥有某项资源(资产或技能)的消费者与需要这种资源的消费者之间创建一个供需匹配。[107]李杏、江晴(2015)认为,通过市场设计匹配机制,达到闲置资源的稳定匹配,是一种比自由市场机制下的一般均衡结果更符合现实的均衡状况。[108]王颖、陈威如(2016)对共享下的供需匹配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共享平台是基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质量控制、時间对接、解决方案、定价规则的市场匹配,并探讨了加速共享平台发展的要素。[30]Rochet & Tirole(2006)、Hagiu & Wrigh(2015)在双边平台市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边平台MSP(Multi-ServicePlatform)学说,即在不同消费群体间进行直接交易的平台。[109-110]Cheng(2016)认为,共享经济从基础的双边平台市场开始,因第三方支付、设备提供商、广告商等利益相关方的加入,逐步过渡到多边平台市场,但目前从平台的角度研究共享经济的文献相对较少。[111]

此外,从公共管理角度分析共享经济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学者们认为共享经济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赵菊等(2019)[112]、南锐(2019)[113]等都定义了共享单车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郝雅立、温志强(2019)[114]则认为共享单车不仅具有公共属性,也具有经济和科技属性。共享产品是否应该纳入公共产品范畴,纳入之后,如何定位供给方,对参与主体怎么协调和管理,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共享经济下的共享物品(如共享单车)在公共物品研究主题之中逐渐显现,说明共享物品的公共物品特征研究可能是未来的一个热点,而McMillan & Woodruff(2002)早已预言网络媒体在私人提供公共物品中将起到重要作用。[115]

三、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问题。Malhotra & van Alstyne(2014)基于共享房屋的分析指出,一是短期住客可能因为个人素质、生活习惯等与房主发生冲突而造成一些坏的影响;二是短租的有利可图可能会影响长租市场的供给,对一部分需要长租的低收入群体造成很大影响;三是网络评论的不真实性是在线声誉评定的重要障碍;四是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缺乏基本保证;五是共享经济带来的自由职业者缺乏未来福利保障;六是过多的共享带来版权纠纷;七是当交易双方发生严重冲突时,平台责任缺乏规范。[116]Edelman & Luca(2014)以Airbnb为例监测了在线短租市场上存在的种族歧视情况,发现黑人房客在同等的房间质量上比其他种族多支出12%的费用。[117]李怀勇、张贵鹏(2017)认为,补贴刷单、用户粘性、共享资源不稳定、政府对垄断的监管、缺乏严格的审核准入制度、共享双方的人性不确定因素是共享汽车存在的问题。[118]

随着共享经济在各行各业不断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也从分析行业具体特征转而研究共性普遍性的问题,探索共享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管制始终都是共享经济企业未来增长的最主要障碍(Cannon & Summers,2014)。[119]刘奕、夏杰长(2016)认为政府对共享企业的监管、税收及不正当竞争方面的争议已愈演愈烈。[67]一方面,学者们认为管制有利于共享经济的有序发展。Demaily & Novel(2014)认为,实现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政府的规制,并认为税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工具,如通过生态税和规制来促进共享品的生态设计,使得公共交通等领域的效率增强,还能提高环境效益。[76]董成惠(2016)认为,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环境、劳工和社会的监管,会带来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120]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过度的管制会打击发展共享经济的积极性。Demaily & Novel(2014)认为,在共享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该鼓励其发展,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才适合运用如税收等财政工具进行规制。[76]赵菊等(2019)通过推演共享单车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认为共享单车作为准公共产品,应该创新监管机制,政府参与监管,市场主导监管。[112]

除了给政府管制提出了新的难题,共享行业的组织结构、制度保障、安全信任、供需错配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马化腾等(2016)认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按照传统行业管理理念监管,共享经济不利于行业创新;二是征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不完善;三是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影响社会参与程度。[26]刘奕、夏杰长(2016)认为,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包括消费者共享意识不够、既得利益集团阻扰、社会文化氛围不利。[67]米竞(2020)认为,共享企业中的不正当竞争导致消费者维权较为困难。[121]王锋(2016)认为,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包括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技术支持不足、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第三方信息平台有待完善。[122]张影强(201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认为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解决信任和安全问题,管理政策需要灵活适应共享经济发展、形成共享共治的新局面。[123]王长军、吴琼(2020)分析了共享经济供需失配的原因,发现非正规型客户是关键因素。[124]此外,员工也是影响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共享经济本身的独特性,其员工流动性高,如何建立忠诚度高的员工是未来共享经济发展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125]

四、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

如何应对和解决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马化腾等(2016)主张,从宏观层面上实现“监管”向“治理”转变。从认识层面上,进一步普及共享经济的理念和价值;从监管层面上,坚持包容性治理;从配套制度层面上,完善信用机制,加快共享经济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26]张影强(2016)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共享经济,在发展共享经济的同时注意对使用者信息的保密,建立共享经济的统计体系,完善工作机制,采取先行先试的方法,推进共享经济的协同治理。[123]南锐(2019)提出当前的治理属于碎片化治理,提出了整体性治理的策略,具体包括主体、目标以及政策的整合治理。[113]赫雅立、温志强(2019)提出了管技结合,政府、市场、用户共建共治的治理路径。[114]

也有学者从共享经济运营着手,优化共享经济经营模式。李飞(2016)认为共享经济要实施共享营销策略,才能实现长久盈利,进一步认为长久盈利的关键是实现每一方的价值和满意度,具体步骤包括:识别目标顾客群、选择营销定位点、组合营销四要素于定位点。[126]王博(2016)认为,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所有权分享和管理权分享推动公有制经济的共享式增长,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利润分享和所有权分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共享式增长。[127]Charbel et al.(2020)通过对巴西制造業使用金属自然资源的共享经济案例,认为将循环经济与共享经济相结合,通过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可提高共享经济的运营管理,同时认为新兴产业4.0相关技术在解锁产品开发的共享经济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漪(2020)则认为通过建立监管机制,执行反垄断法和优化机构组织是共享经济突破困境的主要路径。[128]Laukkanen & Tura(2020)对比分析了13种不同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类和概念框架,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可持续性和价值创造潜力,从而帮助经营者注意管理决策中需要考虑的关键点。[129]

胡拥军、于凤霞(2016)认为,法律与制度建设、政府与平台权责界定是共享经济平台治理的关键。[130]吴晓隽、方越(2016)提出要充分考虑新技术条件下产业的自我监管机制,建议建立政府规制的外生秩序和平台自我监管的内生秩序,同时新的监管模式应兼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地方性特征,并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131]孟凡新(2015)认为,未来网络交易市场的有效治理,需要合理确定各层治理秩序的边界,加强治理秩序的互动转化和治理秩序的应用扩展。[132]刘奕、夏杰长(2016)认为,要创新监管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共享经济网上信用平台,提供相关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解决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67]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共享经济已具备可持续指向。但国内外学者对共享经济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概念界定,故可将共享经济的概念界定为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内涵要素涉及参与者、闲置资源、使用权交易、网络平台、经济收益等,外延要素涉及规模收益、社会交往价值等。在动因上,经济性、技术性、环保性、社会性因素是共享经济的主要动因。关于共享经济可持续方面出现的问题,表现为政府监管、信任危机、文化意识、技术安全、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问题的多元化表明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且不同形式下的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亦不相同,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在对策上,学者们提出了宏观层面应实现“监管”向“治理”的转变,创新型治理是共享经济突破困境的主要路徑,也提出了“协同治理”“共建共治”等治理路径,但微观层面上还需进一步的细分。

(二)展望

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共享经济的可持续性、相关者互动、定量实证分析方面可能取得重要进展。在可持续性方面,有必要对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识别不同因素对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在相关者互动方面,有必要厘清相关者的概念及成本-收益关系,特别是共享经济下的全成本[133]与包括经济收益、生态收益和社会收益在内的广义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共享经济下相关者的互动及其行为取向;在定量实证方面,基于对相关者的界定,构建共享经济的量化评价体系,可为进一步的定量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宇宏.数字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76-77.

[2]戴克清,陈万明,李小涛.共享经济研究脉络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学动态,2017,(11):126-140.

[3]何超,张建琦,刘衡.分享经济: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经济管理,2018,(1):191-208.

[4]庞庆明.中国特色共享经济:本质特征与关键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7):65-71.

[5]刘凤义.中国经济学如何研究共享发展[J].改革,2016,(8):146-158.

[6]Price J A. Shar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timate Economies[J]. Anthropologica,1975,17(1):3-27.

[7]Alison Waters.牛津高阶汉英双解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李雪娇,何爱平.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到共享发展[J].经济学家,2016,(12):5-11.

[9]Felson M, Spaeth J 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78,21(4):614-624.

[10]Weitzman M L. The Share Economy: Conquering Stagflation[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86,39(2):285-290.

[11]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R].国家信息中心,2016.

[12]Botsman R, 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 New York, NY: Harper Business,2010.

[13]Jiang B J, Tian L.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Strategic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Product Shar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18, 64(3): 1171-1188.

[14]Matzler K,Veider V,Kathan W. Adapting to the Sharing Economy[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5,56(2):71-77.

[15]Schor J B, Fitzmaurice C J. Collaborating and Connect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C]//Edward Elgar, Cheltenham.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US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15:410-425.

[16]Cohen B, Kietzmann J.Ride on! Mobility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Sharing Economy[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2014,27(3):279-296.

[17]Botsman R.The Sharing Economy: Dictionary of Commonly Used Terms[J].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2015,12.

[18]Heinrichs H. Sharing Economy: A Potential New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J]. GAIA-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2013,22(4):228-231.

[19]Martin C J, Upham P, Budd L. Commercial Orientation in Grassroots Social Innovation: Insights from the Sharing Econom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8:240-251.

[20]宋傅天,卫平,姚东旻.共享经济的统计测度:界定、困境与展望[J].统计研究,2018,(5):38-49.

[21]Belk R. Sharing[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0,36(5):715-734.

[22]韓国分享经济政策报告[R].http://bolg.naver.com/cc_korea/220548675920,2016

[23]陈宪.分享经济能够颠覆资本主义吗[N].文汇报,2016-4-1(W02).

[24]Botsman R. The Sharing Economy Lacks a Shared Definition[J]. Fast Company,2013,21:1-8.

[25]Wosskow D. Unlocking the Sharing Economy: An Independent Review[EB/OL].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2014.

[26]马化腾,等.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7]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分享经济发展指南[R].2017.

[28]Stephany A. The Business of Sharing: Making it in the New Sharing Economy[M]. Palgrave Macmillan,2015.

[29]Fraiberger S P, Sundararajan A. Peer-to-Peer Rental Markets in the Sharing Economy[J/OL].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5.

[30]王颖,陈威如.如何踏上共享经济平台的“快进轨道”[J].清华管理评论,2016,(4):74-80.

[31]Efthymiou D, Antoniou C. Modeling the Propensity to Join Carsharing Using Hybrid Choice Models and Mixed Survey Data[J]. Transport Policy,2016,51:143-149.

[32]周业安.共享经济的边界[N].中国经营报,2017-12-18(E03).

[33]张为付.分享经济的理论原点与应用维度[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5):9-12,56.

[34]蔡朝林.共享经济的兴起与政府监管创新[J].南方经济,2017,(3):99-105.

[35]刘根荣.共享经济: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者[J].经济学家,2017,(5):97-104.

[36]李晓华.分享经济的内涵与特征探析[J].商业研究,2017,(7):119-126.

[37]Gansky L.The Mesh: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haring[M].Portfolio Trade,2012.

[38]罗小燕,黄欣荣.从负外部性看共享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J].企业经济,2018,(5):64-69.

[39]Rifkin J.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The Internet of Things,the Collaborative Commons,and the Eclipse of Capitalism[M].St.Martins Press,2014.

[40]Malhotra A,Van Alstyne M.The Dark Sid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and How to Lighten i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57(11):24-27.

[41]李飞翔,谭舒.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四维伦理反思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21-27.

[42]史竹琴,蔡瑞林,朱先奇.智能生产共享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6):130-139.

[43]諸大建.别用“伪共享”抹杀分享经济创新[N].解放日报,2017-8-22(11).

[44]杨青龙.综合成本上涨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5]Heylighen F.Towards an Intelligent Network for Matching Offer and Demand:from the Sharing Economy to the Global Brai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14:74-85.

[46]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6):15-20.

[47]Lawson S.Transumers:Motivations of Non-ownership Consumption[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010,37(3):842-843.

[48]Fremstad A.Sticky Norms,Endogenous Preferences,and Shareable Goods[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16,74(2):194-214.

[49]Philip H E,Ozanne L K,Ballantine P W.Examining Temporary Disposition and Acquisition in Peer-to-Peer Ren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5,31(11):1310-1332.

[50]Tussyadiah I P,Pesonen J.Impacts of Peer-to-Peer Accommodation Use on Travel Patter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6,55(8):1022-1040.

[51]王家宝,敦帅.分享经济视阈下知识产权创新服务模式——基于知呱呱实践的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7,(9):186-192.

[52]吴晓隽,沈嘉斌.分享经济内涵及其引申[J].改革,2015,(12):52-60.

[53]Botsman R,Rogers R.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New York,NY:Harper Business,2010.

[54]Schor J B,Fitzmaurice C J.Collaborating and Connecting:The Emergenc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in J F Schor Handbook on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M].Edward Elgar,2015.

[55]Bardhi F,Eckhardt G M.Access-Based Consumption:The Case of Car Sharing[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2,39(4):881-898.

[56]Lamberton C P,Rose R L.When is Ours Better than Min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Altering Participation in Commercial Sharing Systems[J].Journal of Marketing,2012,76(4):109-125.

[57]Bucher E,Fieseler C,Lutz C.What's Mine is Yours (for a Nominal Fee)-Exploring the Spectrum of Utilitarian to Altruistic Motives for Internet-Mediated Shar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2:316-326.

[58]Edbring E G,Lehner M,Mont O.Exploring Consumer Attitudes to Alternative Models of Consumption:Motivations and Barrier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23:5-15.

[59]Hamari J,Sj?觟klint M,Ukkonen A.The Sharing Economy:Why People Participate in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67(9):2047-2059.

[60]Richard B,Cleveland S.The Future of Hotel Chains:Branded Marketplaces Driven by the Sharing Economy[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16,22(3):239-248.

[61]M?觟hlmann M.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Determinants of Satisfaction and the Likelihood of Using a Sharing Economy Option Again[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2015,14(3):193-207.

[62]Barnes S J,Mattsson J.Understanding Current and Future Issues in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Four-Stage Delphi Stud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6,104:200-211.

[63]Guttentag D,Smith S,Potwarka L,et al.Why Tourists Choose Airbnb:A Motivation-Based Segmentation Stud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8,57(3):342-359.

[64]Ritter M,Schanz H.The Sharing Economy:A Comprehensive Business Model Framework[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13(3):320-331.

[65]Laukkanen M,Tura N.The Potential of Sharing Economy Business Models for 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53(4).

[66]Zervas G,Proserpio D,Byers J W.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irbnb on the Hotel Industr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7,54(5):687-705.

[67]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68]麻省理工学院.《分享真的即关爱?点对点经济初探》分析报告[R].2016.

[69]Cervero R,Golub A,Nee B.City CarShare:Longer-Term Travel Demand and Car Ownership Impac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7 (1992):70-80.

[70]Dubois E A,Schor J B,Carfagna L B.New Cultures of Connection in a Boston Time Bank[J].Sustainable Lifestyles and the Quest for Plentitude:Case Studies of the New Economy,2014:95-124.

[71]Fenton A.Making Markets Personal:Exploring Market Construction at the Micro Level in the Car-Sharing and Time Bank Markets[J].Unpublished paper,Harvard University,2013.

[72]Nadler S S N.The Sharing Economy:What is it and Where is it Going?[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

[73]博茨曼,羅杰斯.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M].唐朝文,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74]Cohen B,Kietzmann J.Ride on! Mobility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Sharing Economy[J].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2014,27(3):279-296.

[75]尚晶,刘海英.中国工业节能绩效与环保绩效协调性研究——基于NDDF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9,(1):88-98.

[76]Demailly D,Novel A S.The Sharing Economy:Make it Sustainable[J].Studies,2014,3:14-30.

[77]Noland R B,Polak J W.Travel Time Variability: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J].Transport Reviews,2002,22(1):39-54.

[78]Heinrichs H.Sharing Economy:A Potential New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J].GAIA-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2013,22(4):228-231.

[79]Martin E W,Shaheen S A.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mpacts of Carsharing in North America[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11,12(4):1074-1086.

[80]Uber.Economic Benefits of Peer-to-Peer Transport Services Copenhagen Economics Report[R].Uber,2015.

[81]Rourke D,Lollo N.Transforming Consumption:From Decoupling,to Behavior Change,to System Chang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15,40:233-259.

[82]Rogers B.The Social Costs of Uber[J].U.Chi.L.Rev.Dialogue,2015,82:85.

[83]Golovin S.The Economics of Uber[EB/OL].http://bruegel.org/2014/09/the-economics-of-uber/,2014.

[84]Henten H.A.,Windekilde M.I.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Sharing Economy[J].info,2016,18(01):1-15.

[85]Benkler Y.Sharing Nicely:On Shareable Goods and the Emergence of Sharing as a Modality of Economic Production[J].Yale Law Journal,2004,114(2):273-358.

[86]汪明珠,尹昊智.共享经济的现状、模式及成因[J].世界电信,2016,(3):35-39.

[87]吴光菊.基于共享经济与社交网络的Airbnb与Uber模式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6,(2):103-112.

[88]王家宝,黄晴悦,敦帅.分享经济:源起、模式与趋势[J].管理现代化,2016,(4):127-129.

[89]Felson M,Spaeth J L.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8,21(4):614-624.

[90]Belk R.Why Not Share Rather than Own?[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7,611(1):126-140.

[91]Belk R.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8):1595-1600.

[92]Marx P.The Borrowers:Why Buy When You Can Rent?[J].The New Yorker,January 31,2011.

[93]Peck J,Shu S B.The Effect of Mere Touch on Perceived Ownership[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9,36(3):434-447.

[94]Lovelock C,Gummesson E.Whither Services Marketing? In Search of a New Paradigm and Fresh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4,7(1):20-41.

[95]Chen Y.Possession and Access:Consumer Desires and Value Perceptions Regarding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and Exhibit Visit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8,35(6):925-940.

[96]Canigueral A.Collaboration or Business? Form Value for Users to a Society with Values[EB/OL].http://www.collaborativeconsumption.com,2016.

[97]張传洲.分享经济的缘起、演进及其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3):91-96.

[98]李刚,周加来.共享经济的学缘基础、生成路径与福利效应[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76-184.

[99]刘福珍,陈远,吴江.共享经济实证研究的系统综述:内容框架、研究热点及前沿创新[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4-14.

[100]计海庆,成素梅.分享经济的STS探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13-117.

[101]马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20-24.

[102]张传洲.分享经济的现实演进及其发展逻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6):98-102.

[103]彭仁贤,韩江波.分享经济理论的演化:维度、路径与逻辑[J].江淮论坛,2013,(3):49-55.

[104]罗后清.日本的分享经济发展变迁探源[J].经济纵横,2007,(16):82-84.

[105]代明,姜寒,程磊.分享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纪念威茨曼《分享经济》出版30周年[J].经济学动态,2014,(7):106-114.

[106]罗斯.共享经济-市场设计及其应用[M].傅帅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07]Dervojeda K,Verzijl D,Nagtegaal F,et al.The Sharing Economy.Accessibility Based Business Models for Peer-to-Peer Markets.Business Innovation Observatory[R].Case Study No.12,2013.

[108]李杏,江晴.从一般均衡到稳定匹配的经济思想辨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9):15-20.

[109]Rochet J C,Tirole J.Two-sided Markets:A Progress Report[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45-667.

[110]Hagiu A,Wright J.Multi-sided Platfo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5,43:162-174.

[111]Cheng M.Sharing Economy:A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6,57:60-70.

[112]赵菊,邱菊,侯春波.准公共产品:基于政府监管机制的共享单车投放管理研究[J/OL].中国管理科学, https://doi.org/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19.0874.

[113]南锐.共享经济背景下准公共产品供给碎片化及整体性治理——以共享单车为例[J].当代财经,2019,(10):36-45.

[114]郝雅立,温志强.共建共治共享:大数据支持下共享单车智能化治理路径[J].管理评论,2019,(1):249-254.

[115]McMillan,J.and Woodruff,C.The Central Role of Entrepreneur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153-170.

[116]Malhotra A,Alstyne M V.The Dark Sid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and how to Lighten i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57(11):24-27.

[117]Edelman B G,Luca M.Digital Discrimination:the Case of Airbnb.com[J/OL].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4.

[118]李怀勇,张贵鹏.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20-122.

[119]Cannon S,Summers L H.How Uber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Can Win Over Regulator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4,13(10):24-28.

[120]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4-15.

[121]米竞.对共享经济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之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3):8-16.

[122]王锋.分享经济的可行领域及推进路径[J].云南社会科学,2016,(5):65-68.

[123]张影强.促进我国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J].高科技与產业化,2016,(9):44-47.

[124]王长军,吴琼.共享经济中基于排序博弈的单资源供需匹配效率研究[J/OL].工业工程与管理,2020-4-8.

[125]陈帅,俞飞滢,周娟,罗兴武.共享经济下半契约型员工忠诚度形成机制——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财经论丛,2020,(2):94-103.

[126]李飞.“漂浮”的共享经济如何落地盈利[J].清华管理评论,2016,(4):81-89.

[127]王博.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享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9):11-15.

[128]龙漪.共享经济突困之路——以共享单车为例[J].商业经济.2020,(2):60-61.

[129]Laukkanen M,Tura N. The Potential of Sharing Economy Business Models for 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53(20).

[130]胡拥军,于凤霞.分享经济平台治理向何处去——“2016信息社会发展论坛:崛起中的分享经济”会议综述[J].电子政务,2016,(9):42-45.

[131]吴晓隽,方越.分享经济的挑战与政府管制变革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6,(9):9-16.

[132]孟凡新.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网络交易市场治理:淘宝平台例证[J].改革,2015,(12):104-111.

[133]杨青龙.全成本、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吴晓妹)

猜你喜欢

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的税务问题研究
探析网络预约车类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保护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