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昆虫如何面对死亡?
2020-07-23
“社会,社会”一度是个流行甚广的社交媒体“表情”符号,被用来即时表达对地位甚高、处事圆熟者的“崇敬”。这个词在东北地区相当常见,大概也是伴随着大量东北籍短视频主播的走红而变得常用。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一词也仿佛成了人类的专属。
其实,在生态学意义上,人类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物学“真社会性”的两个条件:一是世代重叠,即亲代和子代住在一起;二是一个社会单元中的个体共同照顾后代。“真社会性”的第三个条件生殖分工,在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而在社会性昆虫中,蚁后、蜂王等少数个体繁衍后代,其他个体并不繁殖。
所以,真的“社会,社会”表情,应该发给这些社会性昆虫。瘟疫造成人类的大规模死亡,这令人联想,如果是传染性疾病发生在社会性昆虫之间,它们又会如何处理同伴的死亡?
社会性昆虫处理同伴尸体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躲避,这种方式很原始,非社会性昆虫也常这么做。像红火蚁的巢里大规模感染病菌,它们就会整体搬迁,不去碰那些尸体;土栖白蚁碰到被杀虫剂杀死的大量同伴出现在通道时,它们也会封锁通道,避免以后再次使用。
某种蚂蚁会在幼虫患病后,治愈能治愈的,杀死治不好的。
第二种方式是,将尸体搬运走,使之远离本族群中个体活跃的区域。在死亡个体不多的情况下,一只蚂蚁就可以搬动一具尸体,投入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但“搬运工”也有被尸体携带的病菌感染的风险。它们会经常清洁身体。还有一些特殊种类的蚂蚁,会在临死前主动离开巢穴;某种蚂蚁会在幼虫患病后,治愈能治愈的,杀死治不好的—有壮士断腕的理性色彩。
第三种方式是食用。白蚁就采取这种方式。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富含碳元素却缺乏氮元素的纤维素,同伴的尸体却饱含氮素。如果尸体处在尚可食用的阶段,白蚁们就会选择吃掉尸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式在其他社会性昆虫中不太常见。只有在大饥荒这种极端情况下,才会同类相食。一些蚂蚁会先吃掉卵和幼虫,然后吃掉不育的工蚁,让生殖蚁坚持到情况好转的那一天。
第四种方式是掩埋。当尸体已经腐败严重、不可食用时,白蚁就会利用由唾液混合的泥土及它们的排泄物,掩埋尸体。唾液中的抗菌成分,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蜜蜂也会掩埋尸体,不过尸体不是同伴的,而是蜂巢的入侵者的。像老鼠这种无法搬运的尸体,蜜蜂会用蜂胶和其他材料覆盖。
群体规模也会影响社会性昆蟲的做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红火蚁发现传染源,如果这时巢中个体数量较多,它们就会快速移走传染源;如果个体数量较少,它们就先把卵和幼虫搬迁到安全地点,然后清理传染源,清理完毕再把卵和幼虫搬回来。
人类社会面对死亡的做法也很类似:躲避,抛弃,掩埋,在遥远的过去和一些极端时期,取食尸体也是有的。当然,人类也在物理操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复杂的敛葬和祭奠仪式,以此向生者阐释生存的意义和可期许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