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7-23马中良
马中良
摘 要:保安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甘肃世居民族之一。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多彩,更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文化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传承。因而对其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意义重大。本文从保安族的文化资源、文化形态以及当今时代这些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着手研究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如何去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境内有汉、回、藏、东乡、蒙古、裕固、保安、撒拉、哈萨克等55个民族杂居,其中世居民族有十多个,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中西交通要道,特别是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使得甘肃成为中华民族中原文化与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华夏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使得现今的甘肃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他们为甘肃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民族交融的舞台。古代许多古老民族,在这里聚散、停留、迁徙和生息,使甘肃成为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荟萃之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甘肃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以经济贸易为载体,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并蓄,留下了優秀的文化遗迹。
生活在甘肃的各个民族,自古以来在世代共同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尽管语言、文化、习俗不尽相同,但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既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创造了香包绣制、河州贤孝、花儿、藏族民歌、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哈萨克族弹唱、裕固族民歌及各少数民族传统婚礼等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刘集等乡镇,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余县市和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 20074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保安族民众主要讲保安语,通汉语。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土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保安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着很多的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内容以叙述民族历史传说、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居多。保安族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能唱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花儿”。保安族所唱的“花儿”独具一格,蕴含着受蒙古、藏等民族民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独特风格——“保安令”,还有“脚户令”“大眼睛令”“六六二三令”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这些风格的形成与保安族的历史、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此外,在保安族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是保安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对于保安族来说,意味深远。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族的经济生活,是保安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种保安族腰刀的式样、锻制技艺、方法以及装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思维观念及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在保安族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保安族文化的象征。截至2019年12月,保安族拥有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省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7人,州级项目8项、传承人11人;县级项目8项、传承人34人。
产生于甘肃这一古老土地上的包括保安族文化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农耕、畜牧等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而传承与发展,其传承主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勤劳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凭他们的聪明才智改变着自然也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家庭承袭、师带徒等方式不断传承发展,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加入了传承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才能,也表现着劳动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感情。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几乎所有的传承都是自然延续,口传心授,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也随社会改变而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今天,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日益改变,长期伴随人们生活的文化空间和文化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致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保安族地区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相继离世,年轻一代不愿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致使许多传统文化濒临灭绝的危险,许多民族文化和记忆开始断流。另外,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很多传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给人们带不来任何经济效益,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就漫漫地消失了。尤其是随着农耕文化的逐渐退化,很多手工技艺和生产方式已基本绝迹,诸如传统的铁匠工艺、石匠技艺等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当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萎缩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成为记忆。由于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的生活习俗和传统随着改变,进而造就了一个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知之甚少的特殊群体,也使得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各个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各民族之间一些优秀的文化形式不断交流、交融,也使得一些民族相对比较原始的部分文化遗产因为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逐渐消失,这也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修复文化生态,维持文化的多样性,结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大、种类多、涉及面广、保护难度大等实际状况以及我省包括保安族在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存续及保护现状,我们应采取以下几点保护措施继续加以保护:首先,积极抢救一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我省独有少数民族的项目。在重点做好国家级和省、市、县级名录项目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对新发现的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濒临灭绝的项目进行重点普查、登记、建档工作,并给予保护经费的适当倾斜;并将已收集整理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数字化保护。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进一步完善我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认定、管理制度,确立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扩大各级传承人规模,拓展传承人群。再次,尝试建立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通过创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措施,积极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或民族聚居区进行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甘肃花儿文化、肃南裕固族文化、保安族腰刀文化等众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最后,扩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在做好现有文化特色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项目。
鉴于我省特有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背景,我们立足于我省的省情实际,在总结这些年保护工作的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还需制定一系列适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首先,制定、出台一套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效、永续的工作,制定、出台一套科学、规范、严密、完整、合法、管用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保护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设想,它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今后几年内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些文化空间保护基地,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保护;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今后几年内在全省各地再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计划在全省各地再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中心;抓好传统工艺振兴,力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上有所突破。其次,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省应认真落实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体系,使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从而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再次,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运作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地区,把一些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政府应大力扶持其发展,并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保障其有效存续。最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工作中,我们要以理论研究成果带动项目保护,以项目保护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苑利,顾军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白云驹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