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动力?组织语文活动

2020-07-23张灵贵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学习方式课标

摘 要:语文“实践”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高频词,新《课标》要求“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激发学生动力,开展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来培育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实践 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一线语文教师学习热情高涨,踊跃探索。笔者发现,语文“实践”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也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

新《课标》的这些表述,都在启迪一线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过去“静止”的一间教室里,不应让指定的教材绑住学生的手脚;唯有打开教室的“大门”,让学生敞开心扉,积极投身到系列的语文活动中去,进而探究和感悟。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走上开放、多样的语文课程之路。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语文学习活动,试图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做一点探索。

一、词序互换,感受汉语魅力

汉字是独立的语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词语代表一定的含义;有时更换它们内在的顺序会产生新的含义,如“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前者侧重于“失败”,与能力不行、机遇不好有关;后者强调“战斗”,与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挂钩。教师追问学生:你能写出类似的吗?经过提示,学生写出一组意义相反的词语,“事半功倍”“事倍功半”,前者强调做事用时短、效率高,后者则指做事耗时多、效率低。

有时更换词语的内在顺序,则会产生新的词语,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含义差别巨大,我让学生模仿教材中“蜜蜂—蜂蜜”的示例,学生小组讨论后,分小组在黑板上板书如下:“水流—流水”“奶牛—牛奶”“国王—王国”“故事—事故”“色彩—彩色”“过错—错过”“过去—去过”“自私—私自”“黄金—金黄”“白银—银白”“白雪—雪白”“牛黄—黄牛”“肉牛—牛肉”“锁门—门锁”“上山—山上”“科学—学科”“刷牙—牙刷”“天上—上天”“上海—海上”“上网—网上”“公主—主公”“风扇—扇风”……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咬文嚼字》)笔者以为,以汉字词语组合的特殊规律为切入点,在“词序互换”的语言实践中,让学生进行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渐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从而培育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二、朗读比赛,浸润诗歌芳香

诗歌是用来诵读的,不同题材的诗歌有不同的诵读要求。苏轼与柳永的词,适合不同的人,应配以不同的器乐演奏来诵读,这早已成为一段佳话。(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我们整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以“吟诵青春、千古江山”为主题,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要求学生精心挑选两首诗歌,写出串词,挑选合适的配乐和合适的插图,营造诵读的背景氛围;要求学生辅以姿态语言,以恰当的肢体动作呼应诗词内容。学生诵读最多的作品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食指的《相信未来》、戴望舒的《雨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些诗歌,或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或对未来充满希望,或抒发一种不可言说的惆怅,或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以此来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

比赛前,我给学生讲授简单的诵读技巧,如停连,“停”指的是停顿,从句意相对完整的角度出发,“我要用手/指那涌现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天边的大海”;“连”指的是的语气的连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看”统领下文、一以贯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语句与语义的连贯。如重音,“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中的“之所以”要重读,以示强调;如节奏语速,“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节奏缓慢,带有一定的抒情色彩。我们还给学生听名家的朗读示范,如童自荣朗读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康震朗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郑伟朗读柳永的《蝶恋花》,让学生亲身感悟,获得对诗歌诵读的直接体悟。

三、咀嚼名句,探寻情思哲理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爱的名句进行赏析,写出名句对自己的启迪。

艾青的“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告诉我们: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不再返回,生活需要我们努力去奋斗,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巴尔扎克的“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让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困难与挫折,昂贵的痛苦和厄运往往让一个人成了伟人。毛泽东的“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则告诉我们:要做的大事太多,唯有珍惜时间才行。顾城的“人生如蚁而美如神”告诉我们:尽管生活琐事纷繁,人们如同蚂蚁般卑微渺小,然而我们的思想、精神却因自由飞扬而美丽无限!郭小川的“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给学生的启示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勇于向前、永不放弃,以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迎接一轮新生的太阳;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熬过黑夜,迎来光明。加缪的“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让学生懂得:当我们经历过某种挫折和失败,要谨记当时承受的病痛,它会时刻提醒你曾经经历过的挫折,每段病痛都是一种成长;吸取教训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选取这些名言警句,学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选取名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自我培养过程。名言警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让学生反思和借鉴:珍惜时间,精神自由、灵魂飞扬,克服困难、经受挫折。学生求学辛苦,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也非一蹴而就,我用现代诗人汪国真《热爱生命》中的一句话来勉励他们: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四、春联赏析,传承优秀文化

春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学体裁,以对仗工整、词句优美著称。春联贴在门上,除了喜庆,增添节日气氛外,更重要的是给人阅读欣赏。好的春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有韵,抑扬顿挫。我们让学生在春节摘录自己最喜爱的对联,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以此来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对联在班级中展示后,全班公认比较好的是下面几则:

对联一: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推荐理由: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的风景图,整副对联有气贯长虹之势。

对联二: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推荐理由:整副对联表达人们对长寿的美好期盼,在美好的春天里家庭幸福,符合人们的愿望。

对联三:冷冷暖暖方是年味,分分合合尽显年意。横批:团圆暖春。推荐理由:这副春联最好的地方在于冷冷暖暖,分分合合;意思相反,诠释到位。冷冷暖暖讲的是天气冷,但人之间情意暖暖。分分合合指的是家人一年到头相聚的喜悦,甚有年意。横批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对联四: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推荐理由:上联指百姓安康、万事太平、国家昌盛,下联指风调雨顺、有一个好收成,寄托了中国人对和平、幸福的向往。

对联五:衣丰食足戌年乐,国泰民安亥岁欢。推荐理由:戌狗亥猪,衣丰食足对国泰民安,戌年乐对亥岁欢,以生肖入对联,有很好的指向性。整副对联既表现了个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对国家的祝福,以小见大。

对联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推荐理由: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副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该对联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是“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对联七: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推荐理由:此副对联的主题为“和睦”。上联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乾坤写起,下联写祖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数字照应,横批最具特色—“天人合一”,既照应上联,又紧扣下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四时之景和百花争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傳下来的“魂”,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人所不懈追求的境界。此对联概括性强,起笔大气,奠定了“和”的主旨!

在春联赏析中,师生一起知晓对联的基本特征,如上仄下平、平仄相间,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句意相关;通过对联,我们还感知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有人说,春联从秦汉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赏析春联,就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探寻中华民族乐观的心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五、自取字号,直追古人雅趣

中国古人会给自己取字或号,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德行、品性,体现自己的精神追求或自我期许,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如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想和他们一样高雅吗?我请大家给自己取一个字或号,并阐释你的理由。

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发现有一批高质量、有水准的表达。列举如下:有的取字“逸劭”,语出西晋陆机《豪士赋序》“身逾逸而名逾劭”,希望自己有安乐闲适的心态(逸),也希望自己能有美好的品德(劭),期盼自己能够超凡脱俗。有的取字“怀瑜”,语出《楚辞·九章》“怀瑜握瑾兮,穷不知所示”,表明自己要怀有美玉般的品德和淳朴的修养,但不希望像屈原那样怀才不遇。有的取字“冉枳”,希望自己能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充满朝气和活力,“冉”还有“龟甲的边”之意,希望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坚强面对;“枳”本是一种芸香料,不畏严寒,小作者反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意,希望自己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积极适应、顽强生活。有的取字“墨兰”,因为小作者喜爱君子兰的高贵优雅,希望自己如君子兰一般“君子谦谦,温和有礼,有才而不骄,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自卑”,同时“兰”与她的名“楠”谐音;“墨”是希望自己肚子里多点墨水;又取“默”的意思,以此来警诫大大咧咧的自己要少说多做。

为了增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我们播放了动画版的《说文解字》,让学生对一些字的本义进行感知,如“流”解释为“水行也”,“长”解释为“久远也”,“春”解释为“推也”,“秋”解释为“禾谷熟也”,“冬”解释为“四时尽也”,“俊”解释为“材千人也”。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教与学的活动中?

我们以为,紧扣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以学科关键能力为目标和动力,以教师教学为外在动力,以学生的学习为内在动力,开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顺利组织,需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成就动力、情感动力,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操作性强、有文化内涵的语文活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江苏凤凰出版社2017年。

(本文是规划课题《学科关键能力导向的“动力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张灵贵,男,教育硕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文本阅读与作文写作、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学习方式课标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润物无声风化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