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态及舆情趋势研究
2020-07-23宋璨羽
【摘要】伴随传媒业迅猛发展的浪潮,各种媒介形态迅速兴起,已然成为了一股新兴的力量。当前,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获取和生产信息,这就使网络发展成为了社会舆情衍生的一个主要渠道,同时人们对舆论的表达与传播也因网络而变得更加自由化和多元化。本文以全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生态为背景,对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网络舆论生态
伴随传媒业迅猛发展的浪潮,各种媒介形态迅速兴起,已然成为了一股新兴的力量。当前,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获取和生产信息,这就使网络发展成为了社会舆情衍生的一个主要渠道,同时人们对舆论的表达与传播也因网络而变得更加自由化和多元化。
一、网络传播载体的发展与演进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历经了一轮又一轮的改头换面,从传统网络传播平台说起,最早是1997年的论坛BBS,比如天涯社区、百度贴吧以及各大论坛,是当时突发舆情事件的汇集地。1999年QQ和2000年博客开始逐渐兴起,就QQ空间来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95后”最常用的社交平台,甚至已经超过了微信朋友圈。在这之后,我国出现了早期的微博工具,比方说饭否和叽歪等,直至2009年8月份新浪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社交工具——微博,自此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工具走入人们视野。从2010年到2011年,微博的用户呈现出爆炸式上涨趋势,2012年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到2013年其增速呈现出逐渐放缓的状态,随后2014年新浪微博重组改名“微博”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本土社交网站,同时微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取消了140个字符限制。而微信于2011年1月由腾讯推出,主打即时通信工具,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11.5亿,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然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随后,其它垂直类社交平台和以客户端为依托的各类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音视频的迅猛发展,开始出现B站弹幕这种观看视频互动模式,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迅速兴起,大量网红开始涌现。发展到2020年,中国的网络传播载体已基本形成完善传播互动生态圈,呈现繁荣发展趋势。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和特征
(一)舆情热点话题的分布规律
1.群体利益诉求呈频发多发趋势
近年公共舆情的一种普遍情况则是由于群体利益矛盾而导致的舆情分歧事件。首先是消费者利益维护,从2015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大虾门”事件到2016年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再到2019年的“海南博鳌假疫苗”事件,这种直接伤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极易引起群体不满,并可能暴发肢体冲突。其次是有潜在危险性的环境事件,比如化工厂、垃圾场等所涉及到的人群广、维护身心健康的诉求以及对知情权的渴求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借助互联网产生更大舆论压力。最后是下岗失业人员、退伍老兵、失独家庭等特殊维权群体在网络上的被关注度也有明显提升。
2.舆情热点转移向城市群体,安全感不足折射显著
当下,风险社会时代来临,相比于传统社会,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更多是由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而非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影响下产生的风险社会,因为安全稳定的生活遭遇隐患而出现的安全感缺失,已然成为了舆情暴发的燃点。加上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无力感,更容易在网络上形成过激的暴发。而且从目前的教育类舆情、医疗类舆情、金融类舆情来看,舆情热点从乡村、小城镇弱势群体向城市居民群体转移,这些都提示着舆情事件利益受损群体有扩散的趋势。[1]
(二)融合传播与议程设置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的传播基本遵循以下规律:首先是自媒体进行爆料,随后到多媒介消息扩散、随后迅速进入网民的视野,网民们纷纷开始议论事件,进而逐渐形成较大的网络舆论压力,紧接着,传统媒体也会参与进来去找寻更多的事件信息。[2]从一定层面上来说,舆情传播具备着平台转换、互动刺激的跨平台特点。
1.媒介融合互动和交叉传播
就当下而言,很多热门的舆论发酵已经较少采取单一化的传播模式,通常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与密切配合,让整个事件持续升温,且迅速传播出去,进而逐渐演变成公共事件。不可否认,尽管移动新媒体能带来舆论热点的持续升温,不过其所传播的内容并非全是真实的,也常常会出现扭曲事件本身的二次传播现象,尤其是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来实现标签化传播,具备着较强的误导性,甚至促使舆论导向出现严重偏移,把广大受众蒙在鼓里,移动端舆情传播显现出媒介融合互动和交叉传播的具体特征。
2.群体标签化传播
在热点事件中,该事件主角很容易被标记或者被扩大成为某一特殊群体。在移动舆论领域,通过“贴标签”的形式来表达社会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态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传播方式。通常情况下,网民们对于标签群体是存在着明显的刻板印象的,在进行标签传播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一群体的争论。
(三)传播特征与网民心态
1.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随着自媒体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呈现出舆论圈层化、信息碎片化等特征,加之网络舆论场喇叭多,事实少,信息碎片化,键盘侠泛滥,博眼球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此一来,就不得不警惕文化重心下沉,因此需培植网民的科学理性。谣言,同样也会导致网络观点失衡,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信息的供需矛盾。媒体给我们带来便捷的信息的同时,复杂的网络利益与浅阅读极有可能使自媒体成为虚假信息的繁衍地。部分新媒体从事人员以及某些知名的网络人都缺乏一种辨别信息真伪的科学态度。
2.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与网民心态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现象,熟悉网络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网民,适度使用网络语言,也可以提高沟通的“亲和力”。但是,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也集中存在着,需要去糟取精,扶正抑偏。长期观察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一直对简易明了的表达有青睐,于是促成了表情包、符号等表达形式的流行。就目前的网民心态与行为来说,泛娱乐化与泛政治化是主流,其次是标签化与对待某一事物的刻板印象,而且也不缺乏各種网络炒作,并进行人肉搜索的负面行为,总体来讲,网民的心态与行为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中,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付出长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调整和引导。[3]
三、国内舆情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舆情产业的格局和现状
就当下而言,主要有媒体类、高校、技术类、网络公司以及党政舆情机关这五个单位做到了在研究上互相配合与合作,进而营造出了较为多元的舆情研究氛围。
(1)舆情市场存在的问题
谈到舆情产业的格局和现状,那么不得不提到舆情市场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首先是舆情市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的决策服务和高端参谋服务较少。其次是低水平舆情服务容易误导决策和舆论民心,而且舆情产品服务也存在着信息安全与泄密危险,国内各地舆情投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十分严重,各地的舆情建设也严重不平衡。
(2)网络舆情产业研究现状
网络舆情产业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虽然学科背景分布比较多元化,但研究的范围却也相对集中,总体水平还略显滞后,依然存在诸多薄弱之处,特别是基于国内语境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远远没有能挖掘其本质属性及其带来的新现象,再加上研究方法的相对单一,网络舆情兼具文理特质,要求多学科融会贯通。现有的研究虽然学科视角丰富,但实际是各自推进,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
(二)舆情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舆情产业的功用更多体现在社会沟通、治理层面,那么在未来,舆情产业的发展走向会是什么,这是所有人都无法得出肯定答案的问题,因此关于舆情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应用范围更广泛,维护国家安全
舆情产业未来如果继续停滞于社会层面,那么就会丧失其应当发挥的作用。因此在未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通过大数据的相关辅助作用,舆情监测的业务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覆盖面积更大,其发展趋势之一将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的信息分析和情报处理方向。
(2)助推各类企业转型创新,由品牌管理向战略咨询转型
未来,面临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企业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共享、开放的互联网理念推动各个层面企业以互联网的逻辑重新思考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层面转型,更高级别的企业舆情监测服务将在充分研判企业发展特色、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发展动态等层面内容的基础上,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跨界融合、整合发展方面提出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李彪.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2]孟建,裴增雨.網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3]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宋璨羽,硕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跨媒介与新媒体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贵州省省领导圈示课题《5G时代下贵州新媒体传播效应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QS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