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小针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探讨
2020-07-23杨昀
杨 昀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病主体多为中老年人,其呈现软骨破坏、骨质增生、软骨硬化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亦或是治疗措施不当,极易出现病情加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等现象。现今,针灸联合小针刀辨证治疗法应运而生,并获得了临床工作者的一致认可。本文采用针灸联合小针刀辨证治疗观察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定为选为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患者收治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8月。诊断标准:根据《骨关节炎诊治指南》相关标准。排除标准:患有合并性炎症者;依从性不达标者。按照数字随机等分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常规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5.23±2.11)岁;阳虚寒凝18例、肾虚髓亏21例、瘀血阻滞19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2.11±1.21)岁;阳虚寒凝16例、肾虚髓亏19例、瘀血阻滞1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治疗方法:患者经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行基础消毒、积液抽出等活动结束后,于关节腔后部予以穿刺,穿刺注射器规格为10 mL,注射液体剂量为两毫升。坚持每周治疗一次,接连治疗35天。
1.2.2 研究组治疗方法:对于小针刀治疗法,膝前侧取仰卧位,后侧取俯卧位,同时,明确进刀点数量及位置,并对其标记、消毒,以免出现感染现象。具体治疗方法:局部经多卡因(1.2%)麻醉;准备朱氏小针刀(号);病灶位置遵循先纵后横的剥离原则;拔刀后予以压迫、外敷;针孔12小时内禁止沾水。每7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5天。对于针灸辩证治疗法,引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并选定适当取穴
1.3 观察指标
关节情况评判内容:疼痛度、活动度、肿胀度。相对应的判定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法、中立位法、髌骨上缘水平线。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骨痹疗效标准,总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为,用其分析文本数据。若P<0.05,代表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关节情况
两组患者关节情况治疗前相差不大,治疗后研究组显著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关节情况比较(,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关节情况比较(,分)
组别 疼痛(分) 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6.42±0.38 2.12±0.56 112.01±0.88 118.26±8.51研究组 6.41±0.46 4.66±0.44 112.33±8.72 121.97±8.88 t 0.116 24.710 0.253 2.090 P 0.908 0.000 0.801 0.039
2.2 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77.08%),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352,P=0.021<0.05)。
3 讨 论
为有效控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几率、全面提升中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基于病理特征探索适合的治疗措施是极为必要的[3]。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原因,从中医角度予以阐述,即气血供应不足、阴寒内聚、肝肾亏虚等因素是诱发此病症的关键因素。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将疼痛难耐,且患者继续治疗的自信心会备受打击,最终临床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同时,医患矛盾自此产生。现阶段,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工作刻不容缓,临床实践针灸联合小针刀辨证治疗法,能够弥补传统治疗方式的不足,且患者康复几率会大大提高。
研究组患者经针灸联合小针刀辨证治疗。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显著(P大于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常规组关节情况明显改善,疼痛度和活动度分别为(2.12±0.56)分和(118.26±8.51)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关节疼痛度和活动度分别为(4.66±0.44)分和(121.97±8.88)分。获知t=24.710和2.090,P=0.000和0.039。足以见之,研究组关节情况优越于常规组。因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主体应客观认知此项疗法,并探索这一治疗方式的临床实践技巧。
综上所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环节有效应用针灸联合小针刀辨证治疗法,其临床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