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7-23邱爱平王靖怡刘胜姣

海南医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负性心功能情绪

邱爱平,王靖怡,刘胜姣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深圳 51811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呼吸困难、水钠负荷过多及运动耐量明显下降等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病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及预后差的临床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人群受到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老年人群有其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其身体各项机能的生理性减退;另一方面,该疾病常常反复发作且合并较多的并发症,治疗方面又需要较大的花费,并且住院期间需要家属的照料。由于受到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患者常常合并负性情绪,表现为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2]。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 岁;②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3];③心力衰竭症状持续>6个月;④心功能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在Ⅱ~Ⅳ级间。排除标准:①合并各种恶性心律失常,肝、肾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患者;②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60~82岁,平均(72.6±7.8)岁;NYHA 分级中Ⅱ级14 例,Ⅲ级25 例,Ⅳ级10 例;原发病中冠心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其他9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61~84岁,平均(73.4±9.2)岁;NYHA分级中Ⅱ级12例,Ⅲ级26例,Ⅳ级11例;原发病中,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调脂、控制血糖和血压,以及应用强心药、抗血小板药,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室重构等对症处理,对照组同时给予心力衰竭常规护理以及出院后的定期随访(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内容方法: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入院时护士应面带微笑,并且保持诚恳的态度、和蔼的语气进行沟通,帮助其熟悉病房环境,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心力衰竭疾病相关知识,药物及常见不良反应;多对患者进行鼓励,树立其康复的信心。②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充分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及家庭关系状况、有无宗教信仰、经济收入情况、既往病史等资料,采用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绘法与量表评定法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个体化且有针对性地予以干预。③实施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交流、观察、访谈等方法分析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错误认知及错误的信念、原则,通过举办讨论、讲座及角色扮演等形式满足患者的正确认知需求,进而使患者从意志上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④延伸护理措施:不仅在出院时进行常规宣教,对于出院后的患者还要随访,方式为定期电话询问、沟通,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干预时间为8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B 型钠尿肽(BNP),并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焦虑、抑郁情况则分别采用Zung 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 和SDS)[4]评价,同时采用GQOL-74 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VEF、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LVEF、BN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QOL-74 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GQOL-74 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的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提高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x-±s,分)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特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力的下降,该病患者由于心排出量的降低,降低的血供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组织器官血液的灌注出现明显的不足,患者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5],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必经的过程和最终阶段。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由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死亡率高的特点,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6]。焦虑和抑郁是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变化,作为一种应激刺激源,患者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如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外周阻力、血压的增加,并加重其心脏负荷加重;同时,由于肾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及肾脏血供的减少,增加了分泌抗利尿激素以及醛固酮,加重了机体的水钠潴留,进而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心功能[7-8]。

目前认为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改善患者症状和延长患者生命,更应该积极改善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也证明,单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的心理行为、疏导不良情绪和改善情绪障碍的作用不大,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对应的心理指导和护理干预则能有效缓解其各种负性情绪及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对疾病的恢复有利[9-10]。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除了应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之外,进一步联合应用了心理护理干预,首选护士和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宣教,增强其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有信心战胜疾病;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和情绪,使患者正确的认知得以建立;实施延伸护理,可以使患者出院后依然可以得到护士的指导和督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功能均得到了改善,且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说明了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心功能。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也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在观察组患者更高,即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利。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负性心功能情绪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