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粘接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组织影响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7-23蔡勇涛
蔡勇涛
(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北京 101200)
种植义齿是临床中治疗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先进手段,可保持患者牙列完整,提升口腔健康、咀嚼功能及美观度水平[1]。现在已经成为牙列缺损的主要修复方法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的是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数量增多,影响其发生也有诸多因素,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症的发生是预防大于治疗。本研究就单颗种植义齿修复粘接技术加以分析,探讨预粘接固位技术对患者种植周围组织的影响,减少周围炎症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种植义齿单冠修复患者137例,分组方式为奇偶法,组间分布为实验组(n=69)与参照组(n=68)。其中实验组患者男38例,女31例;年龄22~36,平均(29.68±3.61)周岁。参照组患者男39例,女29例;年龄22~35岁,平均(29.65±3.58)周岁。患者性别、年龄构成范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粘接措施为常规粘接固位技术,即基台固位后在口腔内进行牙冠粘接。实验组处理方法是预粘接固位技术,于患者患牙基台位置放置棉球,并将其基台螺丝孔暂封,应用粘接剂对修复体与基台粘接后去除保护材料。应用探针将患者基台与修复体连接位置的粘接剂进行清除,通过抛光杯对修复体抛光处理,使用中央螺丝在口内固定修复体。处理结束后应用牙胶覆盖患者的基台孔棉球,并采用光固化树脂对其窝洞予以修复[2]。
1.3 观察指标
修复一年后复诊,比较以下两项指标。(1)骨吸收:拍X光片,对比修复后即刻X光,比较其种植体周围近远中骨吸收量。(2)改良出血指数:应用牙周探针对患者修复体牙龈实施探诊,探诊深度为1.0 mm,沿颊舌侧龈沟滑动30 s,0级为无牙龈出血、Ⅰ级为牙龈点状出血、Ⅱ级为牙龈线状出血、Ⅲ级为牙龈严重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137例种植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种植体周围近中、远中、平均骨吸收量数据实施t检验,对比表述方式为(均数±标准差)。改良出血指数情况通过x2检验,检验表述方式为(n,%)表示。P<0.05是统计学意义校准基线。
2 结 果
结果显示,种植体周围近中、远中、平均骨吸收量(见表1)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出血指数(见表2)Ⅰ级、Ⅲ级发生率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改良出血指数0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改良出血指数Ⅱ级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种植义齿单冠修复患者种植体周围近中、远中、平均骨吸收量比较[±s,mm]
表1 种植义齿单冠修复患者种植体周围近中、远中、平均骨吸收量比较[±s,mm]
组别 例数(n) 近中吸收量 远中吸收量 平均吸收量实验组 69 0.435±0.021 0.526±0.028 0.487±0.019参照组 68 0.443±0.031 0.531±0.03 0.492±0.031 t 1.7707 1.0086 1.1400 P 0.0788 0.3149 0.2562
表2 种植义齿单冠修复患者改良出血指数情况比较[n(%)]
3 讨 论
粘接固位是种植义齿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修复效果较为稳定,但是传统粘接方式因粘结剂残留问题,容易造成牙龈炎性症状,导致患者发生牙龈出血等问题,远期可能降低种植修复的成功率[3]。本研究所采用的预粘接固位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修复后牙龈出血发生比例,短期内对骨吸收量无明显影响,其应用效果令人满意。但是此项技术对种植体的植入方向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植入方向偏差较大,常常会造成预粘接后就位困难,因此应用此项技术对种植外科植入时方向有一定要求。此外对于联冠修复患者,对种植体平行度及缺牙间隙条件要求较高。
综合以上结果,预粘接固位技术于种植义齿单冠修复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