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心理动词“爱” 与“喜欢” 语法语义对比分析

2020-07-23张廷领

关键词:义项现代汉语词典

张廷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动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作用很重要, 相应句型也丰富。 动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重要且复杂的课题之一。 心理动词尽管是动词中一个很小的分支, 但其在语言理解中却非常重要。

在现代汉语中心理动词的数量很多。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 201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第7 版) 中的18018 个词条中心理动词有765 个, 占全部词条的4.22%; 在《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5000 个词汇中有221 个是心理动词, 占全部词汇的4.42%。 可见这些词汇在言语理解中不可或缺, 且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许多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可以说,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而言, 正确理解心理动词的意义、 熟练地掌握心理动词的使用方法是其学好汉语的前提。 研究语言中的心理动词的异同对语言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些心理动词中, “爱” 与“喜欢” 两个表达情感的心理动词无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组。 本文仅就汉语中的心理动词“爱” 与“喜欢” 的使用区别及其表意的异同进行研究。

目前对于“爱” 与“喜欢” 的研究大多是文学层面的研究, 语法层面的研究很少, 因此对二者在使用中存在的诸多差异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从语义的角度阐释人们在交流中为什么会对“爱” 与“喜欢” 加以区别, 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交流时的心理状态, 以及用心理动词的正确表达方式和语义、 词语选择之间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7 版) 中“爱” 与“喜欢” 的语义大致如下。

爱:

义项1. 动: 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爱祖国|爱人民|他爱上了一个姑娘。

义项2. 动: 喜欢: 爱游泳|爱劳动|爱看电影。

义项3. 动: 爱惜; 爱护: 爱公物|爱集体荣誉。

义项4. 动: 常常发生某种行为;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 (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意发生的): 爱哭|爱晕车|铁爱生锈。

喜欢:

义项1. 动: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义项2. 形: 愉快; 高兴。

“爱” 在现代汉语中众所周知是一个心理动词, 它有如上的几个义项; 喜欢也是动词中的心理动词, 而“爱” 和“喜欢” 又是情感动词中最为常用的两个。 传统观点认为“去爱” 可以在语言表达中使用, 如 “如果爱就勇敢地去爱”, 但“去喜欢” 则不能用, “如果喜欢就勇敢地去喜欢” 则不行, 语法角度看是不对的。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7 版) (以下简称《现代汉语词典》) 中, 对“爱” 的释义之一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就是“喜欢”。 这种解释给人以“爱” 和“喜欢” 在语义上相同, 它们用法给人的感觉是完全相同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某些情况下“爱” 和“喜欢”, 确实可以互换, 但有时却不能互换。 例如:

A1. 我特别喜欢北京的秋天。 ( 《现代汉语八百词》)

B1. 我特别爱北京的秋天。

A2. 我最喜欢打乒乓球。

B2. 我最爱打乒乓球。 (同上)

上面两组例句中的“爱” 与“喜欢” 互换后, 句义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可见, 《现代汉语词典》 用“爱” 来解释“喜欢” 是有依据的。但是“爱” 与“喜欢” 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例如:

A3. 你勇敢去爱她吧!

B3. 你勇敢去喜欢她吧!

A4. 我爱人民。 ( 《现代汉语动词用法词典》)

B4. 我喜欢人民。

上述例句中A3、 A4 组例句中的“爱” 与“喜欢” 是不能互换的。 这也说明“爱” 与“喜欢” 的语义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可见, 在一定语境中, “爱” 与“喜欢” 就词义而言有一定的差异。

心理动词的最大的特点是近义关系词汇很多, 因为心理动词很少有一个动词表达一种心态, 大部分的心理状态都相互联系。 在表达人类的基本心理状态时, 虽然“爱” 与“喜欢” 在汉语词典中释义相似, 但如果一种词汇作为多义词被用来表达多种语义的话, 它的用法也就不同, 相应表意也就不同。

一、 从语法角度上分析

(一) “爱(情态) +V (O)” 与“喜欢(心理) +宾语” 分析

A1. 我爱吃面条。

B1. 我喜欢吃面条。

A2. 我爱看电影。

B2. 我喜欢看电影。

A3. 我爱出汗。

B3. 我喜欢出汗。

A4. 谁爱去谁去, 反正我不去。

B4. 谁喜欢去谁去, 反正我不去。

A5. 爱跟谁在一起, 就跟谁在一起吧!

B5. 喜欢跟谁在一起, 就跟谁在一起吧!

当“爱” 和“喜欢” 都是心理动词后面带宾语时二者是可以替换的, 如A1 和B1、 A2 和B2, 但是“爱” 有情态动词的用法, 上句中A3的“爱” 的语义是“容易” 的意思, 在这里是情态动词; A4、 A5 的“爱” 是跟“想” 能替换, 意思也跟“想” 相同, 所以在语法上也等同于情态动词后面可以带动词宾语。 而“喜欢”没有情态语义只有心理动词的用法, 不能代入上述句中, 因此B3、 B4、 B5 不成 立。 所以 当“爱” 在句中有情态义时不能被“喜欢” 替换。

(二) 能否和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在……”结合

A1. 我们把祖国爱在心里。

B1. 我们把祖国喜欢在心里。

A2. 我们心心相印爱在深秋。

B2. 我们心心相印喜欢在深秋。

“爱” 和“喜欢” 是心理动词, 心理动词后边一般能带介词短语构成的处所宾语, 但是什么时候不能带介词宾语呢。 这得看语义是否能搭配, 我们可以说“爱祖国”, 但是少说“喜欢祖国”; 我们可以说爱在某个当下, 很少说喜欢在某个当下。 所以虽然都是心理动词, 但是他们语义有轻重, “爱” 的语义明显重于“喜欢”, 所以在能带介词短语这里“爱” 的活力大于“喜欢”。

(三) 对举格式

张国宪(1993) 说: “对举格式指两个字数相等或相近、 结构相同、 语义相反的语句。”

A1. 爱他人、 爱家庭、 爱具体、 爱国家、 爱大自然, 并内化为行为。

B1. 喜欢他人、 喜欢家庭、 喜欢具体、 喜欢国家、 喜欢大自然, 并内化为行为。

A2.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具体主义精神, 强调爱他人、 爱国家、 爱民族、 舍己为人。

B2.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具体主义精神, 强调喜欢他人、 喜欢国家、 喜欢民族、 舍己为人。

当使用対举格式时我们看只能用“爱” 而不能用“喜欢”, 因为“爱” 在语义上“有对(人、 物) 很深的感情”, 而“喜欢” 则是“有对(人、 物) 有好感之意”, 明显在语义程度上过轻, 因此上述例子在对举时只用“爱” 而不用“喜欢”。

二、 从语义角度上分析

(一) 程度的轻重不同

A1. 在我现在的男朋友之前, 我曾经喜欢过一个人, 说起来简直就是不顾一切。

B1. 在我现在的男朋友之前, 我曾经爱过一个人, 说起来简直就是不顾一切。

A2. 我若没有权力, 就没有人会爱我。

B2. 我若没有权力, 就没有人会喜欢我。

以上例句都是合乎语法的句子, 虽然在语义轻重程度上有所不同。 从语义学角度看, “爱”与“喜欢” 均为心理情感动词, 可 “爱” 比“喜欢” 的语义表现出对某些人和事物有着更深的感情, 即“爱” 的语义比“喜欢” 的语义程度更深, 在程度的轻重上有差别; 但这两组句子中“喜欢” 与“爱” 是可以互换的, 互换后只是语义的轻重程度有了变化。

(二) 频率不同

A. 我爱吃苹果。

B. 我喜欢吃苹果。

这两个句子中“喜欢” 与“爱” 可以互换。以上例句从表面上看都是因为我喜欢苹果, 所以喜欢吃苹果的意思, 但两个句子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 A 只是描述行为者喜欢或不喜欢的主观心态, 我爱吃不等于我经常吃。 B 是既描述行为者的心态, 又包含经常吃苹果的“频率”。 就是说, B 的句子的意思是既喜欢吃苹果, 同时吃的频率也高。 不过单纯的“喜欢” 一词并没有包含频率的表意, 放到语句中就表现出“经常”的意味。

(三) 心理与行为

“喜欢” 只表示喜不喜欢的一种心理状态,而“爱” 有时在语义上既包含“喜欢” 这种意思, 也表达关爱、 爱护的行为。

A. 小时候到现在我都非常喜欢狗, 它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请大家转发此微博, 呼吁人们停止吃狗肉。

B. 小时候到现在我都非常爱狗, 它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请大家转发此微博, 呼吁人们停止吃狗肉。

A 的意思是我只喜欢狗的意思, 而且只表达喜不喜欢的两种心理状态, 也没表达关爱、 爱护的行为。 不过B 的意思跟A 的意思就有不同的语义表达, B 是表达他不仅喜欢狗, 而且包含“爱养狗” 的意思。

A. 我爱孩子, 我爱中国。

B. 我喜欢孩子, 我喜欢中国。

上例句中“爱孩子、 爱中国” 不但表达的是“爱” 的心理状态, 而且可以引起其行动。再者, “爱孩子、 爱中国” 是因为珍贵, 所以有关爱、 爱护的心态, 也同时带来其相对应的行动, 但是B 的“喜欢孩子、 喜欢中国” 却没有此意。 “喜欢” 没有表示关爱、 爱护, 也没有引起他们的行动的表意。 “喜欢” 只表示心理状态。 可见, “喜欢” 只表达他的喜不喜欢的心理心态, 而“爱” 在此意上又加上了他的心理和行为。

(四) 自主与不自主

这里首先要区别一对概念: “自主” 与“不自主”。 自主动词和不自主动词这一对语法术语是马庆株先生在藏语语法理论中首先表述出来的。 它们的特点如下表。

自主 不自主语义上基本意义表示有意识的、有心的动作行为表示无意识的、无心的动作行为语义特征 [ +自主],[动作][ -自主],[变化] / [属性]动作行为发出者作主、 主观决定、自由控制的动作行为不能自由控制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变化、 属性

在CCL 语料库上查到了584 个的“去爱”的句子, 不过“去喜欢” 的句子只有48 个。

“去爱” 的特点是带宾语的时候, 大多数都是人, 是不特定的多数人。

A. 只要深深地感受到别人的爱, 才能深深地去爱别人。

B. 只要深深地感受到别人的爱, 才能深深地去喜欢别人。

A. 去爱吧, 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B. 去喜欢吧, 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A. 我常常认为, 先要爱自己才可能去爱别人。

B. 我常常认为, 先要爱自己才可能去喜欢别人。

“去爱” 有积极性更强的意味, 有可能不是相互作用、 只是单向的积极、 劝说、 鼓励的意思。 而“去喜欢” 却没有如此的意思, 所以替换使用的时候语义牵强, 而且“去爱” 程度比“爱” 的更强, 因此不用程度副词来加以修饰。

(五) 特殊情况下的关系分析

一是家人和家人的关系:

A1. 我爱妈妈。

B1. 我喜欢妈妈。

A2. 我爱孩子。

B2. 我喜欢孩子。

说A1、 A2 的句子的“我” 和宾语的“妈妈” 的关系是我们会类推到家人的关系。 如果在家人的关系上, 我们不说B1、 B2 的句子。 因为“爱” 比“喜欢” 程度更深, “爱” 包含表达自己的心态而且“爱护” 的意思。 家人与家人之间一定有“爱护” “关爱” 的心态。 所以只说“爱” 不说“喜欢”。

二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关系:

A. 我爱中国。

B. 我喜欢中国。

我们能类推出说A 的人肯定会是中国人,而说B 的人是外国人。 在一般情况下, 中国人不说B, 外国人也不说A 的句子。 “喜欢” 只表述喜不喜欢的心理状态, 对中国人来说, 中国是自己的祖国, 因此中国应当是“爱护” 的对象,但是对外国人来说就没有这样的情感在里面, 所以他们不会说“爱中国”。

三、 结论

人的心理是复杂而微妙的。 因此, 心理动词很少有专门一个动词表达一种心态, 大部分的心理状态都相互交错、 关联。 例如, 难受—伤心—悲伤—悲哀—悲痛等等。

心理动词的语义特点是无论它属于动词的哪个大类, 其各个义项的语义都有关联相互交错,因此它的最大特点是近义关系词汇丰富, 而且我们能分析到其连接性、 程度性与心理与行为。 其中, 动词“喜欢” 与“爱” 属于《汉语频率词典》 及《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核心基本生词之一, 在汉语日常的语言生活中频繁使用, 所以对其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就有一定的必要性。

综上, 通过心理动词“爱” 与“喜欢” 在语法语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喜欢”只能表示喜不喜欢的心理状态, 不过“爱” 的语义不只表达“喜欢” 的意思, 还包含用“关爱” “爱护” “照顾” “爱惜” 等心理状态来做其语义的补充。 在表达人类的基本情感的心理动词中, “爱” 与“喜欢” 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相似, 属于近义词与多义词, 但明显“爱” 的语义范围要大于“喜欢”, 很多能用“爱” 的时候不能用“喜欢” 代替。 这就启示我们: 汉语的多义词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它的语境和语义, 词义上有共通之处可以用它的近义词替换, 但是如果超出词义交集的范围则不能随意替换。

猜你喜欢

义项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漫画词典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