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

2020-07-22王立军史志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宁波环境保护

王立军 史志辉

摘 要:近年来,宁波經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愈发重视。根据现状,宁波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不足之处,多方面因素限制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文章对宁波环境保护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宁波;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加快建设中意宁波生态园”,对宁波生态文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宁波的经济总量进入“万亿俱乐部”,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民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愈发明显。

一、宁波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研究

(一)不足之处

1.存在部门之间合作不充分的现象

在环境保护的相关行政领域当中,时常会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无法集中力量、无法抓住“牛鼻子”去解决环境保护当中最需要攻坚的问题,造成行政力量的削弱和损失,导致执法困难和无力。环境保护需要精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位,要求集中注意和资源优势,合作不充分很难解决突出的尤其是基层的环境保护难题。

2.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滞后

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宁波市关于环境保护的条例、法规相对而言是比较欠缺的。更重要的是,很多的法规、条例基本上都很难体现宁波自身的特点特色以及发展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上很难准确地实施和落实。而且有很多法规、条例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新的一些法规也没有及时补充上来。很多条例没有准确的实施细节,落实起来很容易被钻空子、打擦边球。

3.居民环保意识较低

居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参与和实践意识比较低。比较赞同政府文件的内容和官方新闻的讲述,但是难以产生共鸣。而且,居民参加环境保护的渠道也较为狭窄,有些公民有参与之心却无参与之力。市民参与相关的环保行动大部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居民自觉行动的比例较低。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往往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果,难以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

(二)成就

1.生态环境管控有了新的机制

出台《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进一步建立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体系;实施修订后的《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进一步完善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对全市约固定污染源信息进行排查和登记,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机制。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框住空间利用格局和开发强度,成为统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硬约束。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划分试点,进一步提升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2.生态环境服务有了新的举措

全面推行“生态环境议事厅”“环境咨询日”等生态环境服务新措施,推动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三方共治的新型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模式,提高企业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水平。推广开展环保管家第三方服务,推动聘请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作为“环保管家”,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源头减少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开展“绿色保险”服务试点,构建“保障+服务+补偿”为一体的绿色保险体系,提升企业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问题源头化解能力。探索开展绿色供应链改革试点,引导区域龙头企业将上游供应链企业的环境行为作为产品入场必要条件,促进供应链企业将生产效益和环境行为有机统一,带动产业链向绿色环保发展。

3.绿色发展保障有了新的推进

深化总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全部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制定印发《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2019-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77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掌上办”“网上办”,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从正式受理到环评批复仅需15个工作日,创造了重大项目环评审批的“宁波速度”。

二、宁波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一)加强治理功能的整合

中共宁波市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因地制宜,尽快推出各地的环境资源消耗的约束指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通过制定完善的碳交易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市场中各个企业的积极性,推进市场中碳交易的开展。将人居环境改善与城市发展、区域统筹结合起来,促进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向纵深发展,推进市域治理能力高水平现代化。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按计划持续推进奉化、宁海和象山三地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做好洞桥垃圾焚烧厂新建项目建设前期保障工作,确保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与宁波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规范运行现有危废处置设施,持续推进北仑、鄞州等地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建设,加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宁波市危险废物处置保障能力。推进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建成535个气、水自动监测点位,基本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和全市水网,完善重点企业污染在线监控系统,增强环境质量动态监测能力;建设“宁波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一期项目,推动生态环境基础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实现数据实时共建共享和共用。

(二)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应加快绿色发展相关法规的建设,完善有关的条例,健全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坚持依法执法,终身负责。加大政府的绿色采购力度,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将数字融入环境保护的全流程之中,对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实施项目清单管理,对于采购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友好的产品的行为给予鼓励支持,从而带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造福宁波人民,并形成环境损害成本的赔偿机制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补偿机制,建立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深入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向省级以下开发区延伸,优化、简化审批程序,开展建设项目环保设施“最多验一次”改革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发展保障能力。优化产业扶持,对治污体系完善、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的企业,在项目审批、排污总量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产业项目,做好环境要素保障,推动环境容量指标向效益好、环境污染排放少的领域和企业流动。构建以环境信用为基础的差别化管理机制,通过执法监管、要素保障、试行轻微违法行为约谈整改等方式,对环境信用好的企业予以扶持,推动环境信用在部门共享和联合奖惩中应用,坚决防治“以罚代管”和“一刀切”等问题。

(三)建立信息一體化的生态环境治理系统

制定一套系统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用严格的标准核算宁波市环境质量,以最高的要求确保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加强督察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税收改革,利用有效的税收政策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税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来推进区域管理体制,尤其是城市管理体制。通过绿色发展,调动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体的能动性,鼓励和引导社会主动参与区域管理,建立起区域各力量协同管理的新机制,使环境保护思想深入人心。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立现代化治污体系。细化落实《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要求,压实压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生态保护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氛围。积极配合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做好《宁波市生态保护条例》《宁波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进一步完善宁波市生态环境法制体系,为依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奠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加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谋划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举措,进一步完善宁波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污染治理能力。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制机制,联合经信、交通、住建、水利、农业和综合执法等部门以及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搭建治水、治气、治土、信息和执法协同平台,强化协同治污,共同提升生态环境治污能力,改善宁波市环境质量。

三、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常态下宁波应对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机遇,更是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城市的历史责任和担当。环境保护的全面实施虽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但只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不断总结经验,就能够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实践效果、示范效应,助力美丽浙江建设,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向新维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靖,牛丽红.浅议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6).

[2]宗梦琪,张震,吴娅琳,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形势、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

[3]聂国良,张成福.中国环境治理改革与创新[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1).

[4]高蕾,赵凯琦,郭强.基于结构方程的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生态环境意识向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5]彭丽筑,杨敏,许枋枋,等.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3).

作者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宁波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