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景观设计中意境的创造

2020-07-22邓蓓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邓蓓蓓

摘 要:设计意境,是设计一种感情。文章通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阐述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发展与创造,并介绍了传统意境的现代建构现状,从而明确景观设计中意境的创造的必要性与发展潜力。

关键词:意境创造;传统意境;现代建构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说到中国古典园林就不得不说它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山水的意趣,有着比较浓郁的陶渊明式的情结。中国人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园景也重在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表达含蓄,追求诗情画意,同时经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们的某种观点及情感,寓情于景使得园林具有一种精神层次的意境。园林艺术通过意境的创作而达到较高的境界,而自然景物经过文人的刻画具有了某种品格特征,使得人们可以借景生情或借物言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建筑、光影、声音、气味等等都能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园林意境。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选址的时候经常会把自然的山、水、植物等周边环境条件一起考虑进去,运用堆山、叠石、理水、建筑形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通过特有的借景、框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再现室外自然,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比较而言,意境在西方园林中的表达却大不相同。英国从18世纪起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中,追求开阔、明快的自然风景,通常设计非常开阔的草地、自然种植的树木以及蜿蜒曲折的小路。与中国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不同的是,这种园林更强调“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这其中“浪漫派”园林,甚至在园林中放置残碑、废墟等去营造一种特有的情调,可以说是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意境。而日本的园林深受唐宋山水园林的影响,有着与中国园林相似的风格,但结合日本的文化与自然环境形成它独有的意境特色,强调园林的哲学意味,极重写意。

二、现代环境中的意境发展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渐得到重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开始追求的意境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景观因着它特有的一种象征与喻意,能够表达人们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因此城市里的各种景观环境就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文化,体现着人们的共同意趣。相对于古典园林而言,现代园林从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改变:首先,随着科技与技术的发展,园林景观可借助的材料更加丰富了。设计师可以通过光影、声音、构筑物等创造出更具让人耳目一新的园林。其次,随着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百花齐放,设计手法也更多元化。这些都使得现代的园林景观不管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来讲都得到很大的发展,更适应当前的时代。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应该明确:景观园林首先是反映文化,其次才是自然现象。因此设计师们必须首先关注人的日常需求以及精神世界的需求,而非沉浸在为了自然而自然的设计不归路上,设计若没了意境,就像没有了灵魂,是空洞而苍白的,而在功能上也必须有所拓展,结合当前时代的特征形成具有特色的新时代园林。

那么现代环境设计中关于意境的表达,可以有以下几个手法:首先通过空间来营造一定的视觉效果以形成特定的心理氛围;其次可以通过具有精神特征的元素来暗示与隐喻;最后可以通过挖掘基地的文脉,呈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空间序列来营造氛围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常用的手法与手段,我们通常会使用空间在大小、比例、明暗、形态、方向、开放与封闭等方面的对比来获得受众的一种情绪或情感上的变化。比如长长的甬道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对称的空间呈现一定的庄严性、弧形的空间表达一定的活泼性、从一个封闭空间到达一个开放空间的“豁然开朗”等都是通过空间的处理手法来获得某种意境的方式。而对于室外空间环境来说,并非大片绿化、大片广场就更适用,前些年流行的喷泉广场、疏林草地反而并不很实用,人们在这里停留度不高,没有太多空间趣味性,反观美国纽约的口袋公园,宜人的空间尺度反而更充满活力。另外,光影的运用可使空间获得生命,使空间具有了时间的第四维特征。冬季的暖阳、夏季的烈日使得同样的景观给予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简洁纯粹的光影能营造出平静、安详的心境,树荫下的点点光影营造出活泼跃动的氛围,白昼里平淡无奇的环境,在夜晚各色灯光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中可多利用空间、光影来达到一定的效果。

色彩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与情绪的变化,是具有精神暗示性的元素。在传统园林表达意境的手法中,比较多用苏州园林那样比较素雅的颜色。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颜色逐渐丰富,鲜艳的颜色使人情绪奔放,暗淡的颜色使人镇静或压抑。暖色系的颜色可营造欢庆的氛围,比如庆祝我国成立70年的阅兵式的环境设计中,就大面积使用了红色、黄色等暖色,非常契合这样的环境与氛围;冷色系的颜色会有一种视觉拉远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黑白灰色彩搭配也是使得空间小中见大的手法之一。冷色给人宁静、庄严的感觉,比如南京中山陵深绿色的雪松,搭配蓝顶白墙的建筑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另外一个具有精神暗示性的元素就是雕塑。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蕴含着人类的象征性思考。同时很多大型雕塑具备一定的行为互动性,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赋予了环境一定的精神意境。再就是可借助植物品性来进行景观的隐喻,如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梅、兰、竹、菊的君子品性,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象征高洁,牡丹的国色天香象征着繁荣昌盛、幸福和平,傲雪梅花的风骨象征坚强的品格,等等。这些都可使得现代景观营造构建出满足新时代审美的丰富意境。

三、传统意境的现代建构

传统意境的表达,在今天有了现代的建构。无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还是瓦园,都是提取了传统的元素,从材质、空间等各方面进行了现代的描述,形成了从传统意境中跳出来的现代景观。这是值得我们深究的。下面从苏州博物馆的景观布置来谈下传统意境是如何实现现代建构的。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紧靠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拙政园,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景观设计吸取了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把叠山理水、建筑、植物以及周边环境综合考虑在一起,最终的效果是令人震撼的。而且在建造之时,建造材料的选择并未使用与苏州园林相同的传统建造材料,如砖、木,而是大量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钢与玻璃,因此散发着强烈的现代气息。该馆的园林布局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建筑艺术积累,转化为现代建构则是一个庭院,而苏州博物馆新馆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庭院来整合各种空间。在苏州博物馆庭院处理上,有些地方也借鉴了日本的枯山水,使人们在整个参观序列里得到各种空间的隐喻、暗示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感受。随着这些表现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传统意境成功实现了现代建构。

在苏州博物馆新館里,各种植物、山石也是形成整个景观氛围的一大特色。植物都经过了精心的修剪,呈现出一种图案感,与白色的墙体形成图与底的关系。在适宜的墙面上开窗洞与树木形成框景与对景,使得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地呈现在观者面前,不得不说很妙。而在内院后墙前面用混凝土做的层层叠叠的新式假山,远远望去,恰似以墙为背景、以水墨为颜料绘制的一幅宜人的风景画,效果极好。这种刻意的做法与中国古人欣赏的天然形态是截然不同的,却是极具现代手法的景观建构方式。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当中,室内空间也布置了大量的景观元素,有大型的盆栽,也有室内水池,如新馆西侧楼梯悬浮在一方莲花水池之上,使得这个楼梯具有一丝空灵的禅意。又比如博物馆内的紫藤园,创意来自隔壁忠王府的文藤。文征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他曾在拙政园门附近亲手载种了一株紫藤,雅称“文藤”,文藤与拙政园同岁,为历代文人题咏赞颂,贝聿铭在咖啡厅前的露天平台上建了这个紫藤园,移来紫藤老桩,从隔壁忠王府的文藤上剪几株新枝嫁接了上去,使这株紫藤与拙政园内的那棵一脉相连,有了别样的文化气息,使人们情不自禁地在脑中将古今有所联系。文脉在此传承,景观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动着观者。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园林已不再是文人、官宦们院墙里的专属,已开放至整个城市,是为所有人群服务的公共场所。因此,传统意境在现代环境中的建构更是我们应该借鉴并予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结语

俞孔坚、李迪华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中,罗列了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类似于“化妆”的景观设计。这些景观设计最大的问题都是脱离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将景观只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而没有真实的意境的创造,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只过分地涂脂抹粉一般毫无内涵。由此可见,对于景观中意境的创造,应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精髓指导下,用建构的理论发展并梳理,这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纪书琴,刘宪东.浅析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J].北京园林,2007(1).

[2]李雪莲,安新东.传小林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留白“ [J].北方园艺,2009(11).

[3]张桦.浅谈城市景观设计[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赵游仙.当代园林建造之创新思维[J].中国林业,2009(8).

[5]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作者单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