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艺术视野下的城市文脉传承

2020-07-22赵新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

赵新宇

摘 要: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文脉“断裂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而当代艺术的建构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城市文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从当代艺术的视角出发,列举当代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形式,分析当代艺术如何深层次地影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脉传承。

关键词:当代艺术;城市文脉;文脉传承

现如今,以“城市化”为目标的造城运动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中国的城市面貌,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城市风景。这种新的城市风景表现为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群,且引发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降低、对城市文脉记忆丧失等一系列负面现象。而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多元化、地域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规律,在城市文脉延续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一、当代艺术的产生

目前,艺术界对当代艺术的定义众说纷纭,尤其因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时间与内容上存在承上启下的相交部分,因此较难准确定义当代艺术的时间起点。但概括来说,可以认为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泛指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艺术,在内涵上主要是指继承了现代艺术运动与后现代艺术运动,且不断发展,具备当代精神和当代语言的艺术。当代艺术家不仅要记录当下的时代,更需要使用不断更新的观念、技术、手段去表达和再现人们生活的世界。不论是当代绘画、公共艺术、行为艺术亦或新媒体艺术,都是艺术家们对当下生活环境和自身感受的一种充满创新的记录和表达。生活不断丰富,还会有较多未被命名或正要被命名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类型,将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观看方式的出现,而逐步被纳入到当代艺术中。

中国当代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强烈影响,一直发展至今,走过了40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人性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加自由的施展空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必然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心态,中国艺术家们大胆地创新和标新立异,使中国当代艺术呈现日益繁荣的趋势。

二、当代艺术与城市文脉的共生关系

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的根性文化,不但代表着城市的过去,更能预示着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城市的灵魂与精髓。它表现在城市独特的地域风貌、城市格局、历史街区、名胜古迹、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面,又可以是抽象的,蕴含在市民的集体记忆、民风民俗、生活习惯、文化信仰里。这些承载物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当地环境相融合,形成了每个城市独特的文脉气息。

(一)基于城市文脉的当代艺术

城市中存在当代艺术酝酿和产生的丰沃土壤,它不仅是承载当代艺术的物理场所,且城市中源远流长的文脉为当代艺术的建构和壮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让城市文脉介入当代艺术,几乎也成为所有发达国家注重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且城市中又具有较多的维度可以去诠释:城市中的人群,有关人的生存方式,有关人的生存态度,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幻化出无限可能,这正是城市给予当代艺术的灵感和动力。

艺术家们把传统哲学、城市文化符号和对城市文脉的观照作为创作的基本素材,他们或绘画,或雕刻,或摄影,在国内外涌现了较多优秀作品,并逐渐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例如,21世纪初,艺术家刘小东以三峡移民为题材,创作了油画作品《温床》《三峡大移民》等。《温床》以夔门为背景,11名拆迁工人成为他写生的模特。工人们坐在床垫上打牌,而他们身后那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即将消逝。“商店、楼房、城市,慢慢被水淹没。”刘小东称,他的作品不只是对现实的描绘和记录,更多的是表达对三峡人命运以及对消失的城市的关注,这也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极其令人难忘的画面。来自纽约的艺术家萨拉?莫里斯,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同时用绘画和影像对城市这一主题进行诠释。其中《阿布扎比》这部影像作品,是她受古根海姆美术馆委托所作。阿布扎比的城市建筑、繁荣的金融业、历史传统、流动的劳动力以及阿布扎比从石油依赖型经济中转型的潜力,都成为了她观察记录的对象。《阿布扎比》仿如一本影像图录,记录下这座城市戏剧化的飞速发展历程,及其未来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当代艺术对城市文脉的传承作用

1.公共艺术在城市文脉传承中的作用

公共艺术的形成建立在现代城市形成的基础上,它的形态与内涵是对城市主流价值观以及城市记忆的浓缩和升华,与城市文脉的传承息息相关。公共艺术直接面向公众,公众是这项艺术的完全享有者和参与者,它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满足了城市广大人群的精神需求。在当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装饰、城市标志物、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因公共艺术整合了多种城市因素,所以它的设计理念与表达方法不应拘泥于形式,应通过它独有的艺术感召力来传达公共精神[1],以服务大众为核心。

艺术家杨奇瑞以及他的团队在成都著名的历史街区宽窄巷子中,创作了“宽窄九墙”公共藝术作品,包括了《旧居回响》《百变门神》《少城家书》《呼吸瓦墙》《旗营碎影》《老井镜像》等九组雕塑墙。这些雕塑中使用的材料是艺术家们从拆迁中获得的老砖老瓦以及旧货市场淘来的老物件,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成都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和市井生活[2]。其中多件作品还引入了新媒体和科学装置技术,例如:人们在转动石磨柄手时,能听到老唱机的声音;脚踏缝纫机时,广播中传出川剧的唱腔;从门神旁边走过的时候,会发现静立着的门神面部突然转动出一幅全新的面孔等,这种处理方式也使它突破了以往公共雕塑多静态的特征。“宽窄九墙”落成后,游客们纷至沓来,驻足观赏。毋庸置疑,“宽窄九墙”以一种亲和的姿态走进百姓生活,它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示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叩问和对城市历史的追怀。

2.当代艺术产业在城市文脉传承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繁荣,国内相继涌现出一些城市承办艺术博览会。而我国艺术博览会的打造具有一定的体制导向特征,艺术创作、研究的主流方向与国家文化政策相一致,能够充分发挥当代艺术产业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功能,同时也以一种新的展现领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氛围。艺术博览会事业在中国发展已有20多年,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为主,以南京、长沙、深圳等特色城市为辅的当代中国艺博会完整的地域分布体系[3]。与早期艺博会不同的是,如今的艺博会不仅以艺术品交易为主,且同时与科技、教育、学术论坛、慈善等相结合,成为了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展会。它的成立不仅为相关城市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增强自信,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场所。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艺博会观察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